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談起戰爭,我們習慣聯想到一種充滿時代精神、戲劇化情節或史詩劇場(epic theater)的英雄謳歌、參與戰事的個人與集體也多半被建構為面向陽剛的積極主體。但往往被歷史忽略、被強行掩蓋的的 —— 是那些同樣與男性並肩作戰的女性。
歷史,就是透過那些沒有任何人會記住他們的見證者和參與者的口述而保存下來的。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品《#戰爭沒有女人的臉》,同為「#赤色百科」烏托邦系列的首部曲,以169位蘇聯女性士兵的聲音為基礎,揭開了戰爭的另一面,,讓我們得以靠近那些原本被歷史隱藏的聲音,觸碰到戰爭中女性不為人知的角落。
不同於傳統文學專注於英雄式的大敘事,作者亞歷塞維奇採用了來自俄國口述傳統,介於報導與散文之間的「#口述紀實 的#文獻文學」新體裁,以「小人物」為敘事核心。她以溫柔而細膩的筆觸,拼湊出一幅由日常細節構成的戰爭全景。
戰爭中的每個人都在自身的經驗範圍內感知世界,因此即便是同一場戰爭,透過不同人的眼睛便有不同版本的故事。作者亞歷塞維奇說:「女人的戰爭,是伴隨著氣味、色彩與微觀生活的戰爭。」書中沒有冰冷的數字,取而代之的是鮮活的生命故事:煮完卻沒人能活著回來吃的飯菜、男裝制服上的被強行改成女裝的針線痕跡、在烈火與死神中談戀愛。
每個故事或許微不足道,但當這些聲音被收集、組織起來,它們便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種拼接方式讓讀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真實性,既揭示了被忽略的歷史足跡,也讓那些小人物的生命得以超越自身的局限,展現出深遠的文學內涵。作者寫的不是戰爭紀錄或國家的歷史,更不是英雄人物的生平傳記,而是那些小人物的真實人生。「世上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那些從平凡生活中被命運拋入歷史大事件的小人物,他們被拋進了歷史的長河中的紀錄。
「我們自小就受這樣的教育,說我們的國家如果沒有了,我們就什麼都沒了。我們從小就學會熱愛國家、讚美國家。一旦戰爭爆發,我們必須做點什麼去幫助國家。需要護士,我們就去做護士;需要高射機槍手,我們就去開高射機槍。」
這是蘇聯女兵們的集體記憶,也是她們走向戰場的信念。然而,當她們身處戰爭,所面對的不只是敵人的槍火,還有跳蚤、髒污與流不盡的鮮血。在經歷人間浩劫與滔滔血淚後,她們回到和平的生活,卻迎來另一場無聲的戰爭——一場名為「生活」的戰爭。
「在此之前,我們害怕的是死亡,現在害怕的卻是活下去。」和平並未帶來真正的平等,她們無法與男性並肩分享勝利的榮耀,無法成為英雄,僅僅因為她們是女人。在前線,她們曾被男人溫柔地呵護;但和平降臨,她們卻無法等來同等的尊重、被視為在前線勾搭男人的蕩婦。有人甚至撕毀所有軍事證明文件,不去領政府的補貼,拒絕承認自己是殘障軍人,只為與過去切割。
「從戰場回來的第一年,我一直說個不停,但沒有人要聽。於是,我沉默了。」
這沉默持續了近四十年。女性對戰爭的描述被忽視、被噤聲,她們的經歷只能隱沒於「充滿時代精神、散發報章雜誌味道」的英雄敘事之下。她們被教導,戰爭應該是男性視角的史詩,而非她們所經歷的碎片化、日常化的真實面貌。
這本書的出現,打破了這種長久的壓抑。她們反覆審視自己,再一次重新認識自己。她們往往已經變成了兩個人:活在當時的那個自己,以及生活在現在的這個自己;年輕的自己,以及年華老去的自己;戰爭期間的自己,以及戰爭結束後的自己。作者讓那些隱藏的聲音浮出水面,使這段歷史得以完整呈現。正如書中所展現的:「我們沒有能力忘記,也沒有權利忘記。」這不只是為女性發聲,更是為人類真相的記錄補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多達四十年後,沈默已久的女兵終於奪回了發聲權,不再任由男性視角主導她們的真實經歷。「女人的戰爭有自己的色彩、自己的氣息,以及自己的解讀,還有自己的感情空間。」這把被掩蓋的聲音終於得以找到出口。
這本書突破了傳統歷史文獻的框架,採用獨特的口述紀實文學形式,讓情感張力更加鮮明而真摯。 ——「閱讀的,是聲音。」
透過作者的文字,我們彷彿能直接聽到受訪者的青春氣息、日常生活的瑣碎,以及戰火中掩藏的初戀情懷。真真確確地成為一部有「聲」的書。
你準備好「聆聽」她們的聲音嗎,重返那段被掩蓋的歷史了嗎?
˙· 𓆝.° 。˚𓆛˚。 °.𓆞 ·˙‧̍̊
書名|《戰爭沒有女人的臉》
作者|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Алексиевич С. А.
出版社|貓頭鷹
出版日期|2024/08/08
‧̍̊˙· 𓆝.° 。˚𓆛˚。 °.𓆞 ·˙‧̍̊
工餘時間持續創作並不容易嗚~
💖|如果喜歡文章請按下 愛心|
🔮|對內容感興趣請按下 追蹤|
🧋|文章若有幫助也歡迎 贊助|
任何一種支持都給我敲大動力!(´▽`ʃ♡ƪ)
更多的我:Instagram|Vocus:@onemorepage.al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