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緊接而來的是王路有關「傳統邏輯的研究」的觀點,很不幸,我覺得他的「西方邏輯史」嚴重誤導。他在討論了「中世紀研究」之後提出了其在相關問題上對「傳統邏輯」的見解﹕
「傳統邏輯」不是術語,而是一個寬鬆的用語,正如引文所說,是指「在亞里士多德邏輯和中世紀邏輯基礎上發展而形成的邏輯理論」。在這段「傳統邏輯」發展期間,不能忽略公元三﹑四世紀的斯多葛麥加拉學派,不是單單因為這個學派的工作對形式邏輯的發展相當重要,同時是因為在「繫詞『是』的邏輯」的脈絡中,這個學派的工作描繪了一幅不一樣的邏輯歷史畫象。斯多葛和麥加拉的邏輯學者做了很多工作,有不少成就,其中最重要的無過於創建了一個命題邏輯系統。如果 波亨斯基的研究是正確的話,他們發明了一個命題邏輯公理系統和真值表,對條件句有大量探討,嚴格區分邏輯定律和後設邏輯推理規則,還區分了內延和外延概念等。[Bocheński 1951: 77] 但最重要的是他們發現亞里士多德的直言綜合推理具有114
的形式,其中的「p」﹑「q」﹑「r」皆為命題符號。
在進入條件句的研究中,他們發現了五個最基本並且不能被亞氏綜合推理證明的推理模式,即日後中世紀拉丁邏輯學者琅琅上口的﹕
按今天的邏輯現狀來說,斯多葛及麥加拉邏輯學者研究條件句的成果尤為重要。
讀者可以見到,正因為這批三﹑四世紀的邏輯學者跳離亞氏綜合推理的斷定命題句式 (S 是 P),解除了繫詞「是」的束縛,才得以觸及其它非範疇詞的邏輯規則。這類非範疇詞包括我們現今熟悉的「如過…那麼…」﹑「非」﹑「或者」等漢語版本。斯多葛麥加拉學派給我們上了這樣的一課﹕繫詞「是」並非自然語言中唯一的非範疇詞﹗
正因為這批邏輯學者跳出了亞里士多德以主謂語分野 (及繫詞「是」) 為基本結構的謂語邏輯,因而有命題聯結詞邏輯行為的研究及有命題邏輯的出現。
中世紀邏輯學者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只是重新發現和整理亞氏邏輯而矣,與斯多葛和麥加拉的邏輯學工作者的貢獻不盡相同。譬如中世紀邏輯學者使用的「A」﹑「E」﹑「I」﹑「O」僅僅用作縮寫﹕「A」﹑「I」來自拉丁語「affirmo」(我肯定) 中的「α」和「ι 」﹔「E」﹑「O」來自拉丁語「nego」(我否定) 中的「e」和「o」。這僅僅是一種方便手段,沒有任何邏輯功能或意義,亦不見得對繫詞「是」有什麼比亞里士多德更深入的研究。
__________
114 這裡採用羅素-懷德海《數學原理》中的記法,「⊃」為條件號 (即日常用語的「如果...那麼...」),並省略了合取號「●」(即日常用語的「和」),因此並列的兩個命題符號表示該兩個命題的合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