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到啦!先祝大家新的一年平安順心!
去年底,國內外都發生了滿多事,包括我生活上也碰到了一些亂流,所以稍微休息了一陣子,不滑社群、不看訊息,專注在那些想做卻一直沒做的事上。而這段時間,我追完了在片單躺很久的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正如劇名所述,這是一部以精神科為背景的醫療劇。
主角鄭多恩是一名從內科轉調到精神科的護理師,她的性格溫柔,總會處處照拂患者的需求,但也常因此做不完工作,增加了其他護理師的負擔。後來多恩聽了內科護理長的建議,轉到精神科工作,那裡的病患無論病症、需求、治療方式都和內科截然不同,究竟這對多恩來說,是福還是禍呢?
⚠ 以下有大量劇透請注意 ⚠
▌所有疾病的根源,都是失去
▸ 失去免疫力的病患
和大部分醫師給藥、病患吃藥就能痊癒的病症不同,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就在於病患的意志會大幅左右病程──他們知不知道自己生病?為什麼生病?想不想痊癒?配不配合治療?都會影響恢復的情況。
多恩一開始還不清楚這點,所以會在工作時,不小心惹怒妄想症嚴重的吳莉娜,或刺傷金成植低如微塵的自尊心,甚至因此遭受病患攻擊。

多恩為擔心寵物的成植,帶來寄養家庭拍攝的影片

卻無意間刺激到成植的痛處
社會上很多人對精神病患避之唯恐不及,總覺得他們是群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帶來危害。但透過這部劇我們可以知道,其實精神病患就只是一群受了傷、失去免疫力的人,他們的心受了太重的創傷,以至於調適情緒的系統失靈了,才需要醫護人員處處照料。
▸ 失去免疫力的護理師
在精神科工作一段時間後,多恩漸漸進入軌道,明白自己作為護理師,該如何應對病患的需求。病患產生妄想的時候,他們不能附和,也不能否決;病患出現外化行為時,必須儘快施打鎮定劑,防止他們危害旁人;病患自傷時,必須從開放型病房轉移到保護型病房……當多恩漸漸熟悉了精神病房的 SOP,更多挑戰也接踵而來。
最直接的,護理師既處在照護的第一線,就等於成了病患首要的宣洩目標。罹患精神疾病的患者無法自行消化情緒,因此往往會將情緒發洩給周遭的人,而直面這些衝擊的,就是醫護人員。

多恩遭到妄想症病患的針對
多恩的性格,其實很適合待在精神科工作,她從未把病患當成隨便應付的公事,而會試著了解他們的過往,試著傾聽、關懷,幫助他們早日痊癒。
然而,再多麼體貼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忍受攻擊,總有一天也會承受不住。

多恩進入醫院工作的本願,是希望身邊的人都能幸福,所以不管是病患的需求、同事的感受、親友的願望,她總會盡力達成他們的期盼,可這也代表,她一直在壓抑自己的不舒服,生怕給大家添麻煩。
尤其當她關照已久的病患金書元自殺身亡後,看著精神病房的眾人漸漸走出悲傷,唯有她依然沉於傷痛中,那些蓄積已久的情緒終於徹底爆發。

「妳還好嗎?」
「不,我很不好,我非常不好,但大家老是問我『妳還好嗎?』我從頭到尾沒有好過。」
剛剛說到,精神病患是一群失去心理免疫力的人,他們無法靠自己完成情緒的新陳代謝,才會任由憂鬱、妄想、焦慮控制大腦。也就是說,這些情緒並非憑空而生,它早就存在了,只是病患如今難以控制而已。
多恩的憂鬱症並不是突如其來,那些被眾人讚揚的貼心,背後都是一次次的犧牲和自我質疑,因為害怕別人對自己失望,才會一直逞強、裝出若無其事的樣子。

▸ 自己,才是恢復的關鍵
我認為多恩罹患憂鬱症,是這部作品最重要的劇情。多恩過去當護理師的時候,溫暖了許多遭人鄙夷的病患,可當她自己也生病了,卻反射性地排斥精神病患的身分。
即便是共情能力這麼強的她,也無法真正平等對待「精神病患」這個群體,這很殘酷,也很現實,畢竟原本就沒人能做到設身處地。

我很喜歡《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前期的一句台詞:
「醫護人員的作用,只是讓患者心底泛起漣漪,至於漣漪的波動會往哪裡去、到達哪裡,仍取決於患者本身。」
就像前面說的,精神疾病的痊癒,與患者本人的意志脫不了關係,這是由於普通人往往不會想承認自己得了精神病,就像多恩,即便已經被關入保護型病房,她依然不想吃藥,不願接受治療。
唯有先承認自己生了病,全心接受治療,病症才可能迎來好轉。

如果說多恩在患病之前,還無法做到真正的設身處地,那在患病之後,她便會比其他人更理解病患的感受。她會明白重症精神病患面臨的絕望和掙扎,知道要阻止他們自傷幾乎不可能,因此最後才會想到以彈橡皮筋的方法,阻止自殘者受到更重的傷害。

▌生過病又怎麼了?
▸ 刺人的目光
就如方才所說,多恩罹患憂鬱症是《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最重要的劇情,它不只完整了多恩的成長線,同時也引申出精神疾病在社會面臨的最大困境──歧視。
近幾年,台灣許多精神科診所都改名為「身心科」,這正是由於「精神病」一詞過去太常被污名化,隨便翻開社會新聞,大家也能看見精神病總被用來形容言行詭異的罪犯或冷血殘酷的殺人魔。可這些案例往往只是極少數,大部分患者其實看起來和我們沒兩樣,同樣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同樣奔走於大街小巷之中。
他們從未犯過罪、從未傷過人,就只是生過一場病而已,為何就必須一輩子承受異樣眼光呢?

多恩得過憂鬱症、並住過保護型病房的事被傳開後,病人家屬群起激憤地要求醫院開除多恩,他們認為一個得過精神病的人,根本無法照顧病人。然而,為什麼精神病患就無法擔任護理師?假如我們聽到一名骨折過好幾次的人成為骨科醫生,我們會肯定他「三折肱而成良醫」,那為何一名已經康復的病患,就無法擔起照顧病人的責任呢?
生了病本就需要治療,這並不可恥,也不可怕,所有疾病都是越早意識到病情,越能阻止惡化,要是每個人都對病患指指點點,讓越來越多人不願承認自己生病,那不是只會造就更多積重難返的病患嗎?
▸ 往返於正常與反常間的「邊境之民」
「沒有人一開始就是病人,也沒有人到最後還是病人。怎麼可能永遠都是黑夜呢?很快就會迎來清晨的。」
精神病房裡沒有窗簾,是全醫院中,最早迎來清晨的地方。而那些住在這裡的患者,就像一個又一個獨行於黑夜的人,他們正努力接受醫護人員的引導,重新燃起手上的燈火,漫步走向天明。
不過,晝夜交替是世間的常態,這些病患在康復之後,往往不會徹底擺脫疾病的困擾,而會徘徊於正常期與反常期之間。憂鬱症患者,仍會面臨下一次的憂鬱;恐慌症患者,也須面對下一次的窒息。
可當他們不再迷失於黑夜之中,手上仍有一道燈火指示著清晨的方向時,漫漫長夜似乎就沒那麼恐怖了。
▌總結
可能因為我在幾年前,也深受焦慮症所困擾,因此《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對我來說,算是一部非常真實的作品。尤其劇中有一幕特別觸動我,那就是成植在公司頂樓瀕臨崩潰時、痛苦扯著頭髮的模樣,因為這個動作,和我當年發病時一模一樣。

這也是我看劇看了這麼久,第一次徹底共鳴到角色的處境(笑),因此那個當下我還滿震撼的,沒想到劇組會拍出這麼真實的細節。
而且不只如此,劇中每位病患的故事也多少有我能夠共情的地方,比如只會讀書的書元,為了考上公職而一年又一年地備考,卻不堪壓力而走上絕路;工作能力很強的裕贊,反倒因為表現太好,接到排山倒海的工作;職業婦女權柱映和朴組長,拼命在職場和家庭之間取得平衡,卻只收到孩子和丈夫的埋怨……
精神病患的故事並不好寫,但劇組卻把每個角色的處境和傷痕寫得有血有肉,讓觀眾能從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進而消除對精神疾病的偏見,我認為這是這部作品最有價值之處。
就算是以一部影視作品的角度審判,《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的設計也非常巧妙。像是貧困的夏藍在街邊撿垃圾時,熱鬧的餐廳裡,正坐著遭到上司霸凌的成植;書元跳樓輕生的畫面後,鏡頭迅速切到另一位剛面臨愛人輕生的患者上;裕贊得恐慌症的那集,順帶介紹到同樣罹患恐慌症的實習生勝載;勝載最後加入精神病房,聽到多恩介紹精神病房後,輕輕一笑的畫面,也與開頭互相呼應。
這些流暢、細膩的設計,使得這部劇無論立意、角色、台詞、觀劇體驗,都堪稱完美無缺,至少足以位列我心中最喜歡的韓劇前三名。
更多【聊韓劇】系列文章:
想推坑、發問或回饋心得嗎?📫作者信箱開放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