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yal Balay 真正的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經手原住民族相關工作之後,開啟了一陣補習般的閱讀,試著進一步認識這個長期不夠重視的議題,也對怎麼重新認識有些不同的想法。原住民族的遭遇與未來,似乎不只是多元文化這麼容易,還有很多歷史、文化經驗、族群認同。

小說以桃園的復興奎輝為背景,展開了人與靈的互動,討論著泰雅最深刻的Gaga,穿插泰雅族人在近代面對的歷史轉折與困境。不說多數人都以為復興、拉拉山產水蜜桃,但其實過去重要的一級產業是樟腦。時代的變遷和社會制度的轉變,部落傳統的生活方式,漸漸的難以維繫,不論在法制面或經濟面,都舉步維艱。這些問題至今仍困擾著泰雅,也持續的在尋找改變的道路。

統治者看待這些傳統生活方式,無非是野蠻、落後等等,對於傳統的戕害,有的時候不僅是當代,也影響接下來幾代對於這些傳統的看法。那些進入教育體制所傳達的,有的時候是一種強勢文化所產生的景象,不僅與傳統文化相悖,有的時候甚至產生貶抑的效果。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的落差,不僅在過去常見,現在學校也一樣面對類似的問題。當原住民族的學生因為學校設置等因素,不得不離開原先生長的環境來到都會區,而這些離鄉背井來得比其他族群早,產生的適應問題、文化衝突,都是現在仍難解的大哉問。常不知道這些都會區原住民族的需求,政治上乃至於教育上的想像究竟是同化、是保存傳統文化還是什麼其他的可能,又會面對怎樣的問題,過去有許多的經驗但可能沒有系統性的整理,當然也還沒有好的政策可以解決這樣的困境。

對於原住民族教育想像的貧乏,除了反映在相關研究上,也反映在立法品質上。書中沒有提到的原住民族教育法在施行上有許多的問題,而小說只呈現了成為某個解嚴前的教育,在原鄉忽視的許多環境困境,和對於原鄉菁英的政治迫害,所帶來的一系列影響。長期以來統治者對於原住民族的不夠認識乃至於不夠友善,造成迄今仍難以回復的影響,但如今各樣回應的政策,卻可能很難照顧到所有的想法和經驗。原住民族比想像中的要多樣,就像Gaga所彰顯的可能是對生命的想像,既龐雜、也很難怎麼恢復。

對於靈的想像,除了基督信仰之外,對於先祖、靈魂的觀念仍舊保持了一定的文化性。但這些面對現代社會的價值,到底應該怎樣看待其實也是大哉問。始終覺得文化充滿了流動性,與其他異文化接觸後,很可能有所轉變。所謂的傳統應該怎麼保留以及保留那些,確實是哲學問題,除了原住民族必須面對,其實許多傳統文化、語言也都面臨著類似的處境。

對於自己乃至於族群認同的追問,在原住民族看來可能更為迫切,這本是以泰雅為背景,另一本書名類似《成為真正的人minBunun》則是布農的故事。當這些族群意識抬頭之後,作為自由主義的信徒,當然是已開放的態度

推薦給也想認識原住民族乃至於泰雅的朋友,或許透過這樣的閱讀,可以看見歷史、法律在原住民族議題上所留下的傷痕,也可以藉此思考轉型正義以及可能的解方。

avatar-img
95會員
500內容數
講幹話是生活必須,除了拇指搭配我就爛微笑之外,還可以從新的角度,看待挫折,以及那些僥倖成功的人嘴裡吐出來的毒雞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老蔡書評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生日在飛機上,當然是要看小說呀!一個從韓國飛回桃園的班機上,就看完大半,然後下飛機再搭個接駁車回市區,就差不多看完了。表示這書不厚,也好讀。 喜愛諧音哏的臺灣魂,小說的書名也點出了故事的主線,史稱西來庵事件或焦吧哖事件的抗日故事。老實說以粗鄙的臺灣史知識,對這個日治時期死傷最大的民變充其量也只知道
年末的週末看完這本散文,描繪著工程師經驗的種種,想必經過一些改編改寫,書中的人物都有了個代號,過著在高科技業的生活,他們努力的到了這個位置,並且繼續努力,觀察也是經驗者的作者,為這些留下了一點紀錄。 曾經在網路上看過這麼一段註腳,La esclavitud no se abolió, se cam
事實上就是因為霸凌最近是個熱門話題,然後就讀了這本也是挺熱門的書。但其實跟原先想像的還是有點不同,以為主要是針對霸凌、自私、性別等議題進行反制的一本書,但讀起來是一本研究基礎扎實介紹的教養書。 起頭談的是一般教養,專欄作家的本事就是能夠輕鬆的介紹許多研究的成果,來佐證他想談的論點。每個章節後面還很
也是看了群友推這書,然後去找來看的一本小說。第一視角的自況,不倫的很深刻,不止於第三者,更去說明到底第三的狀態和脈絡,是一種夫妻以外的第三,而且是不可代換的第三,也是自外的第三。呈現的不僅只是社會制度上的不被接納,也是情感上的缺憾,更是生命、經歷上的磕磕絆絆。 蝸居在合租公寓,握住什麼比較值得珍惜
跟著朋友一起聽了一陣子的律師電台,前陣子主持人推出這本書,於是找來看。果然是一本平易近人的入門書,講解了一些可能常見的刑事事件,沒有太多艱深的內容,風格也跟podcast頗為一致。 舉凡車禍案件到詐欺案件,許多時候被害人和加害人有時並不這麼明確。特別是近來日益猖獗的詐騙案件,有時投資詐騙本來是參加
生日在飛機上,當然是要看小說呀!一個從韓國飛回桃園的班機上,就看完大半,然後下飛機再搭個接駁車回市區,就差不多看完了。表示這書不厚,也好讀。 喜愛諧音哏的臺灣魂,小說的書名也點出了故事的主線,史稱西來庵事件或焦吧哖事件的抗日故事。老實說以粗鄙的臺灣史知識,對這個日治時期死傷最大的民變充其量也只知道
年末的週末看完這本散文,描繪著工程師經驗的種種,想必經過一些改編改寫,書中的人物都有了個代號,過著在高科技業的生活,他們努力的到了這個位置,並且繼續努力,觀察也是經驗者的作者,為這些留下了一點紀錄。 曾經在網路上看過這麼一段註腳,La esclavitud no se abolió, se cam
事實上就是因為霸凌最近是個熱門話題,然後就讀了這本也是挺熱門的書。但其實跟原先想像的還是有點不同,以為主要是針對霸凌、自私、性別等議題進行反制的一本書,但讀起來是一本研究基礎扎實介紹的教養書。 起頭談的是一般教養,專欄作家的本事就是能夠輕鬆的介紹許多研究的成果,來佐證他想談的論點。每個章節後面還很
也是看了群友推這書,然後去找來看的一本小說。第一視角的自況,不倫的很深刻,不止於第三者,更去說明到底第三的狀態和脈絡,是一種夫妻以外的第三,而且是不可代換的第三,也是自外的第三。呈現的不僅只是社會制度上的不被接納,也是情感上的缺憾,更是生命、經歷上的磕磕絆絆。 蝸居在合租公寓,握住什麼比較值得珍惜
跟著朋友一起聽了一陣子的律師電台,前陣子主持人推出這本書,於是找來看。果然是一本平易近人的入門書,講解了一些可能常見的刑事事件,沒有太多艱深的內容,風格也跟podcast頗為一致。 舉凡車禍案件到詐欺案件,許多時候被害人和加害人有時並不這麼明確。特別是近來日益猖獗的詐騙案件,有時投資詐騙本來是參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感謝大家這麼熱情,我以為只有少少的朋友會來,結果來了那麼多人,讓我有點不知所措。」隱地回想:「臺灣第一代詩人就是用『當』來的錢去辦雜誌。再怎麼窮、再怎麼苦,文學就像野草一樣,永遠會生長。」
Thumbnail
彷彿時光隧道一般的閱讀經驗,一些已經停留在歷史中的詞彙:MTV、BBC、隨身聽之類上個世紀的經驗,和生命經驗交錯重新呈現在讀者面前。作者喃喃的說著自己的過去,同時帶出那些和我們息息相關,卻也已經成了過去的那些人事物。 從自身的出身背景說起,老實說對華僑一直沒有什麼概念,直到讀了這本書,才對東南亞的
Thumbnail
跟歷史長河相比,多數人一生的經歷既短暫也有限;跟數得出名號的人物相比,我的人生更是貧乏,所以我喜歡透過書籍與戲劇,涉獵此生無法企及的範圍,擷取他人智慧,揉搓成為自己的心得,面對我的人生,期望能增加一些可看性。 這幾年最顛覆我固有思考的是一部短劇〈我的阿勒泰〉,以新疆哈薩克族人角度看世界,漢人在這裡
Thumbnail
僅以此篇作品致敬在我人生中穿梭的過客,以及已逝不能追的歲月。
Thumbnail
作者: 柏楊 出版社:星光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2/5月 第一版第一刷
Thumbnail
講者:潘少瑜(台大中文系副教授) 時間:2023.11.22 1.不同於班雅明〈譯者的任務〉中認為,譯作要忠於原作,潘少瑜老師則認為,譯者會受社會文化規範影響,不可能完全忠於自己。 2.語言是有機的整體;翻譯是將客方語言(外語)與主方語言(母語)的不同脈絡,視為一個整體的脈絡,
Thumbnail
分享對作者李惠貞老師作品的喜愛,書中探討文學系畢業在社會中的掙扎,以及尋找自己位置的過程。強調接受真實的自我,找到個人的光。
《穿越福爾摩沙1630-1930》一書構成的方式容易說明,主要以這三百年為限度,由法語撰寫關於台灣的見聞。經作者收集與挑選,撰寫者多半親自因緣際會走訪台灣,對當地的政治、風俗、社會、地理、政治、族群等紀錄觀察。另外是由本書作者的對於每篇文本的撰述者簡介,撰述者來台的時代與脈絡。最後,不短的〈後記〉,
《辶反田野》的書名耐人尋味,由各自經驗出擊的「反田野」與「返田野」,歧異不僅在「我/他者」或文化接觸中的差異,充滿意外與機緣。乃在貫串本書的歧異點,其實存在於田野經驗的N次方間。最大的「歧異點」就在認識主體,也就是研究者,所謂人類學家身上。白話點說,不僅是田野地與報導人本身的物是人非,這本來就是過去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感謝大家這麼熱情,我以為只有少少的朋友會來,結果來了那麼多人,讓我有點不知所措。」隱地回想:「臺灣第一代詩人就是用『當』來的錢去辦雜誌。再怎麼窮、再怎麼苦,文學就像野草一樣,永遠會生長。」
Thumbnail
彷彿時光隧道一般的閱讀經驗,一些已經停留在歷史中的詞彙:MTV、BBC、隨身聽之類上個世紀的經驗,和生命經驗交錯重新呈現在讀者面前。作者喃喃的說著自己的過去,同時帶出那些和我們息息相關,卻也已經成了過去的那些人事物。 從自身的出身背景說起,老實說對華僑一直沒有什麼概念,直到讀了這本書,才對東南亞的
Thumbnail
跟歷史長河相比,多數人一生的經歷既短暫也有限;跟數得出名號的人物相比,我的人生更是貧乏,所以我喜歡透過書籍與戲劇,涉獵此生無法企及的範圍,擷取他人智慧,揉搓成為自己的心得,面對我的人生,期望能增加一些可看性。 這幾年最顛覆我固有思考的是一部短劇〈我的阿勒泰〉,以新疆哈薩克族人角度看世界,漢人在這裡
Thumbnail
僅以此篇作品致敬在我人生中穿梭的過客,以及已逝不能追的歲月。
Thumbnail
作者: 柏楊 出版社:星光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2/5月 第一版第一刷
Thumbnail
講者:潘少瑜(台大中文系副教授) 時間:2023.11.22 1.不同於班雅明〈譯者的任務〉中認為,譯作要忠於原作,潘少瑜老師則認為,譯者會受社會文化規範影響,不可能完全忠於自己。 2.語言是有機的整體;翻譯是將客方語言(外語)與主方語言(母語)的不同脈絡,視為一個整體的脈絡,
Thumbnail
分享對作者李惠貞老師作品的喜愛,書中探討文學系畢業在社會中的掙扎,以及尋找自己位置的過程。強調接受真實的自我,找到個人的光。
《穿越福爾摩沙1630-1930》一書構成的方式容易說明,主要以這三百年為限度,由法語撰寫關於台灣的見聞。經作者收集與挑選,撰寫者多半親自因緣際會走訪台灣,對當地的政治、風俗、社會、地理、政治、族群等紀錄觀察。另外是由本書作者的對於每篇文本的撰述者簡介,撰述者來台的時代與脈絡。最後,不短的〈後記〉,
《辶反田野》的書名耐人尋味,由各自經驗出擊的「反田野」與「返田野」,歧異不僅在「我/他者」或文化接觸中的差異,充滿意外與機緣。乃在貫串本書的歧異點,其實存在於田野經驗的N次方間。最大的「歧異點」就在認識主體,也就是研究者,所謂人類學家身上。白話點說,不僅是田野地與報導人本身的物是人非,這本來就是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