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27歲、第一次真正意義的外出工作時,才開始學習怎麼「在外面吃飯」。
又或者你可以理解為如何「健康地餵飽自己」。
在桃園跟新同事上班的第一天,我們在出差地新竹縣史館外面繞呀繞,那陣子有時吃套餐有時吃拉麵。但吃得飽跟吃得健康是不一樣的價錢。一餐到底幾塊台幣算貴呢?在老家隨隨便便都能吃得健康又飽飽的我開始思考如何在外生存。
要吃些什麼類型呢?要吃多少?多好?
薪水經得起我這般吃嗎?
嗜吃如我,結果就是吃到連禦寒的衣服都買不起。
第一份工作快速地結束了。第二份工作在南投,南投有什麼特點?對我來說,以沒有對我胃口的店家居多為特點。從這時候開始偶爾會買些需二次加工的食物快速餐食回租屋處了,算是一種技能上的突破,也會學著東買買西買買組成一餐或好幾餐,在明明很貴但通風不良又潮濕的房間裡住了半年,隨著專案的結束又回家啃老爸。
直到第三份工作到了文資局,因為選擇通勤,每天都有晚餐吃。但工作壓力大,除了偶爾吃吃附近的麥當勞(當時還沒爆發性侵案),大多數還是吃奶昔,直接往包裝的袋子裡加水搖一搖就能當一餐吃,快速又方便,也完全不用洗餐具,因為只有兩個月很快就補缺了,所以當時偶爾的胃痛我也沒放在心上。
這個習慣被我帶到第四份工作上,很幸運地有宿舍所以住在台中,但才一個月,飲食不正常的我就開始胃痛了,證明以我這具身體代餐一天只能連吃一次,而且不能每天吃。只好重新找餐食吃什麼,幸好國美館旁邊各種價位的餐食只多不少,每天都吃得很飽。但如果沒有一些心因性的問題,我大概能吃得更省。
具體吃什麼呢?臺灣的主食差不多就是飯跟麵,但有關於肉、澆頭、青菜、配料卻大有不同,要想吃到不油的蔬菜,那就不能往大部分的便當店找,所以一些輕食店變成我的首選,但有時候也會去有裝潢的麵店、飯店吃套餐,心情平穩的時候就可以找飯糰、小食吃一吃。晚餐因為宿舍有廚房,帶了鍋具後也能簡單煮個水餃或泡麵,或蒸個青菜豆腐蛋蝦碗,好處是大家也都會在廚房吃飯,有益增進友情跟交流好店與團購。最近買的水餃口味特別、好吃又便宜。
麻煩的、吃掉大半餐費的還是那些心因性、避不掉的「大餐」。
工作中難免煩心事,對於如何吃到「心情平復」,有時500、有時1000,對於我的薪水來說真的是沈重的負擔,也嘗試過忍下來不吃,就是直接變成行動力減半,覺也睡不好,最後還是得吃的下場。也有點像是哄自己上班的代償。不過現在因為少了房租的負擔,可以買得起禦寒衣物了,可喜可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