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德經-第三十九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1.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2.白話文


昔日那些得道的人,天地因得一而清明,萬物得一而生生不息,神因得一而靈活,山谷得一而充盈,萬物得一而有生氣。侯王因得一而使天下變得有序。若沒有這一點,天將無法保持清澈,地將不再寧靜,神將失去靈氣,山谷將失去盈滿,萬物將走向滅絕,侯王也無法使天下安定。因此,尊貴的事物往往以卑微為根基,高貴的事物以低下為基礎。侯王自稱自己為孤獨、寡少、不足,這難道不是因為把卑微作為基礎嗎?因此,最崇高的讚譽,往往沒有讚譽。所以,聖人不希望自己如琢玉般光鮮亮麗,也不想自己像精美的石頭那樣璀璨。


3.解釋


這一段講的是“得一”的重要性,並強調了內在的統一和簡樸,所有事物因得一而和諧運轉。老子通過“得一”的理念,解釋了宇宙間的自然法則和秩序。天、地、神、谷、萬物及侯王都因“得一”而具備其應有的特質和功能,若失去這一點,便會帶來破裂、廢棄、衰退等不良後果。這體現了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即通過順應自然法則來維持事物的和諧與平衡。


老子還指出,侯王和君主應當以卑微的態度為本,不應以自高自大的姿態來治理天下。他們自稱“孤、寡、不穀”是因為他們懂得低調謙遜,明白只有建立在謙卑的基礎上才能確保天下的穩定與繁榮。通過這種方式,統治者不會過度炫耀,而能保持內在的力量和道德。


最後,老子談到“至譽無譽”,意思是最崇高的評價和讚譽往往是沒有過多的誇讚和外在的裝飾的。聖人不追求華麗的外表和虛榮的名聲,而是保持簡樸的內在狀態,強調實質而非形式的價值。這表明了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提倡順應自然、不做作的生活態度。



avatar-img
3會員
10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雷冥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
1.原文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鎮之以無名之朴,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2.白話文 道常常無為,但又無所不為。如果君主能夠保持這種無為的狀態,萬物將會自然而然地發展。當萬物開始變化並產生欲望時,我將以無名的樸素來安撫它們
1.原文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2.白話文 想要收縮它,就必須先擴展它;想要削弱它,就必須先加強它;想要摧毀它,就必須先興起它;想要奪取它,就必須先賜予它。這叫做微妙的智慧。
1.原文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2.白話文 「掌握大象的象徵,天下就會順利而來。它前進時並不妨礙任何事,帶來安定和平。享受和滿足一切欲望的快感,最終只會讓人停滯不前。道的出口,似乎無味,眼睛看去看不見,耳
1.原文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2.白話文 大道是廣闊無邊的,它無所不容,且可以左右萬物的運行。萬物依賴大道來賴以生長,然而大道卻不主張自己所做的事。它滋
1.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2.白話文 能夠了解他人的人,稱為有智慧;能夠真正認識自己的人,才是有真正的明悟。能夠戰勝別人的人,算是有力量;而能夠戰勝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強大。懂得滿足的人,才是真正富有的人。能夠堅持
1.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
1.原文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鎮之以無名之朴,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2.白話文 道常常無為,但又無所不為。如果君主能夠保持這種無為的狀態,萬物將會自然而然地發展。當萬物開始變化並產生欲望時,我將以無名的樸素來安撫它們
1.原文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2.白話文 想要收縮它,就必須先擴展它;想要削弱它,就必須先加強它;想要摧毀它,就必須先興起它;想要奪取它,就必須先賜予它。這叫做微妙的智慧。
1.原文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2.白話文 「掌握大象的象徵,天下就會順利而來。它前進時並不妨礙任何事,帶來安定和平。享受和滿足一切欲望的快感,最終只會讓人停滯不前。道的出口,似乎無味,眼睛看去看不見,耳
1.原文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2.白話文 大道是廣闊無邊的,它無所不容,且可以左右萬物的運行。萬物依賴大道來賴以生長,然而大道卻不主張自己所做的事。它滋
1.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2.白話文 能夠了解他人的人,稱為有智慧;能夠真正認識自己的人,才是有真正的明悟。能夠戰勝別人的人,算是有力量;而能夠戰勝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強大。懂得滿足的人,才是真正富有的人。能夠堅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原文: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窕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這一篇要回到之前的篇章,天地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以百姓為芻狗。隨著大道精神做出最好的選擇,恍恍惚惚之間猶如
Thumbnail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若無見本性,學法無益 ★我們要回歸本源,要如何在本源修? 修行不是在本源修,因為你找不到本源   佛說:【從萬物修】 從萬物的感受中去修   電影:「美麗人生」 小孩子的心境, 當你把萬物的一切當做是遊戲 就進入到天真本性的天真生活   所有的一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高下相傾 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斯惡已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這是因為有「不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Thumbnail
人以無貪最為富有,人到無求最為高貴, 人若無瞋最為自在,人能無痴最為清明。
「施比受有福」是一種轉化歷程,神聖並不存在,但是看得見就是無比幸福。
Thumbnail
家中閱觀道德經,文中細理撥心弦; 若非得道難深行,依究分別私慾逞。 一指點開玄妙竅,明心修德渡迷童; 若能如水常不爭,德化眾生悟清靜。   多年以來,未曾細悟道德經之文,或因修道日淺難悟明,故難得休假回家中展經閱讀。歷經多少的人事困心之後,現今再閱聞經義,方能細細體悟箇中所得,然因人心多欲
Thumbnail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初解: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一切善惡都莫思量,如是離於相,則法體清淨。淨信眾生,生實想,外離一切相,「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是諸眾生,持戒修福,戒定具足,能發慧覺,得人無我、法無我之慧,人法俱空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原文: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窕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這一篇要回到之前的篇章,天地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以百姓為芻狗。隨著大道精神做出最好的選擇,恍恍惚惚之間猶如
Thumbnail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若無見本性,學法無益 ★我們要回歸本源,要如何在本源修? 修行不是在本源修,因為你找不到本源   佛說:【從萬物修】 從萬物的感受中去修   電影:「美麗人生」 小孩子的心境, 當你把萬物的一切當做是遊戲 就進入到天真本性的天真生活   所有的一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高下相傾 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斯惡已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這是因為有「不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Thumbnail
人以無貪最為富有,人到無求最為高貴, 人若無瞋最為自在,人能無痴最為清明。
「施比受有福」是一種轉化歷程,神聖並不存在,但是看得見就是無比幸福。
Thumbnail
家中閱觀道德經,文中細理撥心弦; 若非得道難深行,依究分別私慾逞。 一指點開玄妙竅,明心修德渡迷童; 若能如水常不爭,德化眾生悟清靜。   多年以來,未曾細悟道德經之文,或因修道日淺難悟明,故難得休假回家中展經閱讀。歷經多少的人事困心之後,現今再閱聞經義,方能細細體悟箇中所得,然因人心多欲
Thumbnail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初解: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一切善惡都莫思量,如是離於相,則法體清淨。淨信眾生,生實想,外離一切相,「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是諸眾生,持戒修福,戒定具足,能發慧覺,得人無我、法無我之慧,人法俱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