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2.白話文
昔日那些得道的人,天地因得一而清明,萬物得一而生生不息,神因得一而靈活,山谷得一而充盈,萬物得一而有生氣。侯王因得一而使天下變得有序。若沒有這一點,天將無法保持清澈,地將不再寧靜,神將失去靈氣,山谷將失去盈滿,萬物將走向滅絕,侯王也無法使天下安定。因此,尊貴的事物往往以卑微為根基,高貴的事物以低下為基礎。侯王自稱自己為孤獨、寡少、不足,這難道不是因為把卑微作為基礎嗎?因此,最崇高的讚譽,往往沒有讚譽。所以,聖人不希望自己如琢玉般光鮮亮麗,也不想自己像精美的石頭那樣璀璨。
3.解釋
這一段講的是“得一”的重要性,並強調了內在的統一和簡樸,所有事物因得一而和諧運轉。老子通過“得一”的理念,解釋了宇宙間的自然法則和秩序。天、地、神、谷、萬物及侯王都因“得一”而具備其應有的特質和功能,若失去這一點,便會帶來破裂、廢棄、衰退等不良後果。這體現了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即通過順應自然法則來維持事物的和諧與平衡。
老子還指出,侯王和君主應當以卑微的態度為本,不應以自高自大的姿態來治理天下。他們自稱“孤、寡、不穀”是因為他們懂得低調謙遜,明白只有建立在謙卑的基礎上才能確保天下的穩定與繁榮。通過這種方式,統治者不會過度炫耀,而能保持內在的力量和道德。
最後,老子談到“至譽無譽”,意思是最崇高的評價和讚譽往往是沒有過多的誇讚和外在的裝飾的。聖人不追求華麗的外表和虛榮的名聲,而是保持簡樸的內在狀態,強調實質而非形式的價值。這表明了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提倡順應自然、不做作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