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去世之後,我覺得整個世界都好虛幻,不知道一切是真的還是假的。
我其實一開始是有點麻木的,一直到喪禮結束後,整個情緒才突然湧上來。
這些都是可能會產生的心情。在旅行社的這些日子,我看過無數個家庭的分離,當珍愛的親友踏上最後的旅程,被留下的人也在進行與失落相處的另一種長途旅行。可能需要花好長一段時間才能坦然地說再見,找到新的生活方向。我們需要認知自己的失落,才能更好地向前走。
1|放下情緒行李:喪親失落
失落好像一個重重的行李箱,裡面滿載著我們的不捨、悲傷,甚至是憤怒等各種情緒。路途上必須帶著它好好地走過,學習整理情緒跟放下。從認識失落開始,開啟跟自己內在對話的可能。
摘自《一生一次旅遊指南:家庭的第一堂生死課》/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摘自《一生一次旅遊指南:家庭的第一堂生死課》/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2|放下情緒行李:認識各種類型的情緒行李
前面提到每個人面對失落所產生的情緒跟狀態都有所不同,不同年齡也會有不同的反應。我們來看看陳家人面對陳阿嬤的離世,會有怎麼樣的情緒。
──陳小妹 6 歲
很多人覺得孩子年紀小、不太懂事,刻意保護不讓他們知道,但孩子是敏感的,忽略與迴避反而會造成問題。
阿嬤死了,大家都一直問,煩死了!阿嬤也好煩,幹嘛死掉⋯⋯
──陳大哥 15 歲
青少年遭遇喪親事件時,常用壓抑或逃避 的態度面對,甚至造成攻擊、離家、好辯、 指責逝去親人等行為。
媽過世了⋯⋯我是長子必須振作起來,家裡還有小孩,不能讓他們看到爸爸脆弱的一面。
──陳爸爸 45 歲
成人因為身心已獨立,因此親人過世的悲傷易受忽略。受性別與文化的 影響,男性常被教導要壓抑情緒、不向人求助並維持「堅強」的一面。 女性則經常受到文化禁忌的制約與規範。
老伴去了,最近身體狀況也不好, 感覺活著沒什麼意思⋯⋯
──陳阿公 73 歲
雖然大家認為長者處理死亡較為成熟,但 他們仍會經歷痛苦,甚至影響身心健康、 免疫功能下降,或失去生存目標。
孩子其實懂死亡
「他們還小,不懂啦!」、「知道這個要幹嘛?很不吉利欸!」
遇到死亡事件的場合時,大人們有時不願意「開誠布公」地跟孩子解釋。遇到路上有人辦喪事時,也會常常刻意引導不讓孩子看, 擔心小孩會因此「沖」到。這些習俗迷信,雖然存著護佑孩童的心意,但也常常因為沒有好好說明,小孩子因此對死亡產生莫名的焦慮或恐懼。但是,真的是孩子年紀太小不懂嗎?還是大人自己也很害怕死亡?不管是大人或是孩子,都能一起討論這樣的話題,也許心中的害怕、恐懼就能因此減少一點。
本文摘自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一生一次旅遊指南:家庭的第一堂生死課》/作者:楊巧柔、簡文怡、郭庭芸、徐仟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