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這件事公不公平?」
「這樣做是不是違背正義?」
「到底什麼才是成功?」
這類問題聽起來頗具深度,但如果不先釐清「公平」、「正義」、「成功」對於提問者的定義,討論往往淪為一場各說各話的辯論賽,甚至演變成情緒攻防戰。到頭來,沒有人真的搞懂問題,大家只想證明自己是對的。
但我們真的需要「贏」嗎?還是更需要「搞清楚事情」?
會問問題,比會回答更重要
在討論任何議題之前,先問自己:「我問對問題了嗎?」
問題的品質,決定了答案的價值。問得模糊,結論通常也含糊不清,甚至可能偏離現實。
如何提升提問與分析能力?
1. 確認議題(找關鍵詞),確保焦點明確
📌 你問:「這政策合理嗎?」
✅ 更好的問法:「這政策的目標是什麼?它的數據支持什麼結論?」
2. 找出支撐結論的理由(再次確認關鍵詞)
📌 你聽到:「現在買房絕對是錯誤決定!」
✅ 你應該問:「這個『錯誤』的標準是什麼?數據支持嗎?適用的範圍是什麼?」
3. 注意模糊措辭(正義、公平,每人定義不同)
📌 你看到:「這樣的薪資根本不公平!」
✅ 你應該問:「公平的定義是什麼?依據市場機制、勞動價值,還是個人感受?」
4. 角色互換,從對方視角思考,拓展觀點
📌 你覺得:「這個政策太離譜!」
✅ 但如果你是政策制定者,你的考量會不會不同?這個政策是否有你沒考慮到的限制或難處?
5. 不必回應模糊或無效思考,因為思考有時間成本
📌 你在群組裡看到:「現在的人都太自私!」
✅ 你應該問:「『現在』是指哪個時期?『自私』是針對誰?這個說法有數據支持嗎?」
(如果對方只是發洩情緒,那其實沒必要討論,因為你的時間比這更有價值。)
6. 詞彙定義因人而異,應再次確認
📌 「這行業沒有前途!」
✅ 你應該問:「『沒前途』指的是低薪?缺乏發展機會?還是個人價值感低?」
7. 人偏好符合自身價值觀的答案,因此了解他人價值觀有助於分析其結論
📌 你聽到:「人生最重要的是賺大錢!」
✅ 你應該問:「這是他的價值觀,還是普遍標準?對你來說,最重要的又是什麼?」
解決問題:讓思考更有效率
下次當你遇到「聽起來很有道理,但總覺得哪裡怪怪的」的觀點時,不要急著反駁或認同,先停下來問幾個關鍵問題:
👉 這個問題的關鍵詞是什麼?
👉 對方的結論基於什麼理由?有數據支持嗎?
👉 這些詞彙的定義,雙方是否有共識?
👉 如果換個視角,結論會不同嗎?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學會問對問題,才能找到真正有價值的答案。
「以為自己知道」比「不知道」更加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