昨天看了一個影片,主講者談到了他與兒子的無話不談羨煞許多人,但他們之間曾經發生的衝突,正如我目前所處的狀態,相信也是許多父母親會面臨的問題。
在兒子上高中後,我放開了兒子手機的家長監護,取而代之的是期盼他能學會自我管理。然而,事與願違,兒子每天放學回家就是先玩手機, 假日更是整天和同學對打線上遊戲。
就這樣過了快半年,兒子將課業放在最後,反正高中後的回家功課少之又少,也不需要家長簽名,父母親也不知道他小考的成績。第一次期中考,一向名列前茅的兒子,竟然考了個倒數的成績,卻還一副無所謂的樣子,這讓我很生氣。
為了手機的問題,我和兒子無法達成共識,常常因此激烈爭吵。媽媽希望他不要把工具當玩具,荒廢了他的學業,忽略了他的責任。但兒子覺得他自己有分寸,媽媽應該放手讓他自己管理自己。
主講者談到他兒子的狀況。在他子在進入青春期後,仿佛變了個人,那個乖巧貼心的男孩,成了極其叛逆的少年。
回到家不和父母說話,吃了飯就關上房門躲在房間裏開電腦,玩遊戲,對於父母親卻是視而不見,不予理睬,爸爸好幾次都是把門踹開進去開駡。兒子怒目相視,態度惡劣,讓母親也氣得加入戰局,和父親展開“男女雙打"。
就這樣,親子關係陷入僵局,孩子關上了溝通的窗口,父母心急,氣憤又無奈,每天能做的就是流淚禱告。
直到有一天,主講者無意間讀到了一句話:“孩子是否知道你愛他?還是你只是在數落和要求他?"父母親對孩子的期許背後,是因為愛孩子,但孩子是否能明白父母的愛?
那時,主講者想起自己曾經做了個夢。夢中,他的兒子跌到了,請爸爸拉他一把,但爸爸只是嚴厲地要他自己站起來。孩子努力掙扎,卻一再倒下,再次向爸爸呼求救援,卻仍得到自己站起來的回應。爸爸的本意是要孩子自立自強,但孩子的感受卻是父親的冷漠。
很多時候,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天線不在同一個頻道,最後就成了兩條平行線,各說各話。身為父母的我們,認為自己有更多的人生經驗,希望孩子能少走一些彎路,但孩子卻不這麼想。也許有時候,父母要學會放手讓孩子跌倒,而不是一味地保護周全。
在放手的同時,父母也要觀察孩子的需求,在孩子需要的時候適時伸出援手。父母不要在他們不需要時不斷地去耳提面命,求助時又要他們對自己負責。這當中的拿揑著實不易,父母也在學習不是嗎?
《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青少年篇》中提到“父母的不安全感與恐懼,常讓他們站在青少年的對立面。”真是一語中的!
正是因為青少年不再對父母言聽計從,開始有了在父母親看來不成熟的行為,父母親擔心他們走錯路,於是意見不合,衝突産生。父母的不安全感與恐懼造成了與孩子之間的鴻溝,父母激動的情緒,更讓孩子感到父母與他們的對立,而無法感受到父母內心的愛與關懷。
孩子要如何知道父母的愛?最重要的莫過於有良好的溝通。《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青少年篇》中提到父母與孩子間的溝通方式,必須温和而堅定,也透過一些案例來幫助父母們引導孩子,邁向獨立。但當孩子不願意與父母溝通時,父母又能怎麼做?
前面提到的主講者藉由手機訊息的方式,表達對孩子的愛與關懷。父母開始透過訊息告訴孩子他在做什麼,想什麼並表達對孩子的愛與思念時,孩子由一開始的不以為然到軟化接受,經過了半年。
之後,他們開始談話、溝通,到後來的道歉與示愛,孩子願意打開心房,告訴父親他酷酷外表下的擔憂與沮喪,進而兩人愈走愈近,從兩條平行線成為一條線,溝通的管道順暢了,很多問題也就解決了。
我們都是第一次當父母,父母也都有情緒,不要對自己要求太高。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沒有絕對正確的教養方式,但也不妨看看別人的經歷,聽聽專家的說法,也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在教養的路上走得更輕省一些。
下次再繼續分享《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青少年篇》,喜歡的朋友歡迎你追蹤這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