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圖中的Giant G2800是從回收廠撿回的報廢車,看起來外觀還可以,想說輕鬆魔改一下當作示範例,沒想到竟然是多災多難,難怪原車主會拋棄。等到發現狀況很多時,也都進行到一個階段了,只好硬著頭皮改下去,順便記錄一下自行車升級18VeKits電輔系統以及後續維修的相關細節。
Giant G2800
一開始是要選擇較為輕鬆的安裝方式,採用前輪升級為18VeKits電輔輪,因此優先進行前輪的拆卸。之前少數的DIY玩家就有告知,車架的開岔寬度不足,無法安裝18VeKits電輔輪,其主要的原因是傳統自行車採用的大多為英制規格,車輪軸心尺寸其實是3/8″英吋,對應到公制尺寸為9.525mm公制,實際進行量測就如下圖所示,會略小一些。
實際量測車輪軸心尺寸
然而現今時代公制已然成為主流,因此18VeKits電輔輪是以公制尺寸進行設計的,一開始是針對10mm寬度預估,為了保留安裝的預度將尺寸降至9.8mm。然而隨著部分車款遇到組裝困難,需要自行磨寬車架,因此已再次將軸心安裝尺寸下降至9.5mm,以確保未來的安裝順利。
過往軸心尺寸圖
而絕大部分的安裝可以順利進行,是因為在車架製作時,廠商也會擔心烤漆或公差的掌握等因素,往往會主動加寬此處的尺寸。下圖中實際量測Giant G2800的車架岔寬已經達到10.23mm,當然可以輕易地塞入9.8mm的軸心尺寸。
車架岔寬量測
工序一:原輪組卸除
拆卸輪組的優先動作是先鬆脫煞車,由於Giant G2800採用V型夾煞,其實可以不用工具操作,僅需將上端兩側靠攏後,再把煞車線向上脫離夾器就達到脫離成果。但由於本車前煞車線的金屬彎管斷裂,導致剎車異常需要維修,就直接如下圖所示,拆除夾器與煞車線的螺絲,完整卸除。
V型夾煞鬆脫
在來是要鬆脫輪軸兩側的螺母,如下圖所示,基本上自行車皆為順向螺紋,也就代表當您面對螺母時,順時鐘轉是鎖緊,逆時鐘轉是鬆脫;就如同看時鐘一般,順向是正確地所以會越走越緊,逆向是錯誤的就代表拆除。
輪軸螺母
將螺母鬆卸取下後,Giant G2800還有個防止輪組掉落的墊圈,是個筆者覺得十分聰明的小巧思,利用車架上的小圓孔掛者,即便發生螺母意外鬆脫的情況時,也不會導致車輪直接掉落;這防落墊圈是個精巧的安全裝置,可惜現今的車款已經鮮少採用此設計,因此在安裝輪組時務必使用大型板手來確實緊迫螺母,才能避免意外的產生。
防落墊圈
將螺母與墊圈卸下後,就可以順著車架輪軸溝的方向拆除輪組。
工序二:拆除原車內外胎
由於車胎的尺寸規格還是有分別,下圖為Giant G2800所採用的車胎規格,其中26表示直徑,而1.75代表車胎寬度;若車架較為寬鬆,其實輪胎規格有差異也不需要擔心,但有些車款設計較為緊湊,無法任意更換車胎規格,會有機構干涉的情況產生,因此18VeKits電輔輪規劃時需要拆卸原車的內外胎來使用,以確保後續裝車時可以順利進行。
車胎規格
首先需要將內胎進行洩氣工作,把氣嘴蓋逆時鐘鬆開後,可以看到中間有一個針嘴,就如圖所示,可使用任意工具向內頂住,即可自然洩氣;待無法繼續洩氣時,在用手稍微壓一下輪胎,則會在釋放出些許空氣。
頂住針嘴洩氣
待內胎洩氣完畢後,再使用挖胎棒將外胎拖出輪框外;需要特別注意挖胎時是針對外胎的部分,不要勾到內胎,以避免作業不慎導致內胎受損而漏氣。
使用挖胎棒拆卸外胎
取下內外胎時,需如下圖所示,先將充氣嘴內推直到脫離框體後,方可卸下內外胎。
內胎充氣嘴內推
請注意,由於後續還要將原車的內外胎移置18VeKits電輔輪上,拆除時可以不用將內外胎完全分離,直接一併拆離就好,如下圖所示,除了可以節省一些組裝的時間之外,還能避免內胎安裝不均勻時,充氣後造成異常突起的情況。
內外胎一併卸下
因筆者是自行編輪的,包括輪框內襯也需要沿用原車材料;若是訂購完整的18VeKits電輔系統,則出廠就會附上內襯,不須額外處裡。內襯的取出可以由框體的充氣嘴孔處勾起內襯,即可輕鬆拉出拆下。內襯是用來保護內胎不會被幅條銅頭螺絲損傷,導致漏氣的情況產生,因此不可省略安裝,需要特別注意。
內襯拆除
工序三:安裝原車內外胎於18VeKits電輔輪
參考工序二的作業流程,將順序顛倒進行,反向施工即可安裝內外胎。首先將內襯安裝於18VeKits電輔輪框上,並注意充氣嘴的孔洞需要對正,後續才能順利安裝內胎。
安裝內外胎時,優先將內胎充氣嘴插入輪框的充氣嘴孔,如下圖所示,之後再使用挖胎棒將內外胎擠入輪框範圍內即可。
內外胎安裝,充氣嘴插入
最終再進行充氣測試,確保內胎沒有受到擠壓堵塞;充氣後,若觀察到外胎某些位置有奇怪的突起,就代表此處的內胎擺放不順利,導致此位置的內胎充氣後往非預期方向膨脹,則需要重新洩氣並整理內胎排列。筆者後來會邊充氣邊旋轉摔胎,藉由外部壓力的衝擊,使內胎順利排列成型,避免堵塞卡死。
內外胎安裝完成並充氣後,建議閒置一段時間,檢查確保內胎並未受損漏氣,再進行後續安裝作業,以避免反覆拆裝維修的耗時。
工序四:安裝18VeKits電輔輪
18VeKits電輔輪上附有四個墊圈,分別為兩片平墊圈以及兩片限位墊圈,如下圖所示。其中限位墊圈主要是用來避免輪軸打滑的情況產生,也能作為輪組的位置尺寸調整,其厚度為4mm;而平墊圈厚度為2mm,主要是協助尺寸調整並具有保護車架漆的作用。
18VeKits電輔輪墊圈
以下圖為示範例,假設輪組擺放於車架上後,發現輪子的中心向右偏移,此時就可以將厚墊圈安裝於輪組右側軸心與車架之間的內側,即可達到輪組向左調整的效果。
輪組中心偏移範例
利用墊圈進行輪組中心對位作業,待調配完成後,將剩餘的墊圈擺置於車架外側防止螺母鎖緊的過程當中傷害到車漆,如下圖所示,其中車架內側的平墊圈是作為輪子中心對位調整的用途,車架外側的限位墊圈就可用來防止輪軸打滑並保護車漆。
墊圈安裝
最後就是上緊螺絲,由於18VeKits電輔輪無法使用原車架設計的防掉落機制,僅能依賴螺母的緊附來確保輪組固定安全,因此建議安裝時採用大號板手來施力,鎖附的力道才會足夠。
鎖緊18VeKits電輔輪組
工序五:安裝18VeKits電輔控制系統
由於18VeKits電輔控制系統包括了控制器以及電池裝置,是規劃安裝於座椅下方的,因此需拆卸座椅來進行。Giant G2800的座椅是採用傳統螺絲固定的方式,如下圖所示,此次拆裝後一併將其更改為快拆夾,方便未來調整座椅高度。
Giant G2800座椅拆卸
將卸下座椅後,對其管徑進行量測,如下圖所示,直徑約為25mm。目前筆者遇到的座椅管徑範圍為25~33.8mm之間,然而之前見識到的車款並沒那麼多,在18VeKits電輔系統設計初期,僅規劃了28~32mm的組裝範圍,導致部分車款安裝並不順利。
座椅管徑量測
主因在於18VeKits電輔控制系統的安裝方式,想同步快拆座椅的思維模式,順著自行車的使用習慣,故同樣採用快拆夾緊迫的設計法,將其套入自行車座椅管上即可。而這種孔徑套管的安裝方式其實還有另一層優點,即便未完全鎖死固定,導致18VeKits電輔控制系統鬆脫,也僅會順著座管滑落,而不會完全飛離自行車。
18VeKits電輔控制系統
然而夾器的孔徑以及夾持的可變型量,需要預先規劃設計,在見識到更多更廣的座椅管徑後,後續18VeKits電輔控制系統的夾器規格也進行了更動,如下圖所示,未來可安裝的範圍就會落在25~34mm區間。
18VeKits電輔控制系統夾器尺寸圖
由於目前的適用尺寸還不足,遇到過細的管徑,需要多加些填充物來協助,如下圖所示,就是塞入橡皮墊塊來縮減孔徑。
塞入橡皮墊塊
完整組裝結果如下圖所示,須注意一下電池的高度,得確保電池可以順利的拆裝;並且因多加了18VeKits電輔控制系統以及電池裝置,會導致座椅的最低位置被迫提高,使得部分使用者無法適應。
安裝18VeKits電輔控制系統
有鑑於此,基於客戶的需求,後續有推出可以任意夾持於不同位置的18VeKits電輔控制系統,如下圖所示,客戶能任意選擇適合夾持的位置進行安裝,不在僅限於座椅下方;有效夾持範圍為14~40mm的管徑。但由於是開口夾的設計,務必要自行鎖緊,一但鬆脫會有飛離的風險,需要特別注意。
可任意夾持
工序六:馬達與控制器連接
由於18VeKits電輔控制系統是安裝於座椅下方,而電輔輪則是位於前輪位置,雙方距離較遠,因此會附上一條9 PIN防水接頭的延長線,如下圖所示。
9 PIN 防水接頭延長線
因9 PIN接腳有固定順序,連接時需要注意方向不可錯誤,於端子的側面有設計箭頭符號,將兩箭頭相互對期,插置底部即可完成連接。由於為防水接頭設計,緊密度較高,對插時需要使用較大的力量施工,方可確保推至底部,如下圖所示,才是正確連接。
防水接頭對位及連接
將9 PIN防水接頭延長線一端接於控制器出口線,另一端則接上18VeKits電輔輪的出口線,即可連接電輔輪與控制器之間。
此外在組裝期間發現前煞異常以及握把套老舊損毀,如下圖所示;並於安裝期間意外將前變速桿撞斷,總共有三項車損需要購買材料進行更換維修;需訂購維修材料,才能完成後續維修及組裝作業。
握把套損壞
未完待續...
18VeKits 電輔輪賣場連結:
#可擔任業界顧問、講師
#個人經營歡迎贊助
馬達技術傳承計畫
想要馬達的技術嗎?想要的話可以全部給你,去找吧!
我把所有的知識都放在那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