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活出意義來: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痛苦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活出意義來 #維克多弗蘭克 |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作者就曾描述集中營的日子就像是一種暫時的生存,一種無明確日子的暫時生存(provisional existence)。我不曾有集中營的經驗,可我罹患憂鬱症的經歷對我而讓就像座心靈上的集中營,你無法走出去,也沒有人能夠走進來。憂鬱症就像是我的暫時存在,我無法確定這種暫時狀態將何時結束,這也使我無法朝人生的最終目標邁進。我停滯不前,不再計畫、安排未來,而這恰恰和生活於正常狀況下的人相反。也應次,我整個內在的生活的結構也隨之改觀,衰敗的跡象也漸漸呈現。每天都承受著時間「變形」之苦,而這種變形的感覺是內在的。一小段的時間,因為每一分、每一刻都充滿了痛苦和疲憊,所以感覺上彷彿遙無止期。我的生命就像早已死去,有如過眼雲煙,毫無未來可言。

活出意義來 | 維克多弗蘭克

活出意義來 | 維克多弗蘭克

書中也提到人一旦因為看不見未來而自甘沉淪,便容易有滿腹的懷舊秋思。集中營的人們喜歡回味過去,藉以忘卻眼前的痛苦,現狀因而變得不真實。可是,剝奪現狀中的真實特質,很可能伏下一個危機。人們會忽略現實中的確存在著,且可堪運用的機會,這也是一個人失去生命力的原因。任何事物看在我眼裡,都顯得毫無意義。我忘卻了艱難的外在環境,通常能給人機會,讓人超越自己,從而得到精神的成長。我很慶幸命運給了我這麼重的打擊,以前的我從不把精神上的成就當一回事。如今的我相信,人內在的力量,可使人超越於外在的命運。在世界各地,人處處都在面對著命運的挑戰,面對著經由痛苦而獲得成就的機會。俗話也有說:「有危便有機。」險惡的環境,提供我們獲致精神價值的機會,這機會我們可以掌握,也可以放棄:但我們的取捨,卻能夠決定我們究竟配得上或配不上我們所受的痛苦。

我把所有的痛苦與煎熬當成前塵往事,並用客觀的角度加以觀察。我把自己與痛苦分割開來,把痛苦和自我變成獨立的個體,這種方式或許不適合所有人,但痛苦對我而言也沒以前那樣痛苦了。一旦看透了痛苦的奧秘,也就不願再以忽視、幻想或過於矯情的樂觀態度,來減輕或緩和折磨帶來的痛苦,反而視痛苦未值得承擔的負荷。我們不需要以流淚為恥,畢竟眼淚證明了我們所有承擔痛苦最大的勇氣。


延伸閱讀:

《安妮日記》|安妮法蘭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再多一頁 one more page
22會員
35內容數
人生就是由無數一頁頁構成的書。 當感覺快要活不下去的時候,試著再翻多一頁吧。
2024/12/23
《#平面國》寫於1884年,表面上他像是對於空間維度的探索與思考,但裏層卻能滲透出反烏托邦與對社會階級、封閉思想諷刺的意味。書中詳細描述了二維世界的種種,因此我們也能藉著這種思維類比四度或更高維度看我們三維世界的視覺。而這種「壓扁」的二維世界,卻把社會階級、宗教議題、極權統治的議題更立體的反應出來。
Thumbnail
2024/12/23
《#平面國》寫於1884年,表面上他像是對於空間維度的探索與思考,但裏層卻能滲透出反烏托邦與對社會階級、封閉思想諷刺的意味。書中詳細描述了二維世界的種種,因此我們也能藉著這種思維類比四度或更高維度看我們三維世界的視覺。而這種「壓扁」的二維世界,卻把社會階級、宗教議題、極權統治的議題更立體的反應出來。
Thumbnail
2024/08/15
火光與硝煙退卻後,這些矛盾所帶來的憤怒、迷失、失望、無力、罪疚和迷茫,最終滲透到日常生活中,塑造出一個屬於這個時代的獨特靈魂面貌。這一部作品捕捉了這些幽微的傷害,讓這些傷害被看見。
Thumbnail
2024/08/15
火光與硝煙退卻後,這些矛盾所帶來的憤怒、迷失、失望、無力、罪疚和迷茫,最終滲透到日常生活中,塑造出一個屬於這個時代的獨特靈魂面貌。這一部作品捕捉了這些幽微的傷害,讓這些傷害被看見。
Thumbnail
2024/08/14
《等待在夜裡被捕》是一本討論新疆維吾爾地區的種族滅絕的回憶錄。作者塔依爾用著平靜的語氣,敘述著維吾爾人在中國恐怖統治底下,被官方各種抹黑與貼上標籤,以極端宗教思想、民族分離主義與暴力恐怖等原因,受到打壓、逮捕,甚至被送去「教育」。 ╻我們與新疆的距離 作者塔依爾當初用維吾爾語書寫回憶錄,如今
Thumbnail
2024/08/14
《等待在夜裡被捕》是一本討論新疆維吾爾地區的種族滅絕的回憶錄。作者塔依爾用著平靜的語氣,敘述著維吾爾人在中國恐怖統治底下,被官方各種抹黑與貼上標籤,以極端宗教思想、民族分離主義與暴力恐怖等原因,受到打壓、逮捕,甚至被送去「教育」。 ╻我們與新疆的距離 作者塔依爾當初用維吾爾語書寫回憶錄,如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你為什麼不自殺?」  《活出意義來》的作者佛蘭克博士,是一名集中營中存活下來的俘虜,亦是一名精神醫學家。每當正經歷劇痛的病患找上他時,他總這麼問。一個簡單的問題,卻能領著一個迷失方向的人深思自己生命的意義;生命的意義,正是每個人存在的動力,儘管對那些認為活著很痛苦、存在僅是「苟活」的人來說亦然。
Thumbnail
「你為什麼不自殺?」  《活出意義來》的作者佛蘭克博士,是一名集中營中存活下來的俘虜,亦是一名精神醫學家。每當正經歷劇痛的病患找上他時,他總這麼問。一個簡單的問題,卻能領著一個迷失方向的人深思自己生命的意義;生命的意義,正是每個人存在的動力,儘管對那些認為活著很痛苦、存在僅是「苟活」的人來說亦然。
Thumbnail
作者就曾描述集中營的日子就像是一種暫時的生存,一種無明確日子的暫時生存(provisional existence)。我不曾有集中營的經驗,可我罹患憂鬱症的經歷對我而讓就像座心靈上的集中營,你無法走出去,也沒有人能夠走進來。
Thumbnail
作者就曾描述集中營的日子就像是一種暫時的生存,一種無明確日子的暫時生存(provisional existence)。我不曾有集中營的經驗,可我罹患憂鬱症的經歷對我而讓就像座心靈上的集中營,你無法走出去,也沒有人能夠走進來。
Thumbnail
** 參透“為何”,才能迎接“任何”!** 再次翻閱這本集中營體驗的經典名著,讓我又回到軍旅生活中記憶最深刻的入伍訓和突擊訓... 每天最痛苦的時刻不是承受體能磨練、挨罵的時候,而是一早醒來面對遙遙無期囚禁與未知痛苦的無意義感。部分弟兄們在這樣的壓力下,仍然能以幽默感排解煩悶與壓力。我也在如此充滿瑣
Thumbnail
** 參透“為何”,才能迎接“任何”!** 再次翻閱這本集中營體驗的經典名著,讓我又回到軍旅生活中記憶最深刻的入伍訓和突擊訓... 每天最痛苦的時刻不是承受體能磨練、挨罵的時候,而是一早醒來面對遙遙無期囚禁與未知痛苦的無意義感。部分弟兄們在這樣的壓力下,仍然能以幽默感排解煩悶與壓力。我也在如此充滿瑣
Thumbnail
這本書看過很多人分享,終於有機會拜讀了。書挺薄的,但意義深遠。 作者本是一名精神科醫師,家庭美滿,卻在一夕之間淪為納粹集中營的俘虜,一無所有,精神肉體都受到虐待,在營裏猶如畜牲般的生活,到底是如何走過來,而沒有自殺或精神崩潰呢?
Thumbnail
這本書看過很多人分享,終於有機會拜讀了。書挺薄的,但意義深遠。 作者本是一名精神科醫師,家庭美滿,卻在一夕之間淪為納粹集中營的俘虜,一無所有,精神肉體都受到虐待,在營裏猶如畜牲般的生活,到底是如何走過來,而沒有自殺或精神崩潰呢?
Thumbnail
「人無論任何境遇,都適應得了」集中營是什麼樣的煉獄,折磨中如何保有生存意志,生命的意義又是什麼?這些日子帶給 Frankl 什麼樣的人生智慧?「我只害怕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痛苦。」這句話太深也太令人不解...一起閱讀人生,一起找答案。
Thumbnail
「人無論任何境遇,都適應得了」集中營是什麼樣的煉獄,折磨中如何保有生存意志,生命的意義又是什麼?這些日子帶給 Frankl 什麼樣的人生智慧?「我只害怕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痛苦。」這句話太深也太令人不解...一起閱讀人生,一起找答案。
Thumbnail
無論在什麼樣的處境中,都很可能會感到生命的空虛,當空虛襲來之時,人們陷入苦痛之中:活著,到底有什麼意義?
Thumbnail
無論在什麼樣的處境中,都很可能會感到生命的空虛,當空虛襲來之時,人們陷入苦痛之中:活著,到底有什麼意義?
Thumbnail
維克多.弗蘭克的書被翻譯成32種語言,英文版的再版就有數百萬的銷售。 記者問他對此有什麼感覺? 他回答:「如果上百萬人爭相買下一本光看書名就知道是在探討生命意義的書,那麼生命的意義對他們想必是坐立難安的疑惑。」 維克多.弗蘭克( Viktor E. Frankl )是誰? 
Thumbnail
維克多.弗蘭克的書被翻譯成32種語言,英文版的再版就有數百萬的銷售。 記者問他對此有什麼感覺? 他回答:「如果上百萬人爭相買下一本光看書名就知道是在探討生命意義的書,那麼生命的意義對他們想必是坐立難安的疑惑。」 維克多.弗蘭克( Viktor E. Frankl )是誰? 
Thumbnail
【除了生活中的小確幸之外,我們還要追尋什麼?】為什麼會挑 《活出意義來》 這本書名非常俗氣的書來讀?因為我在太多經典書籍、其他愛書人的推薦書單裡,看到這本書了。作者法蘭柯是個在二戰時期經歷過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他同時也是一位神經學家暨心理醫生,這本書就是他在集中營的真實經歷。
Thumbnail
【除了生活中的小確幸之外,我們還要追尋什麼?】為什麼會挑 《活出意義來》 這本書名非常俗氣的書來讀?因為我在太多經典書籍、其他愛書人的推薦書單裡,看到這本書了。作者法蘭柯是個在二戰時期經歷過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他同時也是一位神經學家暨心理醫生,這本書就是他在集中營的真實經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