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道經-第二十三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1.原文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白話文 真正的道法自然,言語應該少而合乎自然。因此,狂風颳不過一個早晨,暴雨下不過一整天。是誰讓它如此呢?是天地。天地間的變化尚且無法持續太久,何況是人呢?所以,那些順應大道而行的人,與道合一;順應德行的人,與德同行;偏離正道的人,則與失敗為伍。與道相合的人,道也會樂於接受他;與德行一致的人,德也會護持他;而與失敗相應的人,失敗也會伴隨著他。如果一個人的誠信不足,別人自然也就不會相信他了。 3.解釋 這段話強調了「自然」的道理,以及人生與道、德、失敗的對應關係。大道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刻意強調,也不需要過多的言語來修飾。真正順應自然法則的人,言語簡潔有力,行為純粹,不會刻意誇張,也不會過度表達。這正如天地間的風雨一樣,它們的變化不會永遠持續,因為世間萬物皆在變動,沒有任何狀態是恆久不變的。 人也一樣,無論是喜悅還是痛苦,成功還是失敗,都不會長久持續。如果有人執著於某種狀態不放,反而會違背自然之道,最終陷入困境。因此,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沉迷於當下的成就或挫折,而是順應變化,與道合一,讓一切發展自然而然地進行。 「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這句話說明,每個人的選擇決定了他所屬的世界。當一個人內心與「道」相應,他的行為便會與道一致,最終得到大道的護持;當一個人崇尚德行,他的所作所為便符合德的標準,最終也會受益於德;但如果一個人選擇錯誤的道路,最終只會與失敗相伴,無法逃脫後果。這並不是某種神秘的命運,而是因果關係的自然展現。 最後,「信不足焉,有不信焉」點出了誠信的核心。如果一個人內在缺乏真正的誠信,他人的信任也就無從產生。信任不是強求來的,而是來自內在的真誠與一致。如果一個人言行不一,心口不一,終究會失去別人的信任。這與天地的運行原則相同,一切都遵循自然法則,當一個人違背自然,他所得到的也就只是違背他的結果。 這段話提醒我們,應該少說多做,順應自然,與道同行,而不是試圖違背天地規律。風雨過後,天自會晴;人生的低谷終將過去,關鍵在於能否與道相應,讓一切回歸自然的節奏。

avatar-img
3會員
10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雷冥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原文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2.白話文 彎曲的才能保全自己,屈服的才能變得筆直,低洼的
1.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2.白話文 孔德的容貌,完全由道所引領。道作為一種存在,是那麼模糊不清,難以捉摸。模糊中有
1.原文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儡儡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
1. 原文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2. 白話文 如果廢棄聖人的智慧,人民將獲得更多的利益;如果放棄仁義,人民將恢復孝順和慈愛;如果摒棄巧妙的手段和私利,盜賊將不再存在。這三條簡
1. 原文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2. 白話文 當大道被廢棄時,人們才會提倡仁義;當智慧過多地顯現時,虛偽也隨之而來;當家庭關係不和時,才會強調孝順與慈愛;當國家動亂不安時,忠臣才會挺身而出。 3. 解釋 這段經文所表達的,是一種對於
1. 原文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2. 白話文 最理想的領導者,人民甚至不覺得他的存在;次一等的,人民親近並稱頌他;再其次,人民對他心存畏懼;最差的,人民對他心懷侮蔑。當統治者
1.原文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2.白話文 彎曲的才能保全自己,屈服的才能變得筆直,低洼的
1.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2.白話文 孔德的容貌,完全由道所引領。道作為一種存在,是那麼模糊不清,難以捉摸。模糊中有
1.原文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儡儡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
1. 原文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2. 白話文 如果廢棄聖人的智慧,人民將獲得更多的利益;如果放棄仁義,人民將恢復孝順和慈愛;如果摒棄巧妙的手段和私利,盜賊將不再存在。這三條簡
1. 原文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2. 白話文 當大道被廢棄時,人們才會提倡仁義;當智慧過多地顯現時,虛偽也隨之而來;當家庭關係不和時,才會強調孝順與慈愛;當國家動亂不安時,忠臣才會挺身而出。 3. 解釋 這段經文所表達的,是一種對於
1. 原文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2. 白話文 最理想的領導者,人民甚至不覺得他的存在;次一等的,人民親近並稱頌他;再其次,人民對他心存畏懼;最差的,人民對他心懷侮蔑。當統治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原文: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窕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這一篇要回到之前的篇章,天地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以百姓為芻狗。隨著大道精神做出最好的選擇,恍恍惚惚之間猶如
Thumbnail
這一段內容講述遍地虛空如如不動,以休息並等待時機來保存能量。萬物常保持靜態,物歸其根,等待使命。若是妄自更動,必遭其害。要冷靜地面對事情的發生及思考事後的處理,任意妄動很可能容易惹來禍身。保持靜養身,以靜思考,按照規律行走,毛毛躁躁與發生的事情對抗,最後受害的是自己。
Thumbnail
心正,則本立。本立,則道生。 道生,則心淨。心淨,則自然。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道》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導讀】「道」是宇宙自然界的規律(无),是萬物的根源(有),是萬物的父(无)母(有),真正的「道」是無法形容與描寫的 ●道可道 非常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Thumbnail
愛語如和諧的音樂,微笑如盛開的花朵,善行如濁世的清流,真理如久旱的甘霖。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道》
Thumbnail
假如一個人永遠保持清醒,世間無罪惡事,因為人無法永遠清醒,所以才會有所謂的法存在,這個法叫做世間法,由於有世間法的存在讓人與人之間有了約束,彼此互相尊重,合作,生活下去。一旦這個世間法不存在或者被破壞,人就像畜生一樣,自相殺戮,彼此之間不懂得尊重,依我行我素的行為讓這個世間變得人人自危。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原文: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窕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這一篇要回到之前的篇章,天地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以百姓為芻狗。隨著大道精神做出最好的選擇,恍恍惚惚之間猶如
Thumbnail
這一段內容講述遍地虛空如如不動,以休息並等待時機來保存能量。萬物常保持靜態,物歸其根,等待使命。若是妄自更動,必遭其害。要冷靜地面對事情的發生及思考事後的處理,任意妄動很可能容易惹來禍身。保持靜養身,以靜思考,按照規律行走,毛毛躁躁與發生的事情對抗,最後受害的是自己。
Thumbnail
心正,則本立。本立,則道生。 道生,則心淨。心淨,則自然。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道》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導讀】「道」是宇宙自然界的規律(无),是萬物的根源(有),是萬物的父(无)母(有),真正的「道」是無法形容與描寫的 ●道可道 非常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Thumbnail
愛語如和諧的音樂,微笑如盛開的花朵,善行如濁世的清流,真理如久旱的甘霖。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道》
Thumbnail
假如一個人永遠保持清醒,世間無罪惡事,因為人無法永遠清醒,所以才會有所謂的法存在,這個法叫做世間法,由於有世間法的存在讓人與人之間有了約束,彼此互相尊重,合作,生活下去。一旦這個世間法不存在或者被破壞,人就像畜生一樣,自相殺戮,彼此之間不懂得尊重,依我行我素的行為讓這個世間變得人人自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