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跟上今年金典獎新聞的朋友,可以參考一下中央社的這則新聞《台灣文學獎「金典獎」爭議連環爆,刻板印象、錯過報名、評審態度引發熱議》,表面上看起來就是一連串的掉漆事件,但是根據我對台灣文壇多年觀察的心得,「代誌不是憨人所想的那麼簡單」,這些問題其實是台灣文壇一直以來的通病,只是大家多年來在以和為貴的前提之下,一直不敢聲張;直到近年來願意暢所欲言的作家越來越多,這些陳年積弊才漸漸的被公開在陽光下。藉由這次金典獎的炎上事件,讓我們來好好檢視一下台灣文學界所遇到的難題,希望危機就是轉機,讓台灣文學可以因為這次的事件而更加茁壯。
這次出問題的評審吳介禎寫的文章《因為看法相持不下》,除了內容有違評審的專業之外,自以為幽默但是很難笑的低劣文筆,也讓人傻眼,經作家朱宥勳抗議後下架。此時問題就來了:一個經費這麼充足的金典獎,為什麼連專業的評審都請不起?還是說,台灣文壇根本就找不出「專業的評審」?
幾年前朱宥勳評駱以軍的《明朝》,引起文壇一陣大亂鬥,雖然最後駱以軍這部作品因為抄襲的問題被大眾撻伐,但算是有先見之明的朱宥勳並未得到應有的評價,台灣文學的讀者其實不習慣有人用如此嚴肅而全面的觀點去評論作品,所以朱宥勳這麼嚴格的評論反而顯得很奇怪、很「偏激」、很「政治」,完全不「清新脫俗」。
因為專業而認真的文學評論沒有市場,所以台灣的文學作品到了2023年,還是處在一個詭異的世界:只要是出版的文學作品,都看不到作家或評論家發表的負評!(朱宥勳的評論其實是異數)在這個網路如此發達的世界,居然連一篇由專業人士發表的負評都找不到,這可說是台灣文學界的奇蹟!這一定是當代台灣文學的每部作品都字字珠璣,每部作品都能讓其他作家/評論家佩服到五體投地,才能達到的非凡成就啊!
實情當然不是這樣,事實上當代台灣文學界的一線作者們,很多人都雷作連連,甚至到了讀不下去的程度。就是因為接連踩雷又求助無門,所以我自己跳下來,寫了一系列的「讀不下去的作品們」,這些google搜尋「讀不下去的作品們」排名第一名的系列文章,道盡了我身為台灣文學愛好者的無奈。
沒有專業評論家的專業講評,也沒有其他作家真實意見的反饋,台灣文學作者就像是迷航的水手,努力的划向不該是終點的萬丈深淵。在這樣沒有評論習慣的台灣文壇,一個作家如果有缺點,一定不會有專業人士告訴他,而他自己也不會去嚴格看待作家同業們所犯的錯誤。如此「官官相護」的環境下,怎麼可能在這些鄉愿的作家、評論家中挑出真正專業的文學評審?金典獎只是這個環境下的受害者,絕非個例。
引用我以前的文章《讀不下去的作品們(七):吳明益的《複眼人》:缺乏貫穿全書的深刻思想,讓美麗的文字分崩離析》內容如下:
一刀兩斷的二分法,讓所有非原住民、非環保人士都成了壞蛋,開通隧道的人是壞蛋,開發甲烷冰的人是壞蛋,補鯨的人是壞蛋,讓布農族下山耕作忘了山上知識的日本人是壞蛋,只會辦無用活動的無能政府是壞蛋,土地開發商是壞蛋,開採水泥、投資海洋深層水的財團是壞蛋,腦滿腸肥的縣長是壞蛋。這樣簡單的二分法,直接關閉了深入探討相關議題的可能性,讓這本書只能說教再說教,阻絕更進一步的思辯…
吳明益作品角色為什麼會顯得刻板,可以從我以上針對《複眼人》的分析得到答案:因為他在《複眼人》中以過於簡單的二分法來分析議題,消滅了進一步思辯的可能性,所以筆下的角色顯得刻版也是意料中事,思想本來就是作品的靈魂。如果他多年來的風格沒有太大的轉變,與《複眼人》主題相近的新作《海風酒店》相信也會有一樣的問題(我沒有讀過《海風酒店》,只是推測),金典獎的評審會有「角色的塑造過於刻板」的評語,我其實不意外。
最令人意外的是:為什麼在吳明益成名了這麼多年之後,才有文壇的作家、評論家老實的說出他作品的缺點?十幾年來大家都睡著了嗎?這樣不敢講真話的環境,對吳明益來說真的是好事嗎?這麼認真的作者十幾年來完全沒有得到任何真誠的回饋,讓他一直犯下同樣的錯誤,這會不會太殘忍了?
希望從這次金典獎的事件之後,文壇的專業人士們能說更多真話,讓用心創作的作者聽到更多真實的聲音,才會是正向的循環。
台灣當代文學的環境惡劣,相信不是一天兩天的新聞:因為閱讀人口急劇下降,出版業人人自危,原本就少人讀的文學作品就更雪上加霜,文學作家靠創作來養活自己居然成為天方夜譚,文學創作這條路在台灣已經岌岌可危。因為以上的原因,只要有文學作品上市,出版社就會想盡辦法找名人推薦、在網路上狂打廣告,想用一片好評來爭取銷售上的佳績。出版社這樣的做法基本沒有問題,但是為了避免影響銷量,不肯作出真實評論的作家/評論家們,就會讓情形失控:即使作品已上市好幾年,即使作品有嚴重的缺點,但是放眼望去,你找不出任何一篇由專業人士寫下的負評,一篇都沒有。這些壓倒性的推薦、好評,是真的嗎?
經由這次金典獎的炎上事件,讓我們認清了一件事:這些壓倒性的推薦、好評,並不真實。台灣當代文學不乏好作品,如果珍惜這些作品的話,我們應該要更加真誠來評論這些作品的優缺點:這些認真創作的作者們以真心呈現他們的作品,我們不應該以漫不經心又虛偽的推薦、好評來敷衍他們。謹以「互相漏氣求進步」這句台灣俗諺來建議台灣文學界:不要怕互相漏氣會成為互相傷害,唯有真實的評論,才能讓作者改進自己的缺點,讓作品更上一層樓。期待這樣真誠的互動,能讓創作之路上互相漏氣的文學道友們,從此可以長長久久的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