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手原住民族相關工作之後,開啟了一陣補習般的閱讀,試著進一步認識這個長期不夠重視的議題,也對怎麼重新認識有些不同的想法。原住民族的遭遇與未來,似乎不只是多元文化這麼容易,還有很多歷史、文化經驗、族群認同。
小說以桃園的復興奎輝為背景,展開了人與靈的互動,討論著泰雅最深刻的Gaga,穿插泰雅族人在近代面對的歷史轉折與困境。不說多數人都以為復興、拉拉山產水蜜桃,但其實過去重要的一級產業是樟腦。時代的變遷和社會制度的轉變,部落傳統的生活方式,漸漸的難以維繫,不論在法制面或經濟面,都舉步維艱。這些問題至今仍困擾著泰雅,也持續的在尋找改變的道路。
統治者看待這些傳統生活方式,無非是野蠻、落後等等,對於傳統的戕害,有的時候不僅是當代,也影響接下來幾代對於這些傳統的看法。那些進入教育體制所傳達的,有的時候是一種強勢文化所產生的景象,不僅與傳統文化相悖,有的時候甚至產生貶抑的效果。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的落差,不僅在過去常見,現在學校也一樣面對類似的問題。當原住民族的學生因為學校設置等因素,不得不離開原先生長的環境來到都會區,而這些離鄉背井來得比其他族群早,產生的適應問題、文化衝突,都是現在仍難解的大哉問。常不知道這些都會區原住民族的需求,政治上乃至於教育上的想像究竟是同化、是保存傳統文化還是什麼其他的可能,又會面對怎樣的問題,過去有許多的經驗但可能沒有系統性的整理,當然也還沒有好的政策可以解決這樣的困境。
對於原住民族教育想像的貧乏,除了反映在相關研究上,也反映在立法品質上。書中沒有提到的原住民族教育法在施行上有許多的問題,而小說只呈現了成為某個解嚴前的教育,在原鄉忽視的許多環境困境,和對於原鄉菁英的政治迫害,所帶來的一系列影響。長期以來統治者對於原住民族的不夠認識乃至於不夠友善,造成迄今仍難以回復的影響,但如今各樣回應的政策,卻可能很難照顧到所有的想法和經驗。原住民族比想像中的要多樣,就像Gaga所彰顯的可能是對生命的想像,既龐雜、也很難怎麼恢復。
對於靈的想像,除了基督信仰之外,對於先祖、靈魂的觀念仍舊保持了一定的文化性。但這些面對現代社會的價值,到底應該怎樣看待其實也是大哉問。始終覺得文化充滿了流動性,與其他異文化接觸後,很可能有所轉變。所謂的傳統應該怎麼保留以及保留那些,確實是哲學問題,除了原住民族必須面對,其實許多傳統文化、語言也都面臨著類似的處境。
對於自己乃至於族群認同的追問,在原住民族看來可能更為迫切,這本是以泰雅為背景,另一本書名類似《成為真正的人minBunun》則是布農的故事。當這些族群意識抬頭之後,作為自由主義的信徒,當然是已開放的態度
推薦給也想認識原住民族乃至於泰雅的朋友,或許透過這樣的閱讀,可以看見歷史、法律在原住民族議題上所留下的傷痕,也可以藉此思考轉型正義以及可能的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