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對抗大鯨魚,小蝦米要團結起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大家看過《驚爆內幕》(The Insider)這部電影嗎?裡面是描寫記者與煙草公司的研究員如何對抗煙草公司這個大企業。研究員失去了工作、受到威脅、遭到提告,甚至連伴侶都離家出走。雖然最後節目的確是播出了,大家對煙草公司的醜惡也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但是代價也真的有點大...不過真的是讓人印象非常深刻的電影!


或許有人認為,《驚爆內幕》只是演戲而已,應該不會有這麼無法無天的企業吧?可惜的是,雖然《驚爆內幕》是1999年的電影,但是最近的研究發現,撇開電影本身是從真實事件改編這件事,即使到了21世紀,大企業們面對威脅他們存亡的事件,手段絕對不會少,只會多。


最近發表的一篇論文,研究了「三大不健康產業」煙草、超加工食品(包括含糖飲料與嬰兒配方)、酒,在面對那些研究他們的科學家以及反對他們的倡議者時,會使用什麼手段?


研究的期間從2000年開始,到2022年2月為止。為什麼選這個時間點呢?原來,世界衛生組織在2000年時,開始認識到除了菸草以外,不健康飲食和有害酒精飲用也是重大健康議題,於是他們隨後為菸草、超加工食品和酒精產品制定了全球行動計畫。


當然,這個計畫等於就是在威脅這些產業,所以相關產業當然就會動起來。根據論文的統計,所有相關的活動(包括產業的反制行動以及研究者/倡議者的親身經歷)其實頻率是逐漸上升的:


2000-2005年:12篇(18.8%)

2006-2010年:16篇(25.0%)

2010-2015年:12篇(18.8%)

2015-2021年:24篇(37.5%)


不過,這些文獻並不都是期刊論文,有相當比例(23篇,35.9%)是出現在所謂的「灰色文獻」中。什麼是灰色文獻呢?灰色文獻包括了部落格、新聞報導、研討會紀錄等。當然,被恐嚇的紀錄應該很難出版在期刊上,除非是像這篇一樣,系統性地紀錄與分析歷年事件,才有可能出現在期刊中。


透過分析這些文章,研究團隊讓我們瞭解到,當大企業覺得自己受到威脅時,最常用的手段是什麼。要不要猜猜看呢?


他們發現,煙草業最愛「吉」。利用法律手段來讓對手必需分出相當的心力與費用去處理,是煙草業最常見的手法。而酒精與超加工食品業則比較愛用詆毀的方式。尤其是酒業,非常喜歡給倡議者與研究者貼上「禁欲主義者」或「極端分子」這類的標籤。


另外,煙草業者還會派SPY入侵相關的會議,想要偷聽;而煙草業者與超加工食品業者也會使用「請將資訊公開」這類的請求來打消耗戰。


在中南美洲的超加工食品業者比較暴力,還會直接威脅研究者與倡議者的人身安全(寄一顆「芭樂子」給你)。


另外,有些超加工食品業者,還會跟倡議者/研究者的上司投訴,企圖讓倡議者/研究者沒工作。


那麼,面對這些威脅,倡議者/研究者通常採取什麼策略呢?


最常見、但是也最有效的是「進攻性行動」(offensive action)。直接揭露、發更正文、公開批評、邀請更多人加入團隊,甚至直接「吉」回去的都有。


論文中提到,一群紐西蘭的學者曾經聯合對抗一個受雇於這些產業的顧問。到最後,這個顧問不得不承認,他的確是「產業打手」,而他所發表的也都是不實指控。這樣的例子,就是「團結力量大」的最好註腳。


其次是「防禦型行動」,包括增加個人防護、改變工作方式、調整發表形式或換相關但比較不那麼引人注目的題目都算。


也有些研究者仍然照樣過自己的,研究照做、論文照發,頗有「葛天氏之民」的味道。


最後,也有些人就乾脆從相關領域完全消失,甚至要求過去曾有掛名的論文要撤下自己的名字。甚至有些乾脆離職,永永遠遠離開這個領域。


雖然從研究團隊的觀察發現,最後一種佔比最少。但是,他們也提到,通常這樣的人會要求從此不要被提起,所以在文獻搜尋裡可能也找不到,成為所謂的「黑數」。


前面提到,「進攻性行動」最有效,為什麼呢?研究團隊認為應該是因為,大公司當然會在乎自己的聲譽,所以當他們私底下做的見不得人的事情被公開以後,有些就會收手。這也包括那些愛「吉」人的公司,當被「吉」的一方公開了他們的文件,有些甚至會撤告。


不過,研究團隊的觀察認為,要進攻,最好是找更多人團結起來。孤掌難鳴,但是團結力量大,人一多,企業就不敢輕易下手。另外,有人一起組成團隊,大家一起負擔開支、一起吐苦水,對研究者與倡議者來說,日子都會比較好過一點。


所以,雖然電影《葉問》裡面說「我要打十個」聽起來豪氣干雲,但是當小蝦米對抗大鯨魚時,我們都不是葉問。與其獨自去打十個,不如找來更多的伙伴,一起打十個,才能真的達到目標,成為真正的Last man standing。

圖片擷取自《葉問》

圖片擷取自《葉問》


參考文獻:


Evans-Reeves, K. A., Matthes, B. K., Chamberlain, P., Paichadze, N., Gilmore, A. B., & Mialon, M. (2024). Intimidation against advocates and researchers in the tobacco, alcohol and ultra-processed food spaces: a review. Health Promotion International, 39, daae153. https://doi.org/10.1093/heapro/daae153


avatar-img
148會員
395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老葉報報 的其他內容
原產於印度的黃瓜是餐桌上常見的蔬菜之一。 野生的瓜類因為會產生葫蘆素所以會苦,但是黃瓜卻不苦!而且黃瓜還有無子的品系。 到底黃瓜是怎麼變得無子又不苦呢?最近的研究,有了非常有意思的發現..一切竟然都與「一個」基因有關!
我們在台灣吃菜豆,幾乎都是吃嫩豆莢;但是在歐美以及我們的原住民,卻是吃乾豆比較多。 吃乾豆總是要把豆子煮到爛,才能吃。因此,「久煮不爛」就會是一個大缺點! 研究發現,豆子是不是好煮,其實跟很多基因都相關喔!
大腸癌不僅是台灣第三名的癌症,也是全球第三常見的癌症。與其他的癌症不同的是,大腸癌與飲食的關係很明確。 過去的研究已經告訴我們,酒精、紅肉、加工肉類,都是大腸癌的高風險因子, 不過,最新的研究發現:牛奶可以預防大腸癌!真的嗎?
眾所周知,根瘤菌與共生真菌都是對植物很重要的微生物。透過與植物建立共生關係,它們幫植物獲取更多養分。其中的共生真菌甚至還構成了所謂的「樹聯網」,讓樹木們可以「聊天」呢! 過去在苜蓿的研究已經知道,共生菌分泌分子,讓植物受器出現鈣震盪;最近發現,可以透過改變植物受器來促進共生喔!來看看!
什麼樣的植物容易被馴化,這是個大哉問。世界上那麼多的植物中,有數萬種植物可食用,但是,只有幾百種被馴化!而且從植研究上看來,有些植物被馴化多次,有些植物卻連一次都無法達成。 這是否意味著,有些植物就是比較「好鬥陣」?為什麼呢?
昨天看了一篇最多人研究的細菌的論文,就想到,對植物來說,哪些微生物最重要呢? 大家來討論討論,你覺得哪些微生物對植物很重要呢?
原產於印度的黃瓜是餐桌上常見的蔬菜之一。 野生的瓜類因為會產生葫蘆素所以會苦,但是黃瓜卻不苦!而且黃瓜還有無子的品系。 到底黃瓜是怎麼變得無子又不苦呢?最近的研究,有了非常有意思的發現..一切竟然都與「一個」基因有關!
我們在台灣吃菜豆,幾乎都是吃嫩豆莢;但是在歐美以及我們的原住民,卻是吃乾豆比較多。 吃乾豆總是要把豆子煮到爛,才能吃。因此,「久煮不爛」就會是一個大缺點! 研究發現,豆子是不是好煮,其實跟很多基因都相關喔!
大腸癌不僅是台灣第三名的癌症,也是全球第三常見的癌症。與其他的癌症不同的是,大腸癌與飲食的關係很明確。 過去的研究已經告訴我們,酒精、紅肉、加工肉類,都是大腸癌的高風險因子, 不過,最新的研究發現:牛奶可以預防大腸癌!真的嗎?
眾所周知,根瘤菌與共生真菌都是對植物很重要的微生物。透過與植物建立共生關係,它們幫植物獲取更多養分。其中的共生真菌甚至還構成了所謂的「樹聯網」,讓樹木們可以「聊天」呢! 過去在苜蓿的研究已經知道,共生菌分泌分子,讓植物受器出現鈣震盪;最近發現,可以透過改變植物受器來促進共生喔!來看看!
什麼樣的植物容易被馴化,這是個大哉問。世界上那麼多的植物中,有數萬種植物可食用,但是,只有幾百種被馴化!而且從植研究上看來,有些植物被馴化多次,有些植物卻連一次都無法達成。 這是否意味著,有些植物就是比較「好鬥陣」?為什麼呢?
昨天看了一篇最多人研究的細菌的論文,就想到,對植物來說,哪些微生物最重要呢? 大家來討論討論,你覺得哪些微生物對植物很重要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雄鯨們將周圍鄰近百米的海域圍堵得水洩不通, 將唯一的一頭母鯨圈困其中,左右徬徨不安。 雄鯨們各出其聲,音波震得海流混濁不清, 母鯨搖晃著腦袋,似乎在找一個破口。 母鯨尋覓著什麼,側鰭慌張地拍動, 身旁的海水激盪不停,她發出一聲悲鳴, 遠遠地傳了出去,藉著海水散出牠的哀戚; 一波一波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在海底某處,有種魚叫做小白魚,小白魚是一個很大的家族,平常都會一起玩一起鬧。 小白魚們最怕的就是大鯊魚,大鯊魚只要一開口就可以一次吃到好多好多小白魚,所以大家對大鯊魚感到很害怕。 在小白魚的家族中有一個特例,就是史丹利,史丹利覺得大家應該要團結一起蓋一個城牆擋住大鯊魚,但是愛玩的小白魚都不想幫忙
Thumbnail
簡單易懂不錯的鋪梗,很快就進入主題了!五個閨蜜患難見真情,雖然平時吵吵鬧鬧,但生死關頭卻都為了保護閨蜜而犧牲了自己,只是鯊魚只有一兩隻有的單調,鯊魚的畫面也不多,五個閨蜜相繼死了三個,只剩兩個逃出鯊魚島,而鯊魚毫髮無傷一樣開心的在海裡遨遊,最後結局收尾做得不是很好!
Thumbnail
我就像那隻一角鯨,在陌生的海洋裡,跟我不熟悉的白鯨一起生活,因為大家都跟我不一樣,所以我很難適應,也有很多鯨魚討厭我。 可是沒關係,因為這是我的人生,雖然奇特又古怪,但同時也很有價值又美好。
Thumbnail
視覺與心臟同時被震撼到一時間說不出話來,親情、友情、宗教、性向……全都像團泥般攪和在一起,窗戶透入的微弱光線、低頻配樂讓人彷若置身深海,水壓壓得人快要喘不過氣,不知不覺中好像也同感了鯨魚的孤獨與沉重…
Thumbnail
從前,有一片寬廣的大海,它的水深無際,充滿著各式各樣的生機。 在這片海洋底下,有著許多不同的海洋生物,有大鯊魚、彩色的珊瑚、美麗的海星,還有一群小小的魚蝦。 小小的魚蝦生活在大海中的某一個角落,他們體型雖然微小,但生活得十分快樂。他們彼此相互幫助,一起遊戲、一起尋找美食,每天都過得很愉快。
Thumbnail
大部分的人選擇奉公守法、安穩過一生,有些人則鋌而走險,盤旋於利益和良知間;出於選擇,有的則出於無奈。而於2023年上映的韓國電影《神鬼海底撈》便講述了一段為生存而被迫從事非法事業的故事,故事背景發生於1970年代的韓國小漁村,隨著經濟發展,工業廢水的排放,海中生物出現痛痛病而逐漸死去,那些仰賴漁獲而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雄鯨們將周圍鄰近百米的海域圍堵得水洩不通, 將唯一的一頭母鯨圈困其中,左右徬徨不安。 雄鯨們各出其聲,音波震得海流混濁不清, 母鯨搖晃著腦袋,似乎在找一個破口。 母鯨尋覓著什麼,側鰭慌張地拍動, 身旁的海水激盪不停,她發出一聲悲鳴, 遠遠地傳了出去,藉著海水散出牠的哀戚; 一波一波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在海底某處,有種魚叫做小白魚,小白魚是一個很大的家族,平常都會一起玩一起鬧。 小白魚們最怕的就是大鯊魚,大鯊魚只要一開口就可以一次吃到好多好多小白魚,所以大家對大鯊魚感到很害怕。 在小白魚的家族中有一個特例,就是史丹利,史丹利覺得大家應該要團結一起蓋一個城牆擋住大鯊魚,但是愛玩的小白魚都不想幫忙
Thumbnail
簡單易懂不錯的鋪梗,很快就進入主題了!五個閨蜜患難見真情,雖然平時吵吵鬧鬧,但生死關頭卻都為了保護閨蜜而犧牲了自己,只是鯊魚只有一兩隻有的單調,鯊魚的畫面也不多,五個閨蜜相繼死了三個,只剩兩個逃出鯊魚島,而鯊魚毫髮無傷一樣開心的在海裡遨遊,最後結局收尾做得不是很好!
Thumbnail
我就像那隻一角鯨,在陌生的海洋裡,跟我不熟悉的白鯨一起生活,因為大家都跟我不一樣,所以我很難適應,也有很多鯨魚討厭我。 可是沒關係,因為這是我的人生,雖然奇特又古怪,但同時也很有價值又美好。
Thumbnail
視覺與心臟同時被震撼到一時間說不出話來,親情、友情、宗教、性向……全都像團泥般攪和在一起,窗戶透入的微弱光線、低頻配樂讓人彷若置身深海,水壓壓得人快要喘不過氣,不知不覺中好像也同感了鯨魚的孤獨與沉重…
Thumbnail
從前,有一片寬廣的大海,它的水深無際,充滿著各式各樣的生機。 在這片海洋底下,有著許多不同的海洋生物,有大鯊魚、彩色的珊瑚、美麗的海星,還有一群小小的魚蝦。 小小的魚蝦生活在大海中的某一個角落,他們體型雖然微小,但生活得十分快樂。他們彼此相互幫助,一起遊戲、一起尋找美食,每天都過得很愉快。
Thumbnail
大部分的人選擇奉公守法、安穩過一生,有些人則鋌而走險,盤旋於利益和良知間;出於選擇,有的則出於無奈。而於2023年上映的韓國電影《神鬼海底撈》便講述了一段為生存而被迫從事非法事業的故事,故事背景發生於1970年代的韓國小漁村,隨著經濟發展,工業廢水的排放,海中生物出現痛痛病而逐漸死去,那些仰賴漁獲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