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溫柔,行走就顯從容。我從營火的點燃體悟到登山是一道人生哲學的命題。越是急促,越無法將事情完成,這是我從布農族的山林文化中逐漸學來的。

從征服山岳到與山林共存
在許多人眼中,登山是一種征服——征服高峰、征服體能極限、征服未知的挑戰。但《走進布農的山》的作者郭熊,卻在山林間走出了另一種理解。
曾是登山愛好者的他,轉而投身野生動物保育,這使他從不同的角度重新認識山林。從原先的「登頂視角」,轉向關注森林生態的流動,並與布農族人學習如何真正融入山林,而非僅僅攀越。這趟旅程讓他理解到,山並非被人征服的對象,而是與人並肩同行的夥伴。
讀懂山林的語言
黑熊是布農族文化裡重要的動物之一,布農族人深諳自然的節奏,他們不需科技儀器,他們的狩獵與生活經驗,使他們能預測黑熊的動向。這並非神秘力量,而是一代代觀察累積出的經驗。郭熊在書中提到,他如何透過觀察植物結果的產量,推斷黑熊何時會出現在何處。青剛櫟、鬼櫟果實的豐收與否,決定了黑熊是否會在特定區域現身。這樣的推測,來自於長年對山林細微變化的觀察與理解。
過去,我們習慣用「探索」或「研究」來形容與自然的關係,但布農族人的智慧,讓人意識到,或許更適合的詞,是「傾聽」。這不只是科學紀錄,而是一種與環境建立連結的方式。
營火之道,亦是人生之道
書中第九章〈溫柔流動的營火〉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部分。郭熊細細描寫點燃營火的過程,柴薪的挑選、搭築的方式,乃至營火如何在夜裡安穩燃燒,都蘊藏著布農族傳承下來的智慧。
布農族人挑選木柴時,會特別選擇耐燒的殼斗科植物,如森氏櫟、鬼櫟、青剛櫟,而避免燃燒過旺、容易迅速燒盡的鐵杉、紅檜、扁柏等木材。熊熊烈火雖然壯觀,但只有溫柔持久的火焰,才能伴人度過寒夜。這不僅是對火焰的理解,更是一種生活哲學——
「越是溫柔,行走就顯從容。越是急促,越無法將事情完成。」
這一章的閱讀體驗很特別,彷彿能聽見柴薪劈啪燃燒的聲音,甚至嗅到營火的氣息。那是一種沉靜的、溫暖的、與自然共存的氛圍。
從「仰望」到「平視」
郭熊在書中提到,自己從前看山的方式是仰望或俯視,登頂時從上往下看,未曾真正與山並肩。而當他一次次走過八通關古道,步履漸緩,視角也跟著變化。他開始用平視的角度看待山林,而不是以征服者的姿態俯視它。
這樣的轉變,讓我想到我們與環境的關係——我們是否總試圖控制與改變,而忘了與之共存?
《走進布農的山》不只是一部關於登山與黑熊的書,而是一本關於如何重新學習與自然相處的作品。讀完之後,或許我們會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世界的關係——我們是在征服,還是在傾聽?
或許,下次踏入山林時,不再只是數著步伐,盯著海拔高度,而是蹲下來摸摸泥土,看看風如何穿過樹梢,聽聽柴火燃燒的聲音,讓自己,真正地「走進」這片土地。
書籍資訊
- 書名|走進布農的山
- 作者|郭熊(郭彥仁)
- 出版社|大家
延伸閱讀
- 甘耀明《成為真正的人》
以台灣二戰史的三叉山事件為故事背景,建構台灣日治時期下的兩位布農族少年情誼的故事,並延伸帶出布農文化、空襲恐懼、不同族群間的衝突,講述經歷這些事件後主角內心蛻變的過程。 - 公視紀錄片《群山之島與不去會死的他們》
總共有四集,紀錄郭彥仁的主題為第三集,有興趣的話建議四集都看,非常感人且有意義的紀錄片,公視拍的片真的都好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