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引用的心理哲理、內容沒錯,但放置脈絡錯誤,可說是誤用或濫用心理學機制。
三階段課程主張:你所經歷的現在狀況結果是自己造成的。這個論點很有趣,也蠻符合唯心主義或我們佛家的一些觀點,比如說佛家華嚴經所述「一切唯心造」。或者有人主張到廟裏面拜拜,第一件做的事就是懺悔,就是懺悔自己所造以前種種的惡因。所以這個說法是有市場的,因為符合我們的文化。在錫蘭影片中常用「回看自己」、「自檢」⋯的說法稱之。
這個主張的問題不在哲理內容,也不在錫蘭所稱,小事可以,大事有問題。這個主張的脈絡其實適用於人們面對生活困境時,要安然度過危機所用的解法之一,它強調是在個人的「反應困境層面」上運用,而不是用在解釋「為什麼」遇到這個困境。
舉例來說:
剛過年時大塞車,如果那時候一個記者採訪一個在車陣中的駕駛,問他說塞車這個狀況怎麼樣?他說:「塞車也可以是一個很快樂的事!」,雖然實際上是他處於塞車的情況,但是大家都會說這個民眾很正向,有強大的自我強度轉化他面臨的實際壓力。這位塞在車陣中的民眾用他的自我效能改變了他自己面對生活困境的一個面向,讓他覺得可以悠哉地處在有壓力、擁擠的環境中。
我記得某一年有一個記者問了一個交通部的官員,問他說對塞車打結狀況怎麼樣?那位官員若說塞車也是一個可以很快樂的事情,一定會被罵,因爲他是一個政策的執行人。
所以同樣的心態擺在不同的角色脈絡,得到的結果反應不同。三階段心靈課程主張現況是自己造成的說法,是在「為什麼」的層面上打轉,而且把學員的自我強度降低甚至毀壞,這很可能讓學員受到心理創傷,甚至到產生心理疾病的程度。有證照的心理師,若採取這種方法,鐵定被他的督導、老師責難;換句話說,三階段心靈課程的心理操作,完全不符合心理師的倫理。
再說回課程中的冰山理論,這的確是一個心理諮商或治療中常引用的一個精神分析說法,就是行爲的10%原因是屬於人意識可控的、而冰山下的90%是屬於潛意識的層面,潛意識的成份參與決定了大部分行爲的原因,所以諮商或治療的作法是要讓潛意識的內容能夠浮現到意識層面控管當中,讓案主變成一個全然可以在意識層面控制行為的人,轉變成能夠完全察覺自己行為意義的人。
這個說法本身沒有太大問題,這也是錫蘭影片中所謂爲潛意識服務的一些「隱藏的好處」。
但是學過心理學都知道,人之所以會把一些經驗內容放在潛意識,是因爲若浮現在意識層面上,會讓人焦慮不能接受,甚至崩潰到讓人生病,所以才會安放在潛意識底下。
放在潛意識底下的東西要把它拿出來的時候,浮現在意識管控層面上,要通過人的防衛機制!過程要解開、繞道防衛機制,才能安全浮現在意識層面,這個過程可能花費數月到數年的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但是在三階段心靈課程的做法是強行取出浮現,看在心理師眼中真的很粗魯,比如要學員講述創傷經驗,在沒有安全配套措施下,反而又產生了心理創傷,也就是二度受創,把學員推向心理疾病領域。不只心理沒有被療癒,反而立產生更多心理創傷。
三階段心靈課程就是硬生生地攻擊你的防衛機制,很粗糙又粗魯地攻擊,讓學員原本存在內在的潛意識被保護好的內容,或者學員不想面對的事情硬生生被挖出來,這是最大的問題,而且非常的不道德。
由上敍述三階段心靈課程的最大問題,不是在於它的心理哲理內容有問題,而是在心理學的運用的方式和脈絡有問題。應該用於「行為反應」層面的心理學論述,被拉到「行為發生」層面;把冰山理論的描述只講一半而不談心理動力運行方式。
錫蘭影片中談到的「我能感」在很多心理治療也是沒有問題,不少心理治療理論都說人要爲自己行為負責,但是注意這是在「行為反應」層面上!甚至在一個有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叫做班杜拉(Bandura),在1997提過「自我效能」的概念,在維基上是如此描述,個體本身對完成任務和達成目標能力的信念的程度或強度,也就是說你在於怎麼組織跟執行你的眼前的工作的那種信念和能力。我想這也是影片中「企圖心」、「百分百」字詞使用的源由。
影片中理情治療的abc認知治療理論,可以簡化成一句話:「你怎麼想,世界就怎麼樣」。這句話原本是講給遇到生活困頓的人,讓他還是做自我心理世界的主宰。但是三階段心靈課程把其誤用了。第一個,把它拿來當困頓發生的原因探討;第二個,他忽略了人總是在系統中這件事。對當事人來講,當然要強調我能感。但是在客觀地說評估上,我們先要判斷這個系統是否有問題,是否是環境引發大部分的原因。因為系統、環境要合理,強調個人責任才顯得正當。而作爲一個社會,或者政府,它要改善的就是社會環境的系統問題。
當課程告訴學員,自己要面對人生遇到的各種情況,因為是你自己造成的!就是避開系統、環境設計的問題,因為我們在社會中都有一些法律、制度⋯都會有一個大家公認的標準?所以一個每天12小時工作的職場發生職員自殺事件,不是先去說這個職員抗壓力不夠而是去檢視職場工作設計有沒有過勞或霸凌情事⋯,方向上才合理!而不是先去「檢討受害者」。
這讓我想起30多年前,我去一個宮廟幫教授進行解籤文化前驅研究的一個觀察。我坐在一個年紀八十幾歲的解籤師傅旁,有一個婦女來拜拜抽了一支籖,要問那位師傅她跟先生的關係,她不好意思地說先生都不碰她,夫妻感情不好。師傅看了籤詩,掐指一算問婦人:「你們臥室當中是不是有一個裸女的圖片?」,婦人說「是」,師傅告訴婦人:請把這個裸女的圖片撕掉,或者移到別的地方,不要貼在臥室,你們夫妻關係就會好了。後來再隔數天,來問事的那位婦女就來送水果了,感謝媽祖、答謝師傅,「床事」解決了。我當時非常地驚訝,現在想起這個事情,先不論師傅是否有通靈能力,師傅就是改變環境,讓婦女的困難可以解決,而不是叫婦女去改變穿着、改變她個人行為或說就是你脾氣很差老公才不碰妳。
這種系統、環境跟個人自身因子的論辯其實是一個相當有趣的論辯。30多年前的一個臺大社會系葉啓政教授,還有台大心理系的柯永河教授,他們對心理衛生的論辯就是跟這個有點類似。葉啓政教授認爲心理衛生其實是服務於一些當權者的系統。因爲當權者沒有思索改善社會系統環境,讓人民生活沒有問題就是用心理衛生手段,告訴人民,你要改變自己的角度,就可以適應這個社會。但是實際來看,我們對於很多事情真的沒辦法做好的情況,不見得都是系統必須承擔的責任。改變個人的視角,是使自己安然度過危機的方法之一。
這個課程設計的巧妙之一是:學員不能用受害者的姿態去回應。這讓課程所設計的系統有免死金牌。當然學員就會感非常矛盾,因為如此所受到的這些責罵、言語的虐待就被歸為個人的因素。
在苗博雅議員所分享的分析框架中,用費用高低、有害與否及資訊透不透明三面向分析,認為三階段心靈課程花錢,有害而且資訊不透明。且報名後很難退費!
這一大段最後,我要談影片揭露課程中一直罵學員,一直羞辱學員是怎麼回事?
心理學早期有一個治療恐懼的方法,叫做「洪水法」。如果查資料,可能如此描述:「一下子呈現最強烈的恐怖、焦慮刺激(衝擊)或一下子呈現大量的恐怖、焦慮刺激,以迅速校正病人對恐怖、焦慮刺激的錯誤認識,並消除由這種刺激引發的習慣性恐怖、焦慮反應。」
如果你害怕蟑螂,應該要怎麼治療?一般來說是循序漸進地放鬆焦慮,比如看到蟑螂的大便,就開始害怕了,這一點點焦慮,先進行放鬆;等到都可以放鬆了,再進一步呈現蟑螂的影像,再放鬆⋯,常規的做法是循序漸進,也稱為系統減敏感法。
洪水法則是另一種較為極端的療法,但後來被認為是不符合心理治療倫理,比如上例,突然就把案主放在一個全都是蟑螂的環境,案主會害怕一直叫叫叫,最後就發現沒有事,就不會害怕了,這個就是案主度過了一個洪水法的過程,因此克服對蟑螂的恐懼。在三階段心靈課程是使用洪水法,但是這是不道德的。因爲洪水法最大的問題就是當案主的自我強度不夠強的時候,使用洪水法的時候,案主可能就會出現心理創傷,甚至導致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