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日本汽車產業對市場投下了震撼彈!在聖誕節前夕,拋下大禮,本田(Honda)與日產(Nissan)在2024年12月23日,簽署合作備忘錄(MOU),準備展開正式的經營統合談判。若真的合併成功,將一躍成為世界第3大車廠!
台灣的巨頭鴻海(2317)為這起「併購案」到了關鍵作用!近年積極布局「電動車」的鴻海,不僅渴望日產的汽車製造技術、品牌,更重要是日產成熟的全球銷售體系與供應鏈。但看到「夏普」前車之鑒的日本人,顯然不樂見這場收購,更遑論一手埋葬恩人「戈恩」、官僚作風濃厚的日產公司了!
「技術的日產」金字招牌不再,在失去「戈恩」後,更是每況愈下。單以日本汽車產業的市值來進行排名,目前日產的市值,不僅落後第1名的「豐田」、第2名的「本田」,甚至還輸給了「鈴木」(SUZUKI),只能排行第4名,派系傾軋、官僚作風,完全看不出來曾經的風光。
日本汽車車廠市值排名
但這次我們沒有要介紹日產,而是要介紹此次擔當「白騎士」、技術力同樣卓越,在市長份額仍占據一席之地的「本田技研工業」創辦人「本田宗一郎」的故事!
與東京帝國大學畢業的「豐田汽車」創辦人「豐田喜一郎」不同,「本田汽車」的創辦人「本田宗一郎」並無顯赫的學歷。成績差強人意、家境貧困的他,祖父是農民出身、父親是經營鐵工廠維生。雖然不是學習,但與他「濱松」的同鄉「山葉寅楠」(Yamaha公司創辦人)一樣,「宗一郎」是個動手玩創意的「實作派」!16歲時就孤身離開故鄉靜岡,遠赴東京的「亞特商會」工作,擔任學徒。
「亞特商會」是家汽車維修商,當時的日本大部分的車輛,無論汽車、摩托車絕大多數都是「舶來品」。而亞特商會的業務,就是承接各式汽車的維修服務,對於心靈手巧的本田來說、這可是如魚得水,極大磨練了本田宗一郎的技術與視野,連消防車這種物件,他也可以單獨作業,維修組裝。
在亞特商會工作6年後,取得老闆信任的本田宗一郎,便返回故鄉「濱松」自立門戶,開始經營亞特商會的「濱松分店」!
亞特商會濱松分店
昭和3年,也就是西元1928年,22歲的本田宗一郎正式自立門戶。故鄉濱松當地的競爭者不多,只有2、3間修車廠與之競爭。再修理了幾輛「別人不能修理」的車輛後,生意變順期自然的步上正軌,第一年就淨賺了80日圓,而當時一名學徒的薪水、是5日圓一個月。
3年後,本田宗一郎更是把維修廠,經營的蒸蒸日上,員工從他自己加上一個學徒,已經擴展到了50名員工的規模,月收入突破1,000圓,但令人意外的是,他在28歲的時候就結束了「汽車維修」、這門賺錢的生意!
如同22歲的本田,本田旗下的員工們也紛紛出去「自立門戶」,維修廠變多了,汽車的數量卻沒有顯著增加,市場競爭加劇,本田宗一郎便把事業從「維修」轉向了「製造」,創立了「東海精機重工業株式会社」。
在東海精機工作的本田宗一郎
要製造什麼比較好呢?本田宗一郎選擇了「活塞環」這個產品。活塞環是燃油發動機的核心部件,利用這個崁入活塞槽溝內部的金屬環,可以達成密封。但進展卻相當不順,存款見底、典當老婆的嫁妝,但「活塞環」卻毫無起色。缺乏鑄鐵知識的他幾乎是原地踏步。
本田宗一郎為此去請教靜岡大學工學部的前身「濱松高工」的田代教授,被教授一語點破,才發現自己連「活塞環」需要的矽膠這種「基本知識」都無。花費9個月後,才終於成功製造出第1個「活塞環」,但遠遠達不到穩定量產。
有一次「豐田汽車」下了3萬支「活塞環」的生意,「東海精機」在這筆訂單被抽檢了50支活塞環,卻只有3支合格,「良率」慘澹,只能將次級品勉勵拋售給其他公司,慘澹經營!
待2年後「活塞環」的良率才趨居穩定,而「東海精機」也得到「豐田汽車」的入股,資本額增至120萬日圓,豐田獲得了40%的股權,由豐田汽車的中興之祖「石田退三」出任董事長!隨著二戰的進行,也把「活塞環」的零部件業務拓展至「軍艦」、「飛機」,甚至還自動化了「飛機螺旋槳」的生產。
但在1945年,命運又悄悄的開了他一個玩笑,濱松發生了大地震,一陣天搖地動、「東海精機」的廠房垮了!
1945年發生了許多事,除了工廠受損導致生產停擺,在美國投下2顆原子彈後,二戰也正式結束。豐田曾向本田宗一郎提出建議,希望「東海精機」轉型,改為專門替「豐田」生產零件的供應商,但本田宗一郎卻不想這麼幹。除了他渴望「恢復自由」!另一方面,戰後GHQ「駐日盟軍總司令」的「財閥解體」,讓「本田」對「豐田」的前景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於是直接將自己持有的股份全部賣給豐田,拿了45萬日圓退出「東海精機」的經營。
吹吹尺八、坐在石頭上發呆、在家聚眾喝酒、下棋閒晃,本田宗一郎就這樣當了一年的「野比大雄」。但「技術高手」的特性還是沒改變!除了在警察學校擔任科學老師,他還會繼續「動手玩創意」!手造製鹽機、製冰機,跟人家以物易物。
在戰爭結束的第2年,本田宗一郎也拿到了第一筆新訂單,委託他改良編織機的效率。戰後的日本衣物嚴重缺乏,而「濱松」又是著名的紡織重鎮,可惜這項委托最後卻因缺乏資本而無疾而終,但還是有所收穫,「本田技術研究所」就這樣在一間鐵皮屋當中成立了!
1946年的9月,當本田宗一郎去朋友家拜訪時,偶然瞥見了一顆放在角落的引擎,讓他靈光乍現,想到:「為何不把引擎裝在腳踏車上呢?」
二戰後的日本,交通狀況極為糟糕、除了缺乏汽油外,火車、巴士也都塞滿了乘客、舉步維艱!對愛出門玩樂的本田宗一郎來說實在是難以忍受。對一般民眾而言,腳踏車則成為了必要的代步工具,甚至還會把腳踏車當充當貨車來使用。
本田宗一郎看準了這個「需求」,把陸軍淘汰的引擎與腳踏車結合,改裝,出產「本田牌」輔助腳踏車。一經上市就供不應求!廣受「黑市業者」、腳踏車行的追捧,庫存的「陸軍引擎」一下子就消耗殆盡。在供不應求下便開始著手自己製造引擎,1947年便研發出了「本田A型」引擎,但此時本田宗一郎已經不甘於製造「腳踏車輔助引擎」,對他來說「輔助腳踏車」馬力不但有限,續航也不夠持久,現在他的目標是「摩托車」!
「本田技研」以「本田A型」為基礎,後續又改進出了「本田B型」引擎、「本田C型」引擎,到了1949年,「本田D型」研發成功,用D型引擎為基礎來設計,了本田第一輛摩托車「Dream D」就誕生了!一躍成為月產千量的大公司。而本田的下一步,是進軍東京,上洛!
本田夢想D型「Dream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