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Amy沒問我,就把我的貼紙拿去貼了!」
親戚家的幼兒Amy是個才4歲的孩子
7Y的妞在過年期間與與其他親友家的孩子玩時
發生了一個小插曲
想想看,如果我們的孩子這樣來跟說
通常我們會怎麼回應呢?
「沒關係啦,Amy年紀還小,她還不懂,妳就分她嘛,貼紙我再帶妳去買就有了,過年難得大家聚在一起,大家一起玩啊!」
如果是7年前的我,肯定會這樣跟妞說。
然後我就會有處理不完的孩子紛爭:
因為年紀小的孩子因為會被讓,會繼續任性而為
年紀大的孩子則是因找成人主持公道不得而受了委屈
若類似的情況持續,
大孩子的不滿情緒,就一直堆疊
情緒越滿,爆炸點越低
大孩子耍脾氣、難溝通、不願意讓、抱怨不公…等
事情就變得越來越難處理
因為一件事勾動另一件事
生氣的情緒勾著被誤解的上一件事
再牽動上上一件委屈壓抑到心裡的情緒…
而小小孩只需要哭和叫就好,
因為哭了以後,其它的事大人就會處理了。
最後,還是大人處理衝突和爭吵到煩心、厭世
挫折地認為…過個年怎麼事情就這麼多?
那該怎麼回應呢?
當妞跟宏爸反應Amy時
我們當下如何回應與處理,
會影響孩子的價值觀
也影響孩子的情緒與接下來的應對
宏爸當時聽完妞後,馬上轉頭跟妹妹Amy說
「Amy,這個貼紙是姐姐的,妳要先問過姐姐,姐姐說可以,妳才可以拿,知道嗎?」
Amy是所有親友間的孩子中,年紀最小的
也許平常被”讓”慣了
突然遇見宏爸這個叔叔…竟沒有要求姐姐要讓她
Amy似乎一下子間也傻了,當下愣在那兒
宏爸繼續以溫柔的語氣問Amy:「妳現在想要問問看姐姐願不願意給妳貼紙?還是要把貼紙還給姐姐?」
Amy低著頭,手上玩弄著貼紙,依然沒有回應。
只是幾秒鐘的沉默
在年節的熱鬧空氣中,就顯得特別引人注目
事情發生的3分鐘前,
我正好請燁幫我去取水
此刻正好燁拿手上拿著水走過來
觀望著宏爸與Amy間的安靜氛圍是發生了什麼?
我拍拍停駐的燁:「給我」(水)
Amy以我我在跟她說話,
突然抬頭,伸手把貼紙遞往我的方向
我離Amy有點距離,這事也不是我正在處理的
便跟宏爸說:「Amy要給你,你拿著吧」
於是,貼紙透過宏爸,展轉再次回到妞手上了。
就在這時候
妞望著手上的貼紙2秒鐘不到
突然又說:
「沒關係啦,Amy,我送給妳吧!來,這貼紙都給妳!」
然後Amy又從妞手上拿到剛剛才還回去的貼紙了
但Amy臉上沒有開心的樣子,
比較像是還在剛剛”沒有被讓”的驚訝中,尚未回神
事情圓滿落幕。
我湊上去跟Amy說:
「Amy,妞姐姐是很大方的,妳如果有先問她,她願意給妳的機率很大,但是妳沒有問就先拿,姐姐自然會不開心呀,不過沒關係,我們可以學習,拿別人的東西之前,要先問,知道嗎? 就像早上Bella沒有問妳,就拿了妳的咕卡,妳也很生氣呢,對不對? 妳也希望Bella拿妳的東西前要先問過妳,對嗎?」
Amy看看著我點點頭
我輕摸Amy的頭:「Amy很棒,很願意學習,叔叔說完,妳就把貼紙還給姐姐了,Amy願意學習尊重別人,是很棒的孩子哦!」
說完,Amy微笑,緊捏著貼紙
蹦蹦跳跳地,又跑去玩了。
我做的正是 #阿薩母教養七字訣 中的 #鼓 鼓勵
透過對孩子行為的正向看見
從中建立他的自我價值感和成長型思維
.
阿德勒教養中,最重視的就是:不能溺寵孩子
因為被寵壞的孩子,不但培養不出「社會情懷」
也會很沒有安全感
自我價值感偏低、
也不相信自己是被愛的
很神奇吧,明明大家都讓他,
可是被溺寵的孩子卻會感覺自己不被愛。
如果你發現,孩子有被溺寵的情況
重新教育,永遠都來得及。
孩子像海綿一樣,從世界與他人的互動中學習
我們的應對和處理方式
絕對是"教育"中的其中一環。
改變別人很難,即使他只是個孩子
但我們可以透過改變自己,
為孩子塑造出一個適合他成長的環境
透過專注的陪伴,讓孩子體驗安全感;
讓孩子在生活事件中,逐漸長出價值感。
#高小露的阿薩母教養
#高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