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代報告:從出生率到工作、政治、經濟、科技、心理健康,世代差異如何影響百年來的人類軌跡?》,作者是珍.特溫格,譯者為朱怡康,大家出版。
對不起我承認是因為標題這樣超長看起來很好笑所以忍不住使用這個稱呼,直接以《跨世代報告》作為書名應該更好懂一些。
這本書是之前頗為迷茫的時候醫生建議我找來看看,當時我覺得自己處在世代夾擊的痛苦之中(雖然實際上這幾年都是這樣),明確感受到對上一代與下一代的疏離,那段時間真的是滿滿的小朋友你是否充滿許多問題。
所以請容我先聊聊自己看完這本書的幾個小結論:
第一,這本書有用,但也不是那麼有用;作者也沒有想要搶占高地指點人該怎麼做的意思,只是單純地描述她所看到所記錄到的一切。
第二、數據的解讀非常有趣,無論是縱向的世代比對或是橫向同世代比對都很有意思,「把數據與圖表解讀的有意思」是很了不起的寫作才能。
第三、數據圖表控會很喜歡這本書。
第四、這本書畢竟是立基於美國的社會觀察,所以在討論世代的時候可能要自己加加減減才可以方便了解,從作者本來使用的科技進化時間點劃分理解台灣的狀況是比較好的選擇。
第五、仍舊是立基於美國這個話題,東亞社會先天就不會跟歐美一樣,台灣這種傳統儒家社會面對的挑戰與問題也會有不小的差異,請切記。
第六、這本書的厚度看似驚人但因為有大量圖表數據其實讀起來挺輕鬆愉快的,沒有一眼看上去那麼恐怖;如果害怕的話買電子書版本就感覺不到重量了,推推。
第七、雖然並非完全是這個主題但少用手機吧,至少盡量別用太多社群軟體吧。
上面也寫得太長了好好笑。
坦白說這本書在談到前面幾個世代(1925-1945生、1946-1964生、1965-1979生),甚至我自己這個世代(1980-1994生)我大多時候都是頻頻點頭的。
儘管美國國情和台灣並不完全相同,科技普及的速度也不太一樣,但看到Z世代(1995-2012生)跟兩極世代(2013-2029生)的時候真的是一路胃痛看到結束。
不是說小一輩的人有問題,是「科技」有可能導致人類體系崩壞這件事讓人感覺到極度的焦慮。
那種無力感該怎麼說呢。
就是你可能讀了一輩子的書,最後發現所有的理論在「手機+網路」這個全世界最兇罪惡的組合技面前變得一無是處。
作者在談論手機與網路造成的影響時,甚至忘了(?)提及前幾個世代被網路影響之後又有怎樣的變化。
前面的閱讀體驗真的很好啊哭哭。
而且糟糕的是,我覺得明明看得到清楚的數據辯駁「人類藥丸ㄌ」這種理論,你仍然不太容易保持樂觀。
新世代一邊下沉一邊覺醒,老一輩一邊下沉一邊自閉,所有東西的分化與衝突越來越劇烈真的超級胃痛。
更加胃痛的是,作者書寫的時間只到疫情後,於是烏俄戰爭的部分當然沒寫到,川普重返白宮也當然沒寫到,政治正確開始逐漸反彈這件事也依舊沒寫到。
如果當整個世界不在以學者們預設的模型那樣運轉,而是改成一年為單位變了個樣,世代的劃分還會這麼絕對嗎?
當然即便如此、或者說更因為如此,這本書才更有被閱讀的必要性。
這是一本看了會覺得「很值」的那種書。
我對這本書某個段落印象非常深刻,寫在作者後記的地方,出自她女兒(2006年生)。
「原來上社群媒體不能放鬆,難怪我們除了上學沒空放鬆。」
或許所有事情都有其解答,但終究有些先決條件是客觀存在的。
時間不太夠的話可以去找自己的世代跟感興趣的世代讀讀也行,雖然很多縱向的比較是一脈相承有其脈絡,但總是要先看好奇的部分才知道自己對這本書有沒有興趣。
略微無奈ㄉ推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