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次職涯諮詢中,我遇到一位個案,他是一個非常努力的人,從小便深信「努力就能成功」。然而,近期的轉職過程卻讓他屢屢碰壁,當他去詢問面試官自己哪裡做不好時,面試官的回答是「沒什麼問題,你只是運氣不好」,這讓他也開始認為自己是「運氣不好」。
當時,我對這樣的想法感到猶豫:「將這一切歸咎於運氣,是否有些牽強?」然而,當我閱讀《底層邏輯》時,書中的「機率理論」讓我對這個問題有了新的見解。
創業成功,真的靠運氣?
書中提到:「創業成功其實靠的是運氣。」這句話乍聽之下顯得反直覺,甚至有些打臉我原本的想法。但深入思考後,我開始理解其中的道理。
關鍵在於資訊的不完整性,也就是我們無法確定每個選擇是否能帶來成功。如果擺在眼前的是兩個機會:
- 選擇 A,獲利 100
- 選擇 B,無法獲利
在資訊完全透明的情況下,我們當然會毫不猶豫地選擇 A。然而,問題就在於我們無法預測未來,因此選擇 A 或 B 的機率其實是 50%—我們只能憑有限的資訊做決策。
如果進一步將選擇範圍擴大,例如:
- 選擇 C,有 50% 機率獲利 100
- 選擇 D,有 30% 機率獲利 50
一般來說,C 是最優解,但即便如此,成功的機率仍然只有 50%。如果我們同時參與 AB 與 CD 兩個決策,最終獲利 200 的機率只有 50% × 50% = 25%。
這意味著,在資訊不完整的情況下,要持續做出正確的選擇,並累積足夠的成功,其實是極為困難的,而這正是「創業成功靠運氣」的理論基礎。
成功者只是「運氣好」嗎?
書中還舉了一個經典的決策案例:
- 按下 A 鍵,穩定獲得 100 萬
- 按下 B 鍵,有 50% 機率獲得 1 億,另一半機率則為 0
許多人會選擇 A,因為「入袋為安」的觀念讓他們更傾向確保獲利。但也有人選擇 B,因為他們願意承擔風險。
然而,讀到這裡,我產生了一個新的想法:我之所以會選 A,不僅是因為風險承受度的問題,更因為我對 50% 的機率抱持懷疑。如果這個按鈕是人為操控的,那麼「50%」的機率可能只是表象,背後還可能存在資訊不透明的問題。
就像個案提到面試官的回答一樣,我認為這當中存在著訊息上的不透明。畢竟站在面試官的角度,回答「運氣不好」對他來說是最輕鬆的選項,因為這意味著他不用冒著得罪你(或者被你一直詢問)的風險。
這讓我進一步思考:我們是否可以將所有的成功與失敗都歸咎於運氣?答案是否定的。
如何提升「運氣」?
成功的創業者確實需要運氣,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只是單純「碰運氣」而已。
根據我的觀察,這些成功者仍然持續做著兩件事,來提升自己「抓住運氣」的機率:
- 盡量搜集資訊,彌平資訊落差:透過市場研究、數據分析、人脈網絡等方式,增加自己對於結果的了解,進而降低決策中的不確定性。以實驗的例子來說,就是確定做出選擇後,到底能有多大的機率拿到多少錢。
或許以個案的案例來說,他可以試著分析市場需求,看看自己的技能是否符合目前趨勢;比較成功求職者的背景,找出可以提升的地方;同時,也能檢視自己的求職策略,看看是否過於侷限在某類職缺或投遞方式。
這些行動或許無法立刻改變結果,但能讓他對現況有更清楚的掌握,減少對運氣的無力感。 - 選擇高期望值的選項:評估風險與報酬,做出對長期成長最有利的決策。以實驗的例子來說,就是盡量在過程中,選擇回報機率較高的選項。
以個案的案例來說,當掌握更多資訊後,他便能更有策略地選擇機會,而不是陷入重複嘗試卻看不到成效的循環。例如,若市場需求有所變化,或許可以考慮學習新技能,讓自己在求職中更具競爭力;也可以透過 LinkedIn、作品集等增加曝光度,讓機會更容易找上門;或是擴展人脈,提高內推機會。
當然,即使把這些做好做滿,仍無法保證一定能成功,因為你只是提高自己的「勝率」,將自己擺在容易獲勝的位置。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釋了為何某些企業高層會極度迷信,因為他們確實把自己做到了最好。
這些創業者努力嗎?當然。但與其說「創業成功是靠努力」,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創業成功是靠運氣,但透過策略性努力來提升獲得運氣的機率。」
這不只是創業的道理,對於職涯發展同樣適用。
當我們遭遇不順遂時,與其抱怨運氣不好,更重要的是檢視自己是否已經盡可能地縮小資訊落差,並選擇了最可能帶來長期成長的選項。
這樣,即便我們無法掌控運氣的來去,至少能讓自己站在更有利的位置,等候運氣降臨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