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對抗大鯨魚,小蝦米要團結起來

要對抗大鯨魚,小蝦米要團結起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大家看過《驚爆內幕》(The Insider)這部電影嗎?裡面是描寫記者與煙草公司的研究員如何對抗煙草公司這個大企業。研究員失去了工作、受到威脅、遭到提告,甚至連伴侶都離家出走。雖然最後節目的確是播出了,大家對煙草公司的醜惡也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但是代價也真的有點大...不過真的是讓人印象非常深刻的電影!


或許有人認為,《驚爆內幕》只是演戲而已,應該不會有這麼無法無天的企業吧?可惜的是,雖然《驚爆內幕》是1999年的電影,但是最近的研究發現,撇開電影本身是從真實事件改編這件事,即使到了21世紀,大企業們面對威脅他們存亡的事件,手段絕對不會少,只會多。


最近發表的一篇論文,研究了「三大不健康產業」煙草、超加工食品(包括含糖飲料與嬰兒配方)、酒,在面對那些研究他們的科學家以及反對他們的倡議者時,會使用什麼手段?


研究的期間從2000年開始,到2022年2月為止。為什麼選這個時間點呢?原來,世界衛生組織在2000年時,開始認識到除了菸草以外,不健康飲食和有害酒精飲用也是重大健康議題,於是他們隨後為菸草、超加工食品和酒精產品制定了全球行動計畫。


當然,這個計畫等於就是在威脅這些產業,所以相關產業當然就會動起來。根據論文的統計,所有相關的活動(包括產業的反制行動以及研究者/倡議者的親身經歷)其實頻率是逐漸上升的:


2000-2005年:12篇(18.8%)

2006-2010年:16篇(25.0%)

2010-2015年:12篇(18.8%)

2015-2021年:24篇(37.5%)


不過,這些文獻並不都是期刊論文,有相當比例(23篇,35.9%)是出現在所謂的「灰色文獻」中。什麼是灰色文獻呢?灰色文獻包括了部落格、新聞報導、研討會紀錄等。當然,被恐嚇的紀錄應該很難出版在期刊上,除非是像這篇一樣,系統性地紀錄與分析歷年事件,才有可能出現在期刊中。


透過分析這些文章,研究團隊讓我們瞭解到,當大企業覺得自己受到威脅時,最常用的手段是什麼。要不要猜猜看呢?


他們發現,煙草業最愛「吉」。利用法律手段來讓對手必需分出相當的心力與費用去處理,是煙草業最常見的手法。而酒精與超加工食品業則比較愛用詆毀的方式。尤其是酒業,非常喜歡給倡議者與研究者貼上「禁欲主義者」或「極端分子」這類的標籤。


另外,煙草業者還會派SPY入侵相關的會議,想要偷聽;而煙草業者與超加工食品業者也會使用「請將資訊公開」這類的請求來打消耗戰。


在中南美洲的超加工食品業者比較暴力,還會直接威脅研究者與倡議者的人身安全(寄一顆「芭樂子」給你)。


另外,有些超加工食品業者,還會跟倡議者/研究者的上司投訴,企圖讓倡議者/研究者沒工作。


那麼,面對這些威脅,倡議者/研究者通常採取什麼策略呢?


最常見、但是也最有效的是「進攻性行動」(offensive action)。直接揭露、發更正文、公開批評、邀請更多人加入團隊,甚至直接「吉」回去的都有。


論文中提到,一群紐西蘭的學者曾經聯合對抗一個受雇於這些產業的顧問。到最後,這個顧問不得不承認,他的確是「產業打手」,而他所發表的也都是不實指控。這樣的例子,就是「團結力量大」的最好註腳。


其次是「防禦型行動」,包括增加個人防護、改變工作方式、調整發表形式或換相關但比較不那麼引人注目的題目都算。


也有些研究者仍然照樣過自己的,研究照做、論文照發,頗有「葛天氏之民」的味道。


最後,也有些人就乾脆從相關領域完全消失,甚至要求過去曾有掛名的論文要撤下自己的名字。甚至有些乾脆離職,永永遠遠離開這個領域。


雖然從研究團隊的觀察發現,最後一種佔比最少。但是,他們也提到,通常這樣的人會要求從此不要被提起,所以在文獻搜尋裡可能也找不到,成為所謂的「黑數」。


前面提到,「進攻性行動」最有效,為什麼呢?研究團隊認為應該是因為,大公司當然會在乎自己的聲譽,所以當他們私底下做的見不得人的事情被公開以後,有些就會收手。這也包括那些愛「吉」人的公司,當被「吉」的一方公開了他們的文件,有些甚至會撤告。


不過,研究團隊的觀察認為,要進攻,最好是找更多人團結起來。孤掌難鳴,但是團結力量大,人一多,企業就不敢輕易下手。另外,有人一起組成團隊,大家一起負擔開支、一起吐苦水,對研究者與倡議者來說,日子都會比較好過一點。


所以,雖然電影《葉問》裡面說「我要打十個」聽起來豪氣干雲,但是當小蝦米對抗大鯨魚時,我們都不是葉問。與其獨自去打十個,不如找來更多的伙伴,一起打十個,才能真的達到目標,成為真正的Last man standing。

圖片擷取自《葉問》

圖片擷取自《葉問》


參考文獻:


Evans-Reeves, K. A., Matthes, B. K., Chamberlain, P., Paichadze, N., Gilmore, A. B., & Mialon, M. (2024). Intimidation against advocates and researchers in the tobacco, alcohol and ultra-processed food spaces: a review. Health Promotion International, 39, daae153. https://doi.org/10.1093/heapro/daae153


avatar-img
老葉報報
181會員
584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老葉報報 的其他內容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