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父母是種特別的體驗,開始有了另一層身分,另一方面是我們也同時需要維護好我們自己。作為父母,我們都在學習成為一個所謂的"good enough",這是一種持續鍛鍊可以透過學習增進的技能,也是一種自我成長歷程。
所以我們一起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從我們能做的,也就是我們自己開始,不論你現在是否遇到什麼問題,請你先閉上眼,在此時此刻由衷地向自己致謝。這份致謝,將成為我們重新審視親職關係的起點
當你願意在這裡,持續學習,事情就已經不同。
所以親職的增能會由「我」,由自己開始。在父母之前我們是我們自己,我們需要先回到自己身上,這件事之所以重要,在於你給不了你沒有的,不論今天你是什麼角色。
但人與人之間總是傳遞一些訊息(不論當下有沒有意識到),通常最深刻的銘印會被傳遞,在很靠近的關係裡偷偷溜出來。但心靈很有趣的事情是,在你沒有意識到的時候很難區分這些立意良善的舉動是不是正在重複地透過與子女互動的關係裡重演,以歸還一些自己生命史裡(通常是上一輩)的債。
這會造成深刻的影響與破壞(不論是生理、心理社會、或人格養成),我們需要覺察這些傷痕,並有意識地打破本能的循環,讓這些事件停下來
對於學習的技巧或理論其實一直以來被反覆地講,背後的理論基礎也就是那些,但要搞清楚學習的「重點」。而對於重點,從來都不只是課本或試卷上的,考完以後留下來的,那才是我們要深思的。
沒有方法那的確只是空想;但只有方法,畫虎不成反類犬。
許多時候錯誤地置換學習與驗證的順序,並僅用單一的標準來檢驗學習的成果,那容易陷入對於分數的追逐。
沒有人不喜歡學習。
但勉強,尤其是被生命外的他者勉強,從來都是離自性最遠的距離,很多時候就是沒有內在動機,或這樣的路徑在無形之中被破壞掉了,而學習這件事自此再難進入心流。
在學習的歷程裡導引潛能的發揮,會帶來深刻的喜悅與深刻的挫折,倘若父母的期待沒有克制好,情緒性的發言就只能加深孩子的挫折,而挫折因為無法處理會變成無助,要在這種時候期待孩子享受學習,還要有自發性,這是極具挑戰的。
知識的價值在於輸出。自己可以怎麼應用到自己的生活裡呢?
從自己的角色過渡到父母,我們至少至少能夠減傷停損,目標是學習代間傳遞的停止;積極面促進自發性與自決。
這之中我們需要先能夠純粹地在孩子上支撐情緒,並練習與孩子共同承擔,不批評、不建議、不評價。
身為孩子,找到並保持學習這件事情的熱情與技巧、技巧的底層邏輯是軟實力,訓練好軟實力(專注力、策略學習、思考能力)就有機會應用到別的情境,打好基礎。
正因為沒有人喜歡接近自己都有目的的,無論這個目的被施加多少正當性,做為父母,我們有一個首要的任務就是:讓自己回到Being的狀態,如其所是地看見自己,我們才有機會看見孩子真實的情況,並在彼此的互動裡讓這之中最真摯的情感不至於被扭曲或抹滅。
我想,學習親職教育的基礎,從來都不是一個問題解決,更不是帶入一個函數按下Eneter就會輸出指數就塵埃落定。我們得從我們自己開始,回歸初心,如實地看見自己一路走來的不易,由衷地向自己致謝,也由衷地謝謝孩子的信賴,謝謝孩子們到來。
圖源:pexel
嘿,我是星子,我是一名諮商心理師,主要在Vocus與IG創作身心靈成長、親職/生職涯諮詢以及生活Vlog等主題。
若你喜歡我的文字,歡迎你追蹤星子的沙龍以及IG,我會持續更新創作。
邀稿、演講或其它合作洽詢:relyonmeqq@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