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期間,最受關注的話題並不是大家去哪裡旅遊,而是一款由中國杭州軟體公司開發的 AI 工具——DeepSeek。這款 AI 工具在美國股市掀起了風暴,甚至影響到美國科技巨頭的股價。某家科技公司單日市值蒸發 6000 億美元,創下美國股市單日最大跌幅的紀錄,這無疑成為了全球矚目的新聞。
作為一名創作者,我自然對這款 AI 工具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好奇它究竟帶來了哪些創新。然而,我並沒有急於下載或測試 DeepSeek,而是先觀察市場上的評論與分析。從目前的評價來看,DeepSeek 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要理解 DeepSeek 的運作方式,我們需要先了解 AI 的基本架構。一般來說,AI 訓練可以分為三個主要部分:
儘管我尚未親自使用 DeepSeek,但從技術架構的角度來看,它應該與目前市場上的 AI 工具並無太大差異。開發 AI 工具的門檻相較過去已大幅降低,這主要歸功於現有的 AI 模型與工具。如今,開發者可以利用現成的 AI 服務來建立自己的資料庫,從而快速開發出新的 AI 工具。
AI 訓練的核心在於數據的整理與分類。例如,圖書館的分類系統經過數十年的演進,已形成一套穩定的架構。如果 AI 依照類似的方式來整理資料,那麼它的回答就會更有邏輯性。例如,在會計領域,AI 會依據「財務報表」、「稅務管理」、「成本控制」等分類來訓練模型。如此一來,一個專業的 AI 系統便能夠快速建立。
當 AI 工具的專業領域越來越多,整體系統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強。當 AI 接收到問題時,它可以先判斷該問題屬於哪個領域,然後再從該領域的數據庫中找出最合適的答案。
然而,開發 AI 工具的關鍵並不在技術,而是在於組織、規劃與執行能力。杭州的這家公司能夠推出 DeepSeek 並非偶然,它的發展基礎源自於 2022 年底 OpenAI 推出的 ChatGPT。隨著網路上可用的知識量不斷增長,只要能夠有系統地整理這些資料,並透過邏輯性分類與對應 AI 模型,就能建構出更完善的 AI 工具。
目前 AI 工具的準確度仍然有限。根據網路上的分析,現階段AI 提供的答案準確度約在 30%~40% 之間,而 DeepSee k則僅有 17% 的準確率。這也是我不選擇使用 DeepSeek 的原因之一,因為我非常清楚其背後的運作邏輯。
此外,AI 的回答受到不同層面的道德與政策約束。例如,在中國,AI 可能會避免涉及「天安門事件」、「習近平」、「群眾抗議」等敏感詞彙。這種限制會影響 AI 回答的準確性與全面性,這點對於希望獲取完整資訊的用戶而言是一大缺陷。
當然,AI 工具的內容審查並非中國獨有,全球各大 AI 服務都會對某些敏感議題做出一定程度的限制。例如,涉及自殺、暴力、違法行為的問題,許多 AI 工具都會選擇不提供具體資訊,這是基於道德規範的考量。
目前 AI 工具仍然在不斷進化,但它們的成功更多來自於市場行銷與敘事策略。DeepSeek 之所以引發熱議,部分原因是它製造了一個「突破性創新」的故事,很低的成本,低階的階的階的芯片階的芯片,吊打全世界的全世界的AI大全世界的AI大廠,導致許多人對其抱有極高期待。然而,對於真正理解 AI 技術的人來說,這並不是什麼特別驚人的成就。
如果有足夠的資金與資源,任何懂得系統分析、擅長程式設計的人,都可以開發出類似的 AI 工具。DeepSeek 並非一項全新的發明,而是站在現有 AI 巨人的肩膀上,進一步發展的一款工具。它的成功,更多是因為市場環境與行銷策略,而非技術上的革命性突破。
然而,由於 DeepSeek 受到中國政策的限制,它的發展潛力也將受到影響。AI 工具的價值在於提供準確、全面的資訊,而當資訊的可及性受到限制時,AI 的效能自然也會大打折扣。
DeepSeek 的出現讓 AI 工具再次成為市場焦點,但本質上,它並未帶來顛覆性的技術突破。目前 AI 的發展仍然面臨準確度、內容審查、資料來源等問題,這些都將是未來 AI 工具需要克服的挑戰。
AI 工具的發展趨勢是不可逆的,而我們作為使用者,應該保持理性與批判性的眼光,充分理解 AI 的優勢與侷限,並善用這些工具來提升自身的創作與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