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一起收拾情緒行李:《一生一次旅遊指南:家庭的第一堂生死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既然眼淚是珍珠,那就放心哭吧。
爺爺去世之後,我覺得整個世界都好虛幻,不知道一切是真的還是假的。
我其實一開始是有點麻木的,一直到喪禮結束後,整個情緒才突然湧上來。
我好生氣,那麼好的一個人,怎麼就這樣走了?
這些都是可能會產生的心情。在旅行社的這些日子,我看過無數個家庭的分離,當珍愛的親友踏上最後的旅程,被留下的人也在進行與失落相處的另一種長途旅行。可能需要花好長一段時間才能坦然地說再見,找到新的生活方向。我們需要認知自己的失落,才能更好地向前走。

1|放下情緒行李:喪親失落

失落好像一個重重的行李箱,裡面滿載著我們的不捨、悲傷,甚至是憤怒等各種情緒。路途上必須帶著它好好地走過,學習整理情緒跟放下。從認識失落開始,開啟跟自己內在對話的可能。



摘自《一生一次旅遊指南:家庭的第一堂生死課》/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摘自《一生一次旅遊指南:家庭的第一堂生死課》/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2|放下情緒行李:認識各種類型的情緒行李

前面提到每個人面對失落所產生的情緒跟狀態都有所不同,不同年齡也會有不同的反應。我們來看看陳家人面對陳阿嬤的離世,會有怎麼樣的情緒。
大家都以為我不懂阿嬤死掉了,但其實我都知道⋯⋯
──陳小妹 6 歲
很多人覺得孩子年紀小、不太懂事,刻意保護不讓他們知道,但孩子是敏感的,忽略與迴避反而會造成問題。
阿嬤死了,大家都一直問,煩死了!阿嬤也好煩,幹嘛死掉⋯⋯
──陳大哥 15 歲
青少年遭遇喪親事件時,常用壓抑或逃避 的態度面對,甚至造成攻擊、離家、好辯、 指責逝去親人等行為。


媽過世了⋯⋯我是長子必須振作起來,家裡還有小孩,不能讓他們看到爸爸脆弱的一面。
──陳爸爸 45 歲
成人因為身心已獨立,因此親人過世的悲傷易受忽略。受性別與文化的 影響,男性常被教導要壓抑情緒、不向人求助並維持「堅強」的一面。 女性則經常受到文化禁忌的制約與規範。


老伴去了,最近身體狀況也不好, 感覺活著沒什麼意思⋯⋯

──陳阿公 73 歲
雖然大家認為長者處理死亡較為成熟,但 他們仍會經歷痛苦,甚至影響身心健康、 免疫功能下降,或失去生存目標。

孩子其實懂死亡
「他們還小,不懂啦!」、「知道這個要幹嘛?很不吉利欸!」
遇到死亡事件的場合時,大人們有時不願意「開誠布公」地跟孩子解釋。遇到路上有人辦喪事時,也會常常刻意引導不讓孩子看, 擔心小孩會因此「沖」到。這些習俗迷信,雖然存著護佑孩童的心意,但也常常因為沒有好好說明,小孩子因此對死亡產生莫名的焦慮或恐懼。但是,真的是孩子年紀太小不懂嗎?還是大人自己也很害怕死亡?不管是大人或是孩子,都能一起討論這樣的話題,也許心中的害怕、恐懼就能因此減少一點。
本文摘自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一生一次旅遊指南:家庭的第一堂生死課》/作者:楊巧柔、簡文怡、郭庭芸、徐仟妤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哈囉大家好!歡迎來到【NYCU PRESS說書中】! ✍身為出版社編輯,愛書、惜書之餘,更希望能把出版社工作實務、與作者相處的點點滴滴以及最最最重要的推薦每本書的可讀之處帶給大家! 希望你/妳能在此抽出15分鐘,細細品味這形色匆匆年代下,閱讀與知識的珍貴!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管理是知行合一、群策群力的工作。在各種不同管理定義中, 本書認為不論任何性質的管理工作,如企業管理、公共行政、社團組織管理,都可簡單歸納成決策與執行兩個核心議題。因為管理以決策與執行為核心,以解決問題為目標;所以管理者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必須扮演好決策者與執行者兩種角色。
至於管理這一學科究竟是「科學還是藝術」,長久以來一直是個不斷論辯的問題,書中作者也提出他的看法,予以澄清。作者對這問題的剖解,既有三度空間論述,又有二元論的呼應:對於前者,他認為管理兼具知性(客觀地認知事實)、理性(主觀地取捨價值)和感性(有節有度地表現行為);然而在於後者,則有「術與道」、「用與體
如果家中有個機器人,能提供醫療照護、療癒心靈、還能像鋼鐵人般的勇猛,那該有多好!
製作和販賣傳統手工板豆腐三十幾年的廖松英婆婆向我們訴說了獅潭過去的日常生活,示範她昔日製作豆腐的流程;也在婆婆的帶領下,我們認識了傳承技術的大哥,在貼近北台灣傳統農村家庭的生活面貌之餘,更得以探究農村生計在不同時代及環境背景下的轉變。
地震後的石岡鄉滿目瘡痍、百業蕭條,整體環境只能用破碎來形容。地震震垮了農村道路橋樑等基礎建設,也損毀了農村土地及農作,地方產業生產工具陷入崩解,連帶使得原本就業機會不多的鄉鎮雪上加霜。
921地震抽離了生活的物質,我們所依循被制約的習性頓失依靠。這依循的物質基礎一旦中斷、停滯或消失,從頭歸零時,整個生活畛域就面臨極大的威脅與恐懼。這是對於維持生存的無力與未來的茫然失措,也就是整個生活空間的失序狀態。
管理是知行合一、群策群力的工作。在各種不同管理定義中, 本書認為不論任何性質的管理工作,如企業管理、公共行政、社團組織管理,都可簡單歸納成決策與執行兩個核心議題。因為管理以決策與執行為核心,以解決問題為目標;所以管理者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必須扮演好決策者與執行者兩種角色。
至於管理這一學科究竟是「科學還是藝術」,長久以來一直是個不斷論辯的問題,書中作者也提出他的看法,予以澄清。作者對這問題的剖解,既有三度空間論述,又有二元論的呼應:對於前者,他認為管理兼具知性(客觀地認知事實)、理性(主觀地取捨價值)和感性(有節有度地表現行為);然而在於後者,則有「術與道」、「用與體
如果家中有個機器人,能提供醫療照護、療癒心靈、還能像鋼鐵人般的勇猛,那該有多好!
製作和販賣傳統手工板豆腐三十幾年的廖松英婆婆向我們訴說了獅潭過去的日常生活,示範她昔日製作豆腐的流程;也在婆婆的帶領下,我們認識了傳承技術的大哥,在貼近北台灣傳統農村家庭的生活面貌之餘,更得以探究農村生計在不同時代及環境背景下的轉變。
地震後的石岡鄉滿目瘡痍、百業蕭條,整體環境只能用破碎來形容。地震震垮了農村道路橋樑等基礎建設,也損毀了農村土地及農作,地方產業生產工具陷入崩解,連帶使得原本就業機會不多的鄉鎮雪上加霜。
921地震抽離了生活的物質,我們所依循被制約的習性頓失依靠。這依循的物質基礎一旦中斷、停滯或消失,從頭歸零時,整個生活畛域就面臨極大的威脅與恐懼。這是對於維持生存的無力與未來的茫然失措,也就是整個生活空間的失序狀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父親節對於失去父親的我來說,意味著越來越多的思念與情感交織。今年我試著與已故父親對話,表達心中難以言喻的情感,面對過去的回憶與困惑,這是一段難忘的自我療癒旅程。
Thumbnail
上一篇,講到我絮絮叨叨跟過世的乾爹代表道歉,獲得乾爹覺有點煩的回饋之後。 很快我就在當同學過世的母親代表,完全理解了乾爹的心情。 當我躺在地上,代表同學過世的母親,我感到全然的放鬆、安詳、舒服與自在。 正當感覺一切都很好的時候,個案在一旁哭了,開始講述母親生前生病但因為自身太忙沒能多陪伴母
Thumbnail
今天下班的時候,我在公車上跟朋友傳訊息,在和朋友的訊息往來中,我才發現原來我沒有走出失去父親的傷痛,我一直以為我好好的,可是我的眼淚就這樣一顆顆的滾落了,我是不是太壓抑了,沒有好好地面對爸爸離開的這件事,一直覺得他只是出了遠門,所以也不以為意,還覺得自己很堅強。
Thumbnail
坊間有淺顯易懂談死亡的書好像沒這麼多(還是有但我沒發現?歡迎推薦 我從年初開始經歷了家人的離世 雖然祂的身體已經不好了好一陣子,但要面對離開的那刻真的不太簡單 回想著以前的點點滴滴,都覺得祂的離世不太真實 從那之後,我一直想找書,讓我的小孩慢慢也能懂的這些很難被提起的話題 突然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生命中不可避免的離別,過程中,作者分享了對失去的悲傷和對活著的人的心理狀態的瞭解和思考。 文章還闡述了集體潛意識的概念,以及離別所帶來的不同情感,最後反思了面對離別時的態度和心情。從共情到接受到面對,全面而深刻地討論了離別這個命題。
Thumbnail
死亡,是每個人一生中必定會經歷的事,它代表著人生的終點、同時也代表著一條生命的逝去,這些逝去的人,也許是你最愛的家人、最好的朋友、或者是一些默默無名的人,當人們面對這些生死離別之時,總會感到十分地傷心和悲痛
Thumbnail
當最親愛的外公已失智並且慢慢惡化,直到他完全不認識我時,他的過世對我而言,是否只是一種形式上的離去?
Thumbnail
 我的父母是寫信認識的,所以我想他們在交往的階段,心裡大概都有著巨大的粉紅憧憬,想像浪漫;他們有城鄉差距、不同的家庭環境,媽媽回娘家都要搭上4-5小時車程,因此也只有在放長假時才能回去見家人。   兒時印象外公家只有外公和阿姨與她的小孩,長大以後知道外婆去世、阿姨單親並扶養著小孩,我很喜歡回外公家
Thumbnail
我曾以為,摯親的死別會有時間準備。 我曾以為,生老病死的每一個階段都有邁長的蘊釀,好讓我們接受,準備好進入下個階段。 我從沒想到,摯親會突然撒手而去,即使是病逝,一切來得令我不知所措。 突如其來的人生噩耗,我知道,我需要整理好我的悲痛,才能坦然重回正常軌道。
Thumbnail
在我心中,家的模樣不是地理環境或居住時間而定,而是和我一起生活的人,那個人所在的地方,無論在哪,對我而言都有家的模樣。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父親節對於失去父親的我來說,意味著越來越多的思念與情感交織。今年我試著與已故父親對話,表達心中難以言喻的情感,面對過去的回憶與困惑,這是一段難忘的自我療癒旅程。
Thumbnail
上一篇,講到我絮絮叨叨跟過世的乾爹代表道歉,獲得乾爹覺有點煩的回饋之後。 很快我就在當同學過世的母親代表,完全理解了乾爹的心情。 當我躺在地上,代表同學過世的母親,我感到全然的放鬆、安詳、舒服與自在。 正當感覺一切都很好的時候,個案在一旁哭了,開始講述母親生前生病但因為自身太忙沒能多陪伴母
Thumbnail
今天下班的時候,我在公車上跟朋友傳訊息,在和朋友的訊息往來中,我才發現原來我沒有走出失去父親的傷痛,我一直以為我好好的,可是我的眼淚就這樣一顆顆的滾落了,我是不是太壓抑了,沒有好好地面對爸爸離開的這件事,一直覺得他只是出了遠門,所以也不以為意,還覺得自己很堅強。
Thumbnail
坊間有淺顯易懂談死亡的書好像沒這麼多(還是有但我沒發現?歡迎推薦 我從年初開始經歷了家人的離世 雖然祂的身體已經不好了好一陣子,但要面對離開的那刻真的不太簡單 回想著以前的點點滴滴,都覺得祂的離世不太真實 從那之後,我一直想找書,讓我的小孩慢慢也能懂的這些很難被提起的話題 突然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生命中不可避免的離別,過程中,作者分享了對失去的悲傷和對活著的人的心理狀態的瞭解和思考。 文章還闡述了集體潛意識的概念,以及離別所帶來的不同情感,最後反思了面對離別時的態度和心情。從共情到接受到面對,全面而深刻地討論了離別這個命題。
Thumbnail
死亡,是每個人一生中必定會經歷的事,它代表著人生的終點、同時也代表著一條生命的逝去,這些逝去的人,也許是你最愛的家人、最好的朋友、或者是一些默默無名的人,當人們面對這些生死離別之時,總會感到十分地傷心和悲痛
Thumbnail
當最親愛的外公已失智並且慢慢惡化,直到他完全不認識我時,他的過世對我而言,是否只是一種形式上的離去?
Thumbnail
 我的父母是寫信認識的,所以我想他們在交往的階段,心裡大概都有著巨大的粉紅憧憬,想像浪漫;他們有城鄉差距、不同的家庭環境,媽媽回娘家都要搭上4-5小時車程,因此也只有在放長假時才能回去見家人。   兒時印象外公家只有外公和阿姨與她的小孩,長大以後知道外婆去世、阿姨單親並扶養著小孩,我很喜歡回外公家
Thumbnail
我曾以為,摯親的死別會有時間準備。 我曾以為,生老病死的每一個階段都有邁長的蘊釀,好讓我們接受,準備好進入下個階段。 我從沒想到,摯親會突然撒手而去,即使是病逝,一切來得令我不知所措。 突如其來的人生噩耗,我知道,我需要整理好我的悲痛,才能坦然重回正常軌道。
Thumbnail
在我心中,家的模樣不是地理環境或居住時間而定,而是和我一起生活的人,那個人所在的地方,無論在哪,對我而言都有家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