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文學嗎?」這個問題,到今天還是很多人感到疑惑的問題,畢竟解嚴前的大多數台灣文壇重量級作家,都是以「中國文壇正統」自居,把大家唬得一愣一愣的;即使到了1987年解嚴之後,因為文學界畢竟是比較封閉的團體,在解嚴三十幾年之後,還是連提到台灣都嫌髒、嫌「太政治」。
在這樣的環境下,朱宥勳成了非常特異的存在,他鋒利的文學評論打破了一潭死水的台灣文壇。他直接戳破文壇假面的代表作,莫過於在2019年評論重量級作家駱以軍的作品《明朝》,以文學理論直接點破駱以軍江河日下的創作品質,而駱以軍這部作品爆發的抄襲問題,更讓他身敗名裂。
差不多就在駱以軍中箭落馬之後,台灣文學迎來了新一波的文藝復興,台灣本土作家的眾多傑作,透過更廣泛的國際交流,翻譯成多國語言介紹到全世界,其中最驚人的,是作家陳思宏的代表作《鬼地方》,被翻譯成十二國語言,除了被紐約時報特別介紹之外,甚至在越南還成為暢銷書;最近楊双子的作品《臺灣漫遊錄》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更是台灣作家前所未有的成就。
當然不能直接把台灣的文學的文藝復興,直接歸功於朱宥勳一系列的犀利文學評論,但是當這樣直指事實、拳拳到肉的文學評論漸漸成為主流、並且打破文壇大老間互抬身價的渣圈圈(指一個封閉的圈子內互相拉抬的行為)之後,真正的好作品才能出頭。當台灣文學的緊箍咒被解除之後,我們終於可以好好的看看具有百年歷史的台灣文學,到底是如何發展至今的,此時朱宥勳的《他們互相傷害的時候:台灣文學百年論戰》,就成了最佳的入門書。
現代人病態的嗜好,就是看網路上天天發生的互相傷害,看著不同陣營的人們因為種種原因在網路上互鬥,甚至自己也下場留言加入戰局,成了現代人某種難以言說的樂趣。然而這樣好鬥的天性,也是可以轉化為正面的行動,透過《他們互相傷害的時候:台灣文學百年論戰》,看著這些文學前輩們以筆為槍,以理念為彈藥,在槍林彈雨中捍衛尊嚴與思想,既刺激又富教育意義。看完了這十場論戰,台灣文學史的輪廓,就這樣自然而然的深深的印在腦海中,對台灣文學史有興趣的讀者,一定要來試試這本讓人熱血賁張的「麻辣版台灣文學史」。
台灣文學的多災多難,與台灣人的命運息息相關,在這百年之中,我們有很多時候無法大聲講出「台灣」這兩個字、甚至設法要消除「台灣」這兩個字,這也是本書封面所提到的:
整個台灣文學史上,能夠擁有「認識我自己」的空間,是多麽奢侈的文學願望。
認識台灣文學,就是去理解台灣在歷史長河中不斷流轉的身分與角色;能夠坐下來好好認識自己,也只有在民主自由的現代台灣才能辦得到。唯有好好思考百年台灣文學史之後,才能完整的領略台灣文學的美麗與哀愁,讓《他們互相傷害的時候:台灣文學百年論戰》帶著我們回顧這段不平凡的歷史,重新找回台灣文學曾經被奪去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