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台灣未來的分歧點(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筆者個人的看法是,這是因為台灣的階級被打掉的結果,不僅僅是國民黨來台後清掉日治時代菁英那種,也不是扶植我們外省族群為中產階級的延續。講「打掉」也不大適合,現狀不是只有強力拆掉這方法,而是透過各種社會變遷、傳統價值的轉移或拉扯、以及內外壓迫等等產生的結果。
上週講到階級被打掉,階級一被打掉,原有的階級區分消失,但新的還沒有出現,也因此產生了太陽花運動中,整個當時的年輕世代(2x~3x),都很想要獲取改變世界的力量。
  • 像《少女革命》的世界,決(抗)鬥(爭)勝利就可以獲得改變世界的力量(大誤)

階級扁平模糊,與只想當老闆的一代

筆者說階級被打掉是太離譜,不如說那個邊界越來越模糊,或者說認知的階級邊界已經消失,成為一個非常……呃,混雜的狀態。
近年筆者看台灣的保守派(個人很懷疑他們知不知道 conservatism 的內涵就是),一直強調要建立自有的本土組織,極端點的是認為只要由中華民國體制建立的都不算。這也不能說錯,但顯然誤會了一些事情,台灣走到今天,基層組織越來越弱,原因只是出在不同政府相繼打壓?或是都左派害的?
並不盡然。建立一個在地組織,其實總要走到分出等級制度的路上,開宮廟要主委,在當地形成政治力量,總有話事人,連你組織個滑板救國社也有社長。
意思是,大部分抱持這種理想的,多半都是想自己當頭,所以對於加入既有存在的組織興趣缺缺。照道理,大量有為青年集體加入既有組織,花個幾年洗掉舊組織的弊病,絕對是比重頭打造一個來的簡單,為何不走這條路?
從這些地方,筆者看到一個現象,就我們這個年代之前的人,想要當頭之前,都認為應該要先去既有的組織累積經驗。好比認識的學長,做過一兩份工作,結交了一些人,找到資金跟機會後才去開公司。
但下一代,或者說筆者的學生輩(最大的快30),越來越多對於當頭的想像,是畢業即創業,寧為雞首不為牛後。(其實現在20出頭剛畢業的,拋棄這種「畢業即創業」想法的比例已逐漸上升)
為什麼?
筆者認為這要看學校教育,108課綱的素養教育才剛開始,現在20到30歲正要出社會的世代,都是國中基測、大學學測指考的年代。可以說太陽花前後幾年,上下10年的範圍,換算到教綱跟教學方法,都是如此出身。

缺乏成本概念,造成教育自由化的副作用

剛走出國立編譯館、大學聯考年代,其實不是立刻就教育自由化,現實就是第一線老師不鳥你,得要等到我們這個年紀的去當老師後,才能逐漸改變下去。
就筆者個人所聽聞的,教改世代的教師終於在現場開始擁有足夠經驗,可以對行政進行干預的年代,時間點差不多是阿扁第二任之後的事情。既有的教師太老的也退了,中生代調整教改的細項到可執行,形成一個均衡,讓自由化教育的廣度與深度,逐年提高到可以施行素養教育。
教育自由化為何有這些結果?大體上,教學手段以鼓勵代替責罵,體罰逐漸退出第一線,教學內容活潑化,全部都是好的方向。但筆者也不得不說,整個教育自由化的精神是有點偏的,是不至於到美國那種自由過頭的狀況,但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這點倒很確定。
「偏」的意思是,我們鼓勵你,是鼓勵你面對犯錯,再次挑戰,針對的是「事」; 還是鼓勵你有自信打破一切困難,失敗也沒有關係,針對「人」?
其實還真的很多是針對人的,主張學生只要有心努力,走哪一條路都可以獲得成功,也應該獲得成功。筆者也不是要批評中小學老師,畢竟要抓到那個鼓勵的線,不要變成盲目的正向思維,是有點難度。
該怎麼說呢,高教擴張躬逢其盛,這產生了化學反應。
筆者不是要說,以前考不上大學的現在考上了,所以自信心爆棚這件事,更不是要提高職崩潰啥物等等,因為個人不贊同這種說法。
主要的問題是連鎖效應,中學端開始用大量鼓勵的方式,要學生努力追求自己想要追求的,而教師此時經驗不足,多半沒有成本概念,變成了只推學生去衝一波,後果都不顧。而高教端為了學費在教學內容妥協,甚至有不少學校讓畢業門檻降的極低,這造就了大量畢業生,實力與其所學並不匹配,但心理上卻認為自己應該要有同等程度的落差。

「學歷」是台灣的階級象徵,才會講求血統純正

這跟階級邊界模糊有何關係?關係可大了,讀者有沒聽過,常聽人講說大學重視血統,台大大學部研究所一直線的,會瞧不起來「洗學歷」的私校生?
基本上,現代沒有貴族制度,階級無法透過外在的標籤辨識。而階級並非是單純只看錢,需要有各種知識文化、生活品味去定義,如果你不是很能明白這其中道理,那麼就想像一下,一個一輩子都當農夫的人,因為農地被徵收後就去買台瑪莎拉蒂來開,那樣的場景就好。
這不是歧視,筆者只是要你去想像那個場景,他有錢要買當然可以,只是你心中有沒有一些會覺得怪怪的地方?根據你覺得「哪邊」不對,其實就很明確的標示出,你個人對於階級的想像是如何,並非如學校所言人人平等,更不是媒體唬爛的世界大同。(編:複習一下台灣未來的分歧點(1)
回到學歷,在台灣過去的歷史中,階級透過哪個方式標示最清楚?就是學歷。因為聯考有利於富人,大量練習跟穩定的家庭支撐,要考到國立大學並非難事,真的都不行出國洗個學歷,台灣過去吃洋墨水那套很受用。而這種聯考制度,表面上也是開公平之門,讓窮人有所機會,促進階級流動不能說無效。
只是,教改跟高教擴張的直接後果,就是大學生的階級辨識效果變差了,從原本考得上大學就是精英,變成考上國立大學才是精英,走到今天你沒個台清交碩博士,好像就不大能算精英。
理工科就算了,因為數學跟物化生等,還是一個非常吃天資的項目,但在人文社會相關科系上學歷的辨識效果就掉的很快。這反映在薪資水準、工作機會更明顯,僧多粥少下白領的好工作機會變少,大學不再是一個就業保障。
換句話說,就是這個過程,把台灣原本相當有辨識性的階級象徵:學歷,洗到今天幾乎已經沒有效果了,失去了最簡單的辨識標誌,後面還有其他「一齊發生」的事件,下週再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5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立第二戰研所 的其他內容
分歧點這個講法,感覺好像是多恐怖還是命運的抉擇,其實沒那麼誇張啦,只是個人認為這種講法比較可以連貫。在講分歧點前,要先提一下過去,這些年筆者看過不少在講「未來」的,往往都是邏輯合理,但是……因為對「過去」解釋得不夠清楚,陷入一種「大局觀很正確」,實際狀況卻不是如此的說法。
筆者是認為,世界進入頂點後的下坡是確定的,尤其是技術領先國的美國,深陷政治正確的奪權風暴,其不穩定稍一不慎,會禍及全球。但我們沒辦法,就現狀來說,台灣該怎樣保持不往下墜,又能維持穩定,個人認為有兩個方向可以作。
在國家社會上,我們很難解釋怎樣叫做健康,每個人的價值都會決定這個「健康」是什麼。對宣稱此狀態健康的人來說,是對他個人最有利?每個想要改造社會的,都會主張他的政策,才是正確無誤對大眾最好,若是如此怎麼會有反對者?
當二元一次方程式跟列出所有解,以及應用題都沒太多問題後,就會進入解聯立方程式的範圍。在此要建立的第一個概念,就是兩個未知數就得要兩個方程式去求,才會有唯一解。
想要讓台灣更上一層樓,總體資源量要變多是一定的,所謂先享受公平分配的果實,通常都是講笑話。現代產業的資本集中度太高,你以為賺幾千億,其實真的進口袋可以花的也沒多少,大部分都要投入到技術更新上,不然過幾年就沒競爭力。 一旦沒競爭力,是整個產業數以萬計的人都失業。
進入一下後,數學的難度會突然上升一個階段,主要原因是方程式從一元變成二元,未知數多了一個,很多同學無法繼續用「填方塊」的概念,怎樣都得進入代數的領域。於是,有些一直用小學方式撐過一上的,到了這邊就倒了。
分歧點這個講法,感覺好像是多恐怖還是命運的抉擇,其實沒那麼誇張啦,只是個人認為這種講法比較可以連貫。在講分歧點前,要先提一下過去,這些年筆者看過不少在講「未來」的,往往都是邏輯合理,但是……因為對「過去」解釋得不夠清楚,陷入一種「大局觀很正確」,實際狀況卻不是如此的說法。
筆者是認為,世界進入頂點後的下坡是確定的,尤其是技術領先國的美國,深陷政治正確的奪權風暴,其不穩定稍一不慎,會禍及全球。但我們沒辦法,就現狀來說,台灣該怎樣保持不往下墜,又能維持穩定,個人認為有兩個方向可以作。
在國家社會上,我們很難解釋怎樣叫做健康,每個人的價值都會決定這個「健康」是什麼。對宣稱此狀態健康的人來說,是對他個人最有利?每個想要改造社會的,都會主張他的政策,才是正確無誤對大眾最好,若是如此怎麼會有反對者?
當二元一次方程式跟列出所有解,以及應用題都沒太多問題後,就會進入解聯立方程式的範圍。在此要建立的第一個概念,就是兩個未知數就得要兩個方程式去求,才會有唯一解。
想要讓台灣更上一層樓,總體資源量要變多是一定的,所謂先享受公平分配的果實,通常都是講笑話。現代產業的資本集中度太高,你以為賺幾千億,其實真的進口袋可以花的也沒多少,大部分都要投入到技術更新上,不然過幾年就沒競爭力。 一旦沒競爭力,是整個產業數以萬計的人都失業。
進入一下後,數學的難度會突然上升一個階段,主要原因是方程式從一元變成二元,未知數多了一個,很多同學無法繼續用「填方塊」的概念,怎樣都得進入代數的領域。於是,有些一直用小學方式撐過一上的,到了這邊就倒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今天看到切老的貼文,心中感觸頗深,不禁回覆了一下。菁英教育如果成為未來的教育方向,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家長來說,負擔都會越來越沉重。 再回頭看目前的情況,台灣真正的問題在於階級幾乎不再流動。孔子和孟子時期就非常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並認為教育是促進階級流動的最佳辦法。因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可以給弱
Thumbnail
本篇分享了關於社會新創以及中產階級危機的故事。作者在講座中分享了在日本的實踐以及對未來的規劃。分析了中產階級面臨的危機和潛在風險,提出了中產階級需要找回信任的問題,並提出了場域營造的方法論。在2024年以後的日子中,作者希望能進一步累積新的實踐經驗和倡議計畫。
時間過得真的很快,轉眼間十年就這樣過去了,十年前的今天,台灣發生了歷史上重要的 "太陽花學運",也稱為 318運動,這是由臺灣的大學學生與公民團體共同發起的社會運動,主要就是因為會危害台灣台灣自身經濟,而且也會強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影響力的 "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 遭國民黨強行通過審查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在講,這些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因為採計分制的改變,而從分分必較,改成等級制,讓家長與孩子不要這麼分分必較。透過這種模糊化的策略,讓第二三志願學校也可能收到第一志願的學生,打破「志願取向」的升學考試,也試圖改變每一分都那麼重要的想法。 . 這個好,還是不好呢?真的很難說啊。 .
Thumbnail
在美國社會學扛鼎著作《不平等的童年》後。針對台灣進行在地調整的研究《拚教養》在2019年問世,兩書與兩地有許多可以對照玩味之處。而父母的教養會決定孩子的未來嗎?無疑是肯定的。
Thumbnail
回顧臺灣的教育改革歷程,從1987年的教育變革開始,一直到1994年的大遊行,再到之後不斷的改革措施,教改歷經多次挫折。現今的臺灣教育,仍面臨各式各樣的問題。 值得讓人重新思考的是,社會風氣是否需要跟著改變,保守的觀念是否限制了教育的發展。
Thumbnail
臺灣日治初等教育受政策和殖民地政策影響,當中出現了現代教育系統無法想像的課程,如農業、手工和商業等科目。想知道老一輩上學都學了些什麼?歡迎閱讀本文了解更多。
每次台灣在選舉的時候,所有的政黨都在呼喚年輕人,好像五十歲以後的人,再也不重要了,是該被社會嫌棄的一群! 現在五十歲以上的人,弄出了台灣全民直選的體制,繳出了台灣的健保。我不覺得他們的意見是該被忽略的群體。 在我的年代裡,廿八歲、卅歲就當上百大公司經理的,比比皆是!算不算年輕?重點是有能力的人才
台灣民主世代的變化,如果以20年區別: ★1930~1940年代出生,戰亂生存世代,無所謂民主。經歷日本戰敗,中華民國佔領,228跟國共內戰全面撤退台灣的族群。 ★1950~1960年代出生,爭取民主世代,雖然是少數人,卻成為台灣第一波民主化的主力,但也是支持黨國體系最多的世代。陳水扁、馬英九、
Thumbnail
百姓總是對時局不滿,而公民做出積極的行動。 昨晚的自訓團,來了英法兩國的媒體採訪,團長說明了我們的運作以及面對中共威脅的自我防衛意志,讓外媒知道台灣有這樣的聲音與行動很重要。結束後夥伴們在寒夜中站了一會兒,相互取暖心頭卻仍難掩不安,再三天,台灣的命運又將再次被自己或被別的我們所決定。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今天看到切老的貼文,心中感觸頗深,不禁回覆了一下。菁英教育如果成為未來的教育方向,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家長來說,負擔都會越來越沉重。 再回頭看目前的情況,台灣真正的問題在於階級幾乎不再流動。孔子和孟子時期就非常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並認為教育是促進階級流動的最佳辦法。因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可以給弱
Thumbnail
本篇分享了關於社會新創以及中產階級危機的故事。作者在講座中分享了在日本的實踐以及對未來的規劃。分析了中產階級面臨的危機和潛在風險,提出了中產階級需要找回信任的問題,並提出了場域營造的方法論。在2024年以後的日子中,作者希望能進一步累積新的實踐經驗和倡議計畫。
時間過得真的很快,轉眼間十年就這樣過去了,十年前的今天,台灣發生了歷史上重要的 "太陽花學運",也稱為 318運動,這是由臺灣的大學學生與公民團體共同發起的社會運動,主要就是因為會危害台灣台灣自身經濟,而且也會強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影響力的 "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 遭國民黨強行通過審查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在講,這些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因為採計分制的改變,而從分分必較,改成等級制,讓家長與孩子不要這麼分分必較。透過這種模糊化的策略,讓第二三志願學校也可能收到第一志願的學生,打破「志願取向」的升學考試,也試圖改變每一分都那麼重要的想法。 . 這個好,還是不好呢?真的很難說啊。 .
Thumbnail
在美國社會學扛鼎著作《不平等的童年》後。針對台灣進行在地調整的研究《拚教養》在2019年問世,兩書與兩地有許多可以對照玩味之處。而父母的教養會決定孩子的未來嗎?無疑是肯定的。
Thumbnail
回顧臺灣的教育改革歷程,從1987年的教育變革開始,一直到1994年的大遊行,再到之後不斷的改革措施,教改歷經多次挫折。現今的臺灣教育,仍面臨各式各樣的問題。 值得讓人重新思考的是,社會風氣是否需要跟著改變,保守的觀念是否限制了教育的發展。
Thumbnail
臺灣日治初等教育受政策和殖民地政策影響,當中出現了現代教育系統無法想像的課程,如農業、手工和商業等科目。想知道老一輩上學都學了些什麼?歡迎閱讀本文了解更多。
每次台灣在選舉的時候,所有的政黨都在呼喚年輕人,好像五十歲以後的人,再也不重要了,是該被社會嫌棄的一群! 現在五十歲以上的人,弄出了台灣全民直選的體制,繳出了台灣的健保。我不覺得他們的意見是該被忽略的群體。 在我的年代裡,廿八歲、卅歲就當上百大公司經理的,比比皆是!算不算年輕?重點是有能力的人才
台灣民主世代的變化,如果以20年區別: ★1930~1940年代出生,戰亂生存世代,無所謂民主。經歷日本戰敗,中華民國佔領,228跟國共內戰全面撤退台灣的族群。 ★1950~1960年代出生,爭取民主世代,雖然是少數人,卻成為台灣第一波民主化的主力,但也是支持黨國體系最多的世代。陳水扁、馬英九、
Thumbnail
百姓總是對時局不滿,而公民做出積極的行動。 昨晚的自訓團,來了英法兩國的媒體採訪,團長說明了我們的運作以及面對中共威脅的自我防衛意志,讓外媒知道台灣有這樣的聲音與行動很重要。結束後夥伴們在寒夜中站了一會兒,相互取暖心頭卻仍難掩不安,再三天,台灣的命運又將再次被自己或被別的我們所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