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臺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北美館」)迎來四十週年,接著在今年(2024)以「美術館內的電影院」為概念,推出由策展人簡正怡、曾炫淳、林木材、黃聖閎聯合策展的「開放式結局:TFAM放映計畫」,邀請國內外藝術家與導演,以錄像藝術作品、短片、紀錄片、藝術電影、實驗電影、動畫短片等內容,規劃一系列主題片單,並於現有的地下一樓空間打造復古影廳,翻轉美術館的「白盒子」印象,承接四十年以來的展覽能量,透過本次放映計畫,探索當代錄像藝術與電影之間的模糊疆界。「開放式結局:TFAM 放映計畫」展覽以「羊皮紙」與「白噪音」為首波主題,為觀眾創造出一種嶄新的觀展/觀影方式,並為北美館的擴建轉型進行了一次成功的預演。
「美術館內的電影院」並非陌生的展覽概念,若探究「電影與美術館」或「影像與美術館」的相互發展,可追溯至晚近的六〇、七〇年代,白南準的錄像作品進入了美術館的展覽空間,使錄像藝術成為美術館能展示與典藏的作品;九〇年代興起的電影展覽也逐漸融合了影像與當代藝術之間的邊界。而北美館此次策畫的「開放式結局:TFAM放映計畫」是臺灣首次將電影院在美術館內實體化,並於美術館中長期展映的一次嘗試。
「開放式結局:TFAM放映計畫」構成的初始,策展人簡正怡與曾炫淳嘗試從重塑場域著手,結合當代藝術展場的概念與八〇年代美式電影院的風格,將原先空白的展間,從零開始打造出復古售票處、電影時刻表、影廳隔音用的長廊,將美術館的白盒子空間透過設計,轉變成電影院「黑盒子」的過渡動線,透過這些細節使觀眾能從頭思考長期被建構出的觀影慣性,並還原觀影時的身體動線,乃至引發觀眾在電影播映之前、期待進場的儀式感。
「開放式結局」從空間開始,將策展、影像藝術等跨領域的展演形式匯集於美術館空間,既保留下約定俗成的觀展方式,也萃取出觀影時的獨特行為模式,而觀眾可以不被限制地在空間中自由來去,讓觀眾對影像保有高度選擇權,同時在類影廳的觀影環境中,得以寧靜而專注地凝視影像作品,從而打開了觀影的更多可能性。
在「開放式結局:TFAM 放映計畫」裡,首波片單推出「羊皮紙」與「白噪音」兩個主題,共放映十七部作品,「羊皮紙」以尚盧・高達的《電影史精選時刻》(Histoire(s) du cinéma - Moments choisis,2001)為靈感,亦選映蔡明亮、陳界仁等導演作品,嘗試透過空間與影像的互動,探索作品在各式場域中被「凝視」的多重解讀;「白噪音」則以唐.德里羅(Don DeLillo)的小說《白噪音》(White Noise,2009)為靈感,選映鍾孟宏、蘇匯宇等導演作品,藉由片單規劃,呈現對人類世的詩意想像。
而《電影史精選時刻》作為橫亙「開放式結局:TFAM 放映計畫」的重要作品,高達大量引用電影、攝影、藝術、哲學、詩歌、小說、音樂等載體,運用拼貼、大量獨白與非敘事性的影像剪輯,編織出一場具有哲學思考的視覺對話,在討論電影史發展的同時,也不斷挑戰觀眾對線性敘事的傳統理解,種種實驗性手法的混合,正切合「開放式結局:TFAM 放映計畫」試圖探討藝術與電影之間的界線,承載著兩位策展人對展覽的期待與想像。
面對如何真正實踐「美術館內的電影院」此一概念,曾炫淳表示其策展以「羊皮紙」為意象,錨定在場域的中間地帶,去重新思考「電影是什麼?」。片單中排播的作品皆是藝術家們嘗試用電影書寫思想的實踐成果,進而使人思辨其創作在當代藝術脈絡中的定位,而其中大量選映蔡明亮的作品,除了回應高達「影像即思想」的藝術性,也是一場探索電影藝術作品如何在不同空間中互通聲息的藝術實驗。
蔡明亮的電影以其緩慢、具空間感的長鏡頭,與極致的「凝視」為人知曉,除了挑戰觀影耐性,也使觀眾在「凝視」的過程中能重新觀看自身的情感與思想,如《你的臉》(Your Face,2018)、《是夢》(It's A Dream,2006)、《化生》(Transformation,2012)、《漫不經心》(Wandering,2021)等作品,皆是蔡明亮延展其影像維度,深化時間與空間之探問,並試圖打破美術館與電影院之疆界的實驗性作品。
其中,蔡明亮對觀看時長的逆轉,不僅體現在觀眾對時間的主觀感受上,也顯示出作品置於不同場域時,將進一步改變場域本質的特性。在電影院中,觀眾需放慢節奏,進入深度凝視的狀態;而當影像身在美術館中,則挑戰了觀者的漫遊式觀看方式,以及能自由選擇其凝視的完整性與深度。此種影像語言的轉化,正呼應「美術館內的電影院」的核心理念,為電影與當代藝術的界線注入全新可能。
《白噪音》則是唐.德里羅奠定其文壇地位的重要作品,小說中提出對現代社會快速變遷的反思,特別是資訊過載所帶來的疲勞、科技進步引發的矛盾,以及人類對死亡的未知恐懼。承載著小說中豐富的視聽覺意象,「白噪音」片單選映同時是電影導演,也是藝術家的短片作品,同樣打破了慣性的線性敘事,觀者身處於美術館觀影之時,更像是在欣賞一部又一部的動態攝影集,透過「影廳」的放映,觀眾得以擁有更加廣闊的想像空間,去感受策展人如何詮釋現代人的蒼白心靈與無力感,以及對於回歸自身的渴盼。
「白噪音」中依序播放的前四部作品,分別為鍾孟宏早期的三部短片《逃亡》(Escape,1994)、《驅魔》(Exorcism,2008)、《慶典》(Festival,1994),與荒木悠導演的《炉》(Fuel,2019),有別於前三部短片的劇烈不安,《炉》將鏡頭專注於端爐燒師傅中島靜子的日常側寫,並將場景環境音抽離,當空間安靜下來,炭火燃燒時的劈啪聲、碗筷碰撞時的輕響、顧客進食的咀嚼聲都變得清脆,致使前面的躁動瞬間無所遁形,反而打開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疆界,觀眾便得以從簡正怡對片單的安排中,以詩意的觀點探討人類慾望的極限,最後再回歸自身原始、純粹的寧靜,亦反映出對人類現世的反思與未來想像。
「開放式結局:TFAM 放映計畫」是一場探索電影與當代藝術交界的實驗性策展,在「美術館內的電影院」這個場域中,電影與當代藝術生成了新的意涵,觀眾也在此一交互關係中,選擇了自己與影像/空間的距離,於是電影與藝術的邊界,就在觀者不斷重新定位下得以重新建構,打開了影像與藝術之間更為寬廣的視野與詮釋。
展場影像、策展人影像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電影劇照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高蒙電影公司、汯呄霖電影、甜蜜生活製作有限公司、藝術家和無人島プロダクション
採訪、撰文/張岱瑋
責任編輯/黃曦
核稿編輯/張硯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