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會分層(上部):掌控與內耗的結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台灣社會的階層結構,雖然表面上人人有機會翻轉命運,但實際上卻深受固定的規則與無形的屏障所約束。以簡化方式來看,社會主要可分為以下三層:

1. 上層:擁有核心資源與權力的掌控者,這些人設計並維護遊戲規則。

2. 中層:擁有一定資產或穩定收入,努力維持現狀卻被內卷壓垮的中產群體。

3. 基層:無資產、依靠勞動為生,期望透過努力改變命運的群體。

這三層之間,既有合作又有競爭,最終形成了一個充滿矛盾與壓力的金字塔型結構。以下逐層分析,揭示台灣社會階層間的運作模式。

上層:設計規則與管理希望

上層,作為社會的權力中心,並非僅靠資產掌控全局,更重要的是,他們掌握了規則的設計權。這些規則不僅保障了上層利益,也穩定了整個社會結構。上層的策略核心在於兩點:管理基層的希望,以及控制中層的競爭力。

1. 基層穩定:希望的操控術

基層人口龐大,潛在能量驚人,一旦對現狀失去信心,可能導致社會不穩。因此,上層需要讓基層相信「努力能改變命運」。例如:

• 升學制度(如學測)讓基層相信孩子透過努力可以考上好學校,進而進入中產階級。

• 職場晉升的規則則提供另一種希望,讓基層相信辛勤工作能帶來向上流動的機會。

然而,這些希望的通道充滿隱形壁壘,例如教育資源分配不均、低薪結構等,使得基層的努力往往無法獲得對等的回報。這種「希望的操控術」不是為了真正實現公平,而是用來穩定基層的情緒。

2. 中層防範:競爭的消耗戰

相比基層的潛在不穩定,中層對上層的威脅更加直接。中層擁有一定資產與影響力,若不加以限制,可能挑戰現有權力結構。為此,上層設計了一套讓中層陷入內耗的策略:

• 學區政策:透過房價與學區綁定,讓中層家庭不得不投入高昂的成本來保障子女教育。

• 貸款與稅制:讓中層的資產被固定在房產與債務中,降低資源的靈活性。

這些規則看似公平,實則讓中層耗盡資源、難以突破階層的屏障。更甚者,中層之間的競爭,往往讓他們無暇質疑上層的制度設計,反而成為維護這套結構的中堅力量。

3. 吸納少數異數:維持穩定的合作機制

少數中層或基層個體憑藉能力或機遇可能突破階層限制。對於這些異軍突起者,上層通常採取收編的方式:

• 資本合作:例如為成功的中小企業家提供投資,將其納入自身體系。

• 聯姻或人脈吸納:透過家族聯繫或關係網,拉攏有潛力的個體,進一步鞏固權力結構。

這樣的吸納策略,不僅能壯大上層的影響力,也能避免這些人對現有秩序構成威脅。

中層:被困住的「橋梁」

中層是連結上層與基層的關鍵。他們是社會運行的重要建設者,卻也是被壓迫最深的群體。中層的核心矛盾在於,他們既無法上升,又不敢滑落,長期處於一種高壓的內卷狀態中。

1. 與基層的對立與合作

中層最害怕的是滑落至基層,因此他們必須努力維持與基層的差距。例如:

• 教育:透過補習班、學區等資源投入,確保子女能在未來競爭中保持優勢。

• 生活品質:購置房產、追求品牌消費,以標榜自己的中產地位。

這些選擇雖能暫時鞏固地位,卻進一步壓縮了他們的資源,使得中層家庭的壓力愈來愈大,逐漸陷入惡性循環。

2. 對上層的依附與不滿

中層對上層既依賴又不滿。他們需要遵守上層制定的規則,努力爭取少量的晉升機會;同時,他們也清楚,這些規則的設計更像是一場消耗戰,意在壓榨中層的競爭力。

• 依附:中層需要透過穩定的工作、稅務優惠等政策,維持家庭經濟的平衡。

• 不滿:他們對高房價、高教育成本的制度設計心生怨懟,但礙於現實無法改變,只能被迫接受。

3. 內卷的終點:疲憊與焦慮

中層最大的挑戰,是在內部競爭中消耗殆盡。他們為了更好的學區、更高的薪資、更穩定的生活,不斷加碼投入時間與資源,但這場競爭卻幾乎沒有終點。最終,無論贏或輸,中層的資源都會耗盡,留下的只有深深的焦慮與疲憊。

小結:穩定金字塔的隱形代價

台灣的社會分層,表面上是一場機會均等的競技,實則是一個由上層精心設計的穩定系統。

• 基層在「希望幻象」的驅使下,不斷奮鬥,卻始終無法突破天花板;

• 中層則被競爭拖垮,資源耗盡,卻無力質疑這套制度;

• 上層坐擁規則制定權,用有限的資源穩定整個金字塔結構。

這場遊戲的關鍵在於,它讓每一層都對下一步充滿期待,卻無法真正改變命運。這樣的結構,看似穩定,實則以無數人的疲憊與迷失為代價。


下部內容將進一步解析基層的掙扎,並揭示這套階層體系背後的運作邏輯與衝突根源。


如果這篇文章觸動了你,請支持我們的「點亮計畫」,讓更多人通過文字找到真誠的力量與內心的光芒!

avatar-img
142會員
237內容數
脆上累積超過 6,000 萬次閱讀、100 萬次互動,這些數字背後,是無數的共鳴與思考。從軍旅生涯到全職創作,我書寫職場、愛情、人心,每一篇文章,都是對現實的觀察與體悟。如果你也在尋找深度內容,文章訂閱制已開放,更多長文與解析,寫給願意思考的你。尊重創作,嚴禁未註明出處之轉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篇文章探討「底層邏輯」的重要性,說明如何透過理解事物本質,避免被表面現象迷惑,做出更明智的決策。文章涵蓋投資、創業和個人成長等不同領域,並分析人性與認知的侷限性如何影響我們的判斷。最後,文章提供建立清晰思維框架、保持時間軸敏感度和權衡運氣與努力等建議,幫助讀者運用底層邏輯指導人生。
愛,是人性與人心交織的情感體驗,充滿矛盾卻也蘊藏成長力量。本文探討愛從迷戀到接納的過程,如何在矛盾中成長,並在真實中找到力量,最終連結與超越自我。
本文探討愛中的矛盾與衝突,如何平衡自私與利他,並最終找到愛的意義與歸屬。文章深入淺出地分析了愛的人性面相,以及愛如何促進個人成長和提升生命價值。
探討愛情的本質、矛盾與表現,從人性的需求與渴望出發,剖析愛如何讓人幸福也讓人脆弱,並在矛盾中成長。文章深入探討愛的生物學基礎、心理需求、靈魂渴望,以及在兩性關係中理想化投射與真實接納的過程。
「點亮計畫」邀請讀者支持深度文字創作,提供專屬內容、會員互動、感謝紀念及折扣贈品等回饋,讓更多人感受文字的力量。
這篇文章探討「底層邏輯」的重要性,說明如何透過理解事物本質,避免被表面現象迷惑,做出更明智的決策。文章涵蓋投資、創業和個人成長等不同領域,並分析人性與認知的侷限性如何影響我們的判斷。最後,文章提供建立清晰思維框架、保持時間軸敏感度和權衡運氣與努力等建議,幫助讀者運用底層邏輯指導人生。
愛,是人性與人心交織的情感體驗,充滿矛盾卻也蘊藏成長力量。本文探討愛從迷戀到接納的過程,如何在矛盾中成長,並在真實中找到力量,最終連結與超越自我。
本文探討愛中的矛盾與衝突,如何平衡自私與利他,並最終找到愛的意義與歸屬。文章深入淺出地分析了愛的人性面相,以及愛如何促進個人成長和提升生命價值。
探討愛情的本質、矛盾與表現,從人性的需求與渴望出發,剖析愛如何讓人幸福也讓人脆弱,並在矛盾中成長。文章深入探討愛的生物學基礎、心理需求、靈魂渴望,以及在兩性關係中理想化投射與真實接納的過程。
「點亮計畫」邀請讀者支持深度文字創作,提供專屬內容、會員互動、感謝紀念及折扣贈品等回饋,讓更多人感受文字的力量。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雖然已經過了一陣子(然後預算還算不出來到底刪了多少錢),但過年整理房間時翻到這張,還是廣傳一下金門立委陳玉珍的要飯說好了。她可能看錯了,我們手裡的是聚寶盆。 (明天2/19從斗六北上台北,若有在雲林金門人信任我可以約今天在斗六火車站請我轉交連署至造冊地點,我帶空白的給你寫也可以。)
當流量至上成為標準,性騷擾被輕描淡寫、受害者被噤聲,我們是否還能給孩子一個安全的未來?作為父親,我無法接受這種價值觀繼續影響下一代。我們該做的,不是遺忘,而是改變環境——拒絕縱容、用行動發聲,讓孩子知道「尊重是底線,說不是權利」。這不只是關於孫生,而是關於我們願意為未來的孩子守住什麼樣的世界。
在影視行銷中,一張海報的力量遠超過想像,它不只是劇集的視覺名片,更是一種敘事策略。《魷魚遊戲2》再次以強烈的「鮮豔童趣 vs 暗黑暴力」對比,將這部全球現象級劇集的獨特美學推向新高度。
一年前,我加入她的首批方格子付費訂閱制,沒想到,一場沒有終點的虛擬實境體驗就此開始。
今晚,就來和訂閱制讀者分享新書楔子的三分之一。原本想要把楔子整個貼上來,卻發現楔子就有六千多字,所以決定還是放三分之一就好。其實現在看這些,都覺得和自己判若兩人,有的地方連自己都不敢看下去——原來高瑞希,過去活得這麼不開心。 前天訂閱制讀者表達課第二期開班,因為感冒無法帶課,所以事先錄製了講解
薪水的高低,從來不是努力的問題,而是思維的選擇。年薪百萬的人,不是單靠埋頭苦幹,而是透過「創造價值」決定自己的價格。他們懂得提升不可取代性、創造多重收入、主動尋找機會、投資自己,讓財富加速成長。與其等加薪,不如掌握「決定薪資的能力」。這篇文章,讓你看清真正的收入差距,從現在開始,為自己創造更高價值!
雖然已經過了一陣子(然後預算還算不出來到底刪了多少錢),但過年整理房間時翻到這張,還是廣傳一下金門立委陳玉珍的要飯說好了。她可能看錯了,我們手裡的是聚寶盆。 (明天2/19從斗六北上台北,若有在雲林金門人信任我可以約今天在斗六火車站請我轉交連署至造冊地點,我帶空白的給你寫也可以。)
當流量至上成為標準,性騷擾被輕描淡寫、受害者被噤聲,我們是否還能給孩子一個安全的未來?作為父親,我無法接受這種價值觀繼續影響下一代。我們該做的,不是遺忘,而是改變環境——拒絕縱容、用行動發聲,讓孩子知道「尊重是底線,說不是權利」。這不只是關於孫生,而是關於我們願意為未來的孩子守住什麼樣的世界。
在影視行銷中,一張海報的力量遠超過想像,它不只是劇集的視覺名片,更是一種敘事策略。《魷魚遊戲2》再次以強烈的「鮮豔童趣 vs 暗黑暴力」對比,將這部全球現象級劇集的獨特美學推向新高度。
一年前,我加入她的首批方格子付費訂閱制,沒想到,一場沒有終點的虛擬實境體驗就此開始。
今晚,就來和訂閱制讀者分享新書楔子的三分之一。原本想要把楔子整個貼上來,卻發現楔子就有六千多字,所以決定還是放三分之一就好。其實現在看這些,都覺得和自己判若兩人,有的地方連自己都不敢看下去——原來高瑞希,過去活得這麼不開心。 前天訂閱制讀者表達課第二期開班,因為感冒無法帶課,所以事先錄製了講解
薪水的高低,從來不是努力的問題,而是思維的選擇。年薪百萬的人,不是單靠埋頭苦幹,而是透過「創造價值」決定自己的價格。他們懂得提升不可取代性、創造多重收入、主動尋找機會、投資自己,讓財富加速成長。與其等加薪,不如掌握「決定薪資的能力」。這篇文章,讓你看清真正的收入差距,從現在開始,為自己創造更高價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本篇分享了關於社會新創以及中產階級危機的故事。作者在講座中分享了在日本的實踐以及對未來的規劃。分析了中產階級面臨的危機和潛在風險,提出了中產階級需要找回信任的問題,並提出了場域營造的方法論。在2024年以後的日子中,作者希望能進一步累積新的實踐經驗和倡議計畫。
Thumbnail
在大疫之後,所有人的生活都受到影響,全球趨勢的轉變更讓這個議題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跟著獨立記者簡永達所著的《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跨國勞動在臺灣》,讀者也將了解台灣社會與移工間的關係,或許正在處於黃金交叉的關鍵期。
Thumbnail
當一群深具野心、勇於跨海工作的人,撞上僵固的法律與移工制度;這就是在「另一面」的臺灣,正不斷發生的事。 《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由記者簡永達耗時七年,從臺中第一廣場開始,跨越臺灣與越南多個城市所採集合成的故事,整本書分為「地下社會」、「危險之島」、「異鄉家人」、「人權大浪」四大主軸。
Thumbnail
最為現代民族國家當中相當重要的要素之一,政府的組成也是左右社會性質的關鍵因素。
Thumbnail
面對這種已知的風險,先進國家怎麼處理,台灣又怎麼去回應? 基本上,全部都在犧牲本國農業與輕工業,將土地、資本集中在有競爭力,技術具有獨特性、低替代性的產業上,高替代的就外移,去低廉成本的地方生產。與左右派一點屁關係都沒,大家都在犧牲,差別在於右派是直接砍死,左派政府是先打...
Thumbnail
就經濟結構論,移民來協助台灣產業,填補基層工作人口並無不當,但我們是否要考慮開放移民?這個答案顯然是必要的。
Thumbnail
所以,認清公平與信任法則,跟開放市場拚經濟,這跟架構的關聯是什麼? 筆者要說的是,我們是否有一些前提,對國民就業有想像,還是一切交給市場就好?如果這個世界徹底公平,每個國家互通有無,好比說台灣勞工今天要去日本工作,可以買張機票就過去,到美國蓋廠房也是隨叫隨到,具有高度的移動能力,那的確是一點錯都沒。
「台灣自成一格」(自治)這一政治議題,已經深化為社會議題與文化議題—「政治」已滲入「社會層面」、「社會」已滲入「文化層面」。表示,長一輩過去的努力已經開花結果,體現於新一世代的身上。
Thumbnail
所謂的後面,指的是智力水準在一半以後的人,他們的適應能力通常也不好,若用中產白領的思維,覺得換工作就換,薪資不好就轉,只是害死這些人。這些人圖的是穩定,以及一定社會地位的工作。一昧鼓勵,給予不切實際的想像,最後只會訓練出一批批憤世嫉俗,自以為精通十八般武藝,其實連武保國.....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本篇分享了關於社會新創以及中產階級危機的故事。作者在講座中分享了在日本的實踐以及對未來的規劃。分析了中產階級面臨的危機和潛在風險,提出了中產階級需要找回信任的問題,並提出了場域營造的方法論。在2024年以後的日子中,作者希望能進一步累積新的實踐經驗和倡議計畫。
Thumbnail
在大疫之後,所有人的生活都受到影響,全球趨勢的轉變更讓這個議題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跟著獨立記者簡永達所著的《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跨國勞動在臺灣》,讀者也將了解台灣社會與移工間的關係,或許正在處於黃金交叉的關鍵期。
Thumbnail
當一群深具野心、勇於跨海工作的人,撞上僵固的法律與移工制度;這就是在「另一面」的臺灣,正不斷發生的事。 《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由記者簡永達耗時七年,從臺中第一廣場開始,跨越臺灣與越南多個城市所採集合成的故事,整本書分為「地下社會」、「危險之島」、「異鄉家人」、「人權大浪」四大主軸。
Thumbnail
最為現代民族國家當中相當重要的要素之一,政府的組成也是左右社會性質的關鍵因素。
Thumbnail
面對這種已知的風險,先進國家怎麼處理,台灣又怎麼去回應? 基本上,全部都在犧牲本國農業與輕工業,將土地、資本集中在有競爭力,技術具有獨特性、低替代性的產業上,高替代的就外移,去低廉成本的地方生產。與左右派一點屁關係都沒,大家都在犧牲,差別在於右派是直接砍死,左派政府是先打...
Thumbnail
就經濟結構論,移民來協助台灣產業,填補基層工作人口並無不當,但我們是否要考慮開放移民?這個答案顯然是必要的。
Thumbnail
所以,認清公平與信任法則,跟開放市場拚經濟,這跟架構的關聯是什麼? 筆者要說的是,我們是否有一些前提,對國民就業有想像,還是一切交給市場就好?如果這個世界徹底公平,每個國家互通有無,好比說台灣勞工今天要去日本工作,可以買張機票就過去,到美國蓋廠房也是隨叫隨到,具有高度的移動能力,那的確是一點錯都沒。
「台灣自成一格」(自治)這一政治議題,已經深化為社會議題與文化議題—「政治」已滲入「社會層面」、「社會」已滲入「文化層面」。表示,長一輩過去的努力已經開花結果,體現於新一世代的身上。
Thumbnail
所謂的後面,指的是智力水準在一半以後的人,他們的適應能力通常也不好,若用中產白領的思維,覺得換工作就換,薪資不好就轉,只是害死這些人。這些人圖的是穩定,以及一定社會地位的工作。一昧鼓勵,給予不切實際的想像,最後只會訓練出一批批憤世嫉俗,自以為精通十八般武藝,其實連武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