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鳥居的拍照打卡景點
社會責任,看似簡單的四個字,然而要真正落實在經營管理中,則需要一套完整的邏輯與運作模式。首先,是「使用者付費」的概念,確保資源能夠被合理分配與維護;其次,是對環境意識的重視,以及如何衡量來訪者對於景點環境價值的接受程度。
今天聆聽了好友推薦的頻道——老余的金融筆記,其中談到價格其實就是市場對一家公司的硬性評價。這與商道的概念相似,許多資訊除非掌握得足夠完整,否則我們通常只能在有限的資源內尋找最佳解。省錢的方式有很多,一些公司可能會從新人薪資或獎金規範入手,而有些則會選擇對高階主管進行調整。面對疫情這類「黑天鵝」事件,關鍵不在於能否完全預測,而是在事後迅速調整策略,尋找最適合的應對方案。
舉例來說,日本某景點採取的經營模式是收取門票費 200 日圓,用於環境維護,同時也提供當地住戶商業機會,讓他們能夠藉由販售商品獲取額外收入。這類極限村落(指人口稀少、資源有限的地區)面臨著各種挑戰,而如何在商道的框架下尋找最佳解,則是一輩子都需要不斷思考與探索的課題。
在面對問題時,我們應該逐步解決,而非逃避或推卸責任。例如,當預算被刪減時,我們可以透過討論來思考如何找到新的協助者,並深入了解參與者的實際需求是什麼。關鍵在於先承認問題的存在,勇敢面對它,尋求解決方案,最後適時放下,而不是陷入受害者心態,認為一切都是外界的錯,將責任歸咎於環境或社會的不公平。
地方創生的核心精神,正是擺脫受害者思維,透過積極行動找到解決方案。它是一種反向的商業經營模式,不是單純抱怨資源不足,而是思考如何在有限條件下創造價值,推動地方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