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文學嗎?來聽聽朱宥勳怎麼說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photo credit: kobo

photo credit: kobo

「台灣有文學嗎?」這個問題,到今天還是很多人感到疑惑的問題,畢竟解嚴前的大多數台灣文壇重量級作家,都是以「中國文壇正統」自居,把大家唬得一愣一愣的;即使到了1987年解嚴之後,因為文學界畢竟是比較封閉的團體,在解嚴三十幾年之後,還是連提到台灣都嫌髒、嫌「太政治」。

在這樣的環境下,朱宥勳成了非常特異的存在,他鋒利的文學評論打破了一潭死水的台灣文壇。他直接戳破文壇假面的代表作,莫過於在2019年評論重量級作家駱以軍的作品《明朝》,以文學理論直接點破駱以軍江河日下的創作品質,而駱以軍這部作品爆發的抄襲問題,更讓他身敗名裂。

差不多就在駱以軍中箭落馬之後,台灣文學迎來了新一波的文藝復興,台灣本土作家的眾多傑作,透過更廣泛的國際交流,翻譯成多國語言介紹到全世界,其中最驚人的,是作家陳思宏的代表作《鬼地方》,被翻譯成十二國語言,除了被紐約時報特別介紹之外,甚至在越南還成為暢銷書;最近楊双子的作品《臺灣漫遊錄》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更是台灣作家前所未有的成就。

當然不能直接把台灣的文學的文藝復興,直接歸功於朱宥勳一系列的犀利文學評論,但是當這樣直指事實、拳拳到肉的文學評論漸漸成為主流、並且打破文壇大老間互抬身價的渣圈圈(指一個封閉的圈子內互相拉抬的行為)之後,真正的好作品才能出頭。當台灣文學的緊箍咒被解除之後,我們終於可以好好的看看具有百年歷史的台灣文學,到底是如何發展至今的,此時朱宥勳的《他們互相傷害的時候:台灣文學百年論戰》,就成了最佳的入門書。

現代人病態的嗜好,就是看網路上天天發生的互相傷害,看著不同陣營的人們因為種種原因在網路上互鬥,甚至自己也下場留言加入戰局,成了現代人某種難以言說的樂趣。然而這樣好鬥的天性,也是可以轉化為正面的行動,透過《他們互相傷害的時候:台灣文學百年論戰》,看著這些文學前輩們以筆為槍,以理念為彈藥,在槍林彈雨中捍衛尊嚴與思想,既刺激又富教育意義。看完了這十場論戰,台灣文學史的輪廓,就這樣自然而然的深深的印在腦海中,對台灣文學史有興趣的讀者,一定要來試試這本讓人熱血賁張的「麻辣版台灣文學史」。

台灣文學的多災多難,與台灣人的命運息息相關,在這百年之中,我們有很多時候無法大聲講出「台灣」這兩個字、甚至設法要消除「台灣」這兩個字,這也是本書封面所提到的:

整個台灣文學史上,能夠擁有「認識我自己」的空間,是多麽奢侈的文學願望。

認識台灣文學,就是去理解台灣在歷史長河中不斷流轉的身分與角色;能夠坐下來好好認識自己,也只有在民主自由的現代台灣才能辦得到。唯有好好思考百年台灣文學史之後,才能完整的領略台灣文學的美麗與哀愁,讓《他們互相傷害的時候:台灣文學百年論戰》帶著我們回顧這段不平凡的歷史,重新找回台灣文學曾經被奪去的名字。


除了自創內容之外,也讓我們用J Premium來打群架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由演技派女星金泰梨主演的韓劇《正年》,可說是今年揮出全壘打的超級韓劇,不但把韓國女性國劇、以及傳統朝鮮曲藝「盤索里」重新搬上現代戲劇舞台之外,演員憑實力又唱又跳又演、與主劇情環環相扣的劇中劇,也讓人驚豔不已。
5/5正年
所謂的經典說書人,他的工作就是在介紹某些經典作品,並且推出了源源不絕的相關課程與著作。這樣的經典說書人,不管是不是學院內該經典作品的專家學者,基本上都是對自己的品味與眼光有信心的人,並且建立自己的品牌,加上幾十年的時間,不間斷的對大眾宣講這些經典作品。
在台灣當代的影像創作者中,鍾孟宏導演可以說是社會派的佼佼者,探討台灣社會階級問題的作品《陽光普照》,其中冷靜而銳利的觀察角度令人激賞。為什麼在拍《餘燼》的時候,會以如此的粗糙的手法來呈現?一切都要從白色恐怖談起
台灣的餐飲文化,在經過島上各族群幾十年的交流之後,形成了豐富多元的面貌,長久以來,電視的美食節目總是歷久不衰,而這樣的熱潮一直延續到網路時代,像是網紅到處去吃的影片,也都大受歡迎。只要講到吃,台灣人就會展現無與倫比的熱情,每到假日,不僅夜市大排長龍,連大小餐廳也都門庭若市
無論是亞歷山大東征至印度西部,或是漢帝國以及唐帝國時期的佛教東傳,或是深受印度影響的吳哥王朝,或是大航海時代各國以東印度公司之名、在印度洋及東南亞你爭我奪,或是影響清帝國的藏傳佛教…在世界史的軌跡中,印度是很難被忽視的重要角色。
由我 沈溺在經典閱讀中的 John Lin 林倚 蘿娜自語 共同經營的付費房間J Premium 的感謝祭開跑了,請盡情來留言吧!
由演技派女星金泰梨主演的韓劇《正年》,可說是今年揮出全壘打的超級韓劇,不但把韓國女性國劇、以及傳統朝鮮曲藝「盤索里」重新搬上現代戲劇舞台之外,演員憑實力又唱又跳又演、與主劇情環環相扣的劇中劇,也讓人驚豔不已。
5/5正年
所謂的經典說書人,他的工作就是在介紹某些經典作品,並且推出了源源不絕的相關課程與著作。這樣的經典說書人,不管是不是學院內該經典作品的專家學者,基本上都是對自己的品味與眼光有信心的人,並且建立自己的品牌,加上幾十年的時間,不間斷的對大眾宣講這些經典作品。
在台灣當代的影像創作者中,鍾孟宏導演可以說是社會派的佼佼者,探討台灣社會階級問題的作品《陽光普照》,其中冷靜而銳利的觀察角度令人激賞。為什麼在拍《餘燼》的時候,會以如此的粗糙的手法來呈現?一切都要從白色恐怖談起
台灣的餐飲文化,在經過島上各族群幾十年的交流之後,形成了豐富多元的面貌,長久以來,電視的美食節目總是歷久不衰,而這樣的熱潮一直延續到網路時代,像是網紅到處去吃的影片,也都大受歡迎。只要講到吃,台灣人就會展現無與倫比的熱情,每到假日,不僅夜市大排長龍,連大小餐廳也都門庭若市
無論是亞歷山大東征至印度西部,或是漢帝國以及唐帝國時期的佛教東傳,或是深受印度影響的吳哥王朝,或是大航海時代各國以東印度公司之名、在印度洋及東南亞你爭我奪,或是影響清帝國的藏傳佛教…在世界史的軌跡中,印度是很難被忽視的重要角色。
由我 沈溺在經典閱讀中的 John Lin 林倚 蘿娜自語 共同經營的付費房間J Premium 的感謝祭開跑了,請盡情來留言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感謝大家這麼熱情,我以為只有少少的朋友會來,結果來了那麼多人,讓我有點不知所措。」隱地回想:「臺灣第一代詩人就是用『當』來的錢去辦雜誌。再怎麼窮、再怎麼苦,文學就像野草一樣,永遠會生長。」
Thumbnail
有鑑於帳號的文章主題過於分散,似乎還是有必要建立架構和統一風格。接下來,我將系統性地整理幾位文學作家和作品分析,就從比較簡單易讀的開始。第一篇將為台灣文壇早期的著名作家朱西甯。 為什麼是朱西甯?除了對浪漫年代的深深迷戀,能順便聊聊朱家和鄉土文學也是原因之一。
Thumbnail
點入【朱宥勳|小說.評論.台灣文學】,你將看到朱宥勳以領銜者之姿,企圖帶領一群揚旗耀武的本土文青,衝向名為台灣文學的山峰。
Thumbnail
再次回到1970年代,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重要的階段,但在戒嚴、白色恐怖時期,「台灣文學」──就算當時不是所謂「台獨」,仍舊具備主體意識、台灣意識,如何才能夠被當局允許? 或許問另一個問題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談台灣文學研究會自楊逵和鍾理和,以及日治時期開始?」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戰後真正要說「台灣文學研究」──與台灣相關、在台灣書寫、台灣人書寫文學開端,大概還是得從1970年代算起。
Thumbnail
台灣的50年代文學,是懷鄉、反共與戰鬥文學興盛期,也是由政府主導文學走向的特殊文學時代,是時自由主義的風氣固然受到壓抑,文學作品的政治價值遠勝過藝術價值,但無論如何,這畢竟是一段特殊的文學歷史,台灣新文學無可磨滅的一頁。 當年,司徒衛(1921-2003)《書評集》和《書評續集》,正為1950年代
Thumbnail
  現任成大考古所、前中研院歷史語言所研究員的劉益昌老師認為:「台灣是只有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而沒有文化資產哲學的國家,到底要保存哪些文化資產,除了法律之外,我們有什麼方向?」筆者心裡的第一個OS是,文化資產哲學?哲學界早就在談了(語言、藝術、宗教、勞動等文化哲學、詮釋學等),中研院也有中國文
Thumbnail
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葉石濤 從日常生活被文字包圍切入,帶領觀眾進入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學發展史。由原住民的口傳文學開始,反應了島嶼及海帶來的自然生命經驗,再到殖民時代、反共時代的不屈意志,最後行至每個人都能放肆書寫的現代,共寫下一個文學盛世。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感謝大家這麼熱情,我以為只有少少的朋友會來,結果來了那麼多人,讓我有點不知所措。」隱地回想:「臺灣第一代詩人就是用『當』來的錢去辦雜誌。再怎麼窮、再怎麼苦,文學就像野草一樣,永遠會生長。」
Thumbnail
有鑑於帳號的文章主題過於分散,似乎還是有必要建立架構和統一風格。接下來,我將系統性地整理幾位文學作家和作品分析,就從比較簡單易讀的開始。第一篇將為台灣文壇早期的著名作家朱西甯。 為什麼是朱西甯?除了對浪漫年代的深深迷戀,能順便聊聊朱家和鄉土文學也是原因之一。
Thumbnail
點入【朱宥勳|小說.評論.台灣文學】,你將看到朱宥勳以領銜者之姿,企圖帶領一群揚旗耀武的本土文青,衝向名為台灣文學的山峰。
Thumbnail
再次回到1970年代,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重要的階段,但在戒嚴、白色恐怖時期,「台灣文學」──就算當時不是所謂「台獨」,仍舊具備主體意識、台灣意識,如何才能夠被當局允許? 或許問另一個問題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談台灣文學研究會自楊逵和鍾理和,以及日治時期開始?」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戰後真正要說「台灣文學研究」──與台灣相關、在台灣書寫、台灣人書寫文學開端,大概還是得從1970年代算起。
Thumbnail
台灣的50年代文學,是懷鄉、反共與戰鬥文學興盛期,也是由政府主導文學走向的特殊文學時代,是時自由主義的風氣固然受到壓抑,文學作品的政治價值遠勝過藝術價值,但無論如何,這畢竟是一段特殊的文學歷史,台灣新文學無可磨滅的一頁。 當年,司徒衛(1921-2003)《書評集》和《書評續集》,正為1950年代
Thumbnail
  現任成大考古所、前中研院歷史語言所研究員的劉益昌老師認為:「台灣是只有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而沒有文化資產哲學的國家,到底要保存哪些文化資產,除了法律之外,我們有什麼方向?」筆者心裡的第一個OS是,文化資產哲學?哲學界早就在談了(語言、藝術、宗教、勞動等文化哲學、詮釋學等),中研院也有中國文
Thumbnail
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葉石濤 從日常生活被文字包圍切入,帶領觀眾進入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學發展史。由原住民的口傳文學開始,反應了島嶼及海帶來的自然生命經驗,再到殖民時代、反共時代的不屈意志,最後行至每個人都能放肆書寫的現代,共寫下一個文學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