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念佛三昧論 全文 ~ 清 ‧ 彭際清 著
華嚴念佛三昧論 講記 ~ 黃念祖 述
~ 黃念祖 講述
【三 念佛名字成就最勝方便者。】
【講】念名字,我們都知道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是個最勝的方便。我們的本師是釋迦牟尼佛,憶念本師的功德,遵從本師的教導是首要的,本師叫咱們念阿彌陀佛,所以我們要聽話。
第三就是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越來越親切了,越來就用得上了。前頭難一些,深入一些,「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就是我不管它能明白幾分,只要一進耳朵,永遠成為道種,這一點是肯定的。在座各位每一人,不管是多是少,殊勝的《華嚴經》的殊勝的三昧都歷了耳根,大家可以得到很大的法益。
此論所顯是《華嚴經》的精華。《華嚴經》是經中之王,當時說法時,連大阿羅漢都聽不懂,因此,我們凡夫要想完全能懂是很稀有的。所以,有不懂的地方是很自然的,但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從咱們耳根過一過,永遠成為極殊勝的道種,因為,它是經中之王。這裏面我們總多少能吸收一些,這都是醍醐,都是稀有。不要為還有些不懂感覺不滿,而應該認為能得到一點點啟發,都是最殊勝的啟發。我自己也是這樣。
問題越說越集中了,第一是念佛的法身,第二是念佛的報化身,怎麼念呢?我們就很難體會了。是殊勝,是好,但是如何下手呢?第三,就談這個問題,直指了。第三是念佛名字成就最勝方便。怎麼念佛的法身呢?怎麼念佛的報化身?念佛的名字。大家就覺得親切了。「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等等,都是念佛的名字,我們很熟悉。念佛名字就是最殊勝的方便,把念法身、念報化身的功德全都包括在裏面。就是日常很熟悉很親切的方法,就是最殊勝的方便。
「方便」要深入解釋,還有很多話。用最通俗的話說,「方」就是方法,「便」就是便利。我們要度眾生,要取得成就,我們要得到一個「便利」的方法,要有個法子,否則眾生怎麼得度啊!法子要便利。比方說有人得病,有人說趕緊飛到美國去,那有個好大夫,設備最好,可以治你的病。但是一般老百姓怎麼能到美國去啊!要辦護照,要多少美金的旅費,要大量的醫藥費,此方法行不通,就跟沒有一樣。又比方,街道有個大夫,他是老大夫退休,專治你這病,就在你旁邊不遠。這就方便了,醫藥費很低,出門不遠也就到了。這就是「方便」。
念佛是最殊勝的方便,一切方便之中沒有比這個更好的,最殊勝的。特殊而勝過一切,就是殊勝。所以,往往歷代的祖師、歷代的大德,把殊勝的、便利的方法傳下來了。我們要是知道這個提法之後,我們對於念佛名字的體會就深入了,念佛就親切了,念佛的功德也就殊勝了,因為一個人的理解力和心境都不同了。
【夫法身無朕。假于名而法身顯矣。報化無邊。緣于名而報化該矣。】
【講】「朕」:朕兆,跡象。法身沒有什麼跡象,沒有什麼蹤影可以找,沒有什麼形相可以去摸、去抓、去看。法身就是這樣,抓不著、摸不著、看不見,沒有一切蹤跡。但是假借這個名字,名以召德,法身就顯現了。「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就是佛的法身。你念這一句的時候,佛的法身就顯現在這一句之中,所以它是最勝方便。本是不可捉、不可摸的,但是假于這名字,法身就顯了,所以名字很有關係。瓦匠在房上,要瓦刀,底下人就把瓦刀送上去了;要泥,泥就上去了;要水,水就上去了。名字就是召實,念這名字法身就顯現了。
「報化無邊」,無邊的報化身,廣大得無窮無盡。但是你就因為緣此名字,一切報化身都該括進去了,報化身都在裏面了。緣于名而無量無邊的報身、化身,全該括在名字裏頭了。此論做得很好,一步一步緊湊。念法身功德無量,念報化身功德無量,怎麼念?一句名字,法身就顯現了,一切報化身都該括在裏頭,無量無邊的報身、化身都該括在裏面。
底下引證《華嚴經》的經文。
【須彌偈讚品云。甯 (古字,即今「寧」字) 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所以于往昔。無數劫受苦。流轉生死中。不聞佛名故。但聞佛名。已植勝因。何況數數繼念。】
【講】這首偈說,為什麼我們知佛名字,念佛名字,說得很深刻。我寧可受地獄的苦,而能聽到名字。我不願意享受種種的無量的快樂,而不聞佛的名字,不知道佛法。
這跟一般人的思想完全不一樣,一般人都貪圖眼前的樂,我寧受地獄之苦。地獄之苦:一人亦滿,多人亦滿。自己就徧滿地獄,處處都有自身在受苦,無停止地在受苦。受刑死了,冷風一吹就活;活了再受,受了再死,死了再活。偈中說,我寧可受這樣的苦。可是現在有的人念佛,碰了一點不如意的事,得了,不念了。但偈中這個精神是:寧受苦得聞于佛名,不願意受種種享樂而不聞佛名。天上快樂,但是很難聞佛名,修福的機會又少。天上都很享樂,都很好,救人作功德的機會難得。
所以,往昔無數劫,我受苦,在生死中流轉,為什麼?就是因為沒有聽到佛名字。佛的名字很難得聞,證到阿羅漢,只知道咱們這個世界有釋迦牟尼佛。若不從釋迦牟尼佛聞法,不知道他方佛;那是釋迦牟尼佛告訴他們,自己不可能知道。所以,這一段說得很深。由於目光遠大,看到三世因果,無量劫來流轉,就是因為不聞佛名,所以我寧可現在受大苦,希望解脫。只聽見佛的名字,就是「已植勝因」,種了很殊勝的因了,「何況數數繼念」,一念一念相繼呢。
【如文殊般若經云。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閒。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
【講】引證大智慧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智慧第一,所以大家朝五台,求智慧。智慧非常重要。文殊菩薩特別提倡念名字,大智慧的菩薩,才能體會到這。《文殊般若經》說:「欲入一行三昧」,一行,就是不二的行,不是又修修這,又修修那,又惦這頭、又惦那頭。很多人念著佛,心裏還惦著道教,惦記著氣功,種種種種,都是心裏不專一。「一行三昧」,沒有夾雜,很純一。
要入一行三昧,什麼叫一行三昧?怎麼樣去入呢?入的辦法就是「應處空閒」,你應該把空的時間抓住,利用空閒的時間,今天歇班就是空閒時間,不要去溜市場,東轉西轉,找個安靜的地方,好好的「捨諸亂意」。空閒的時候,你坐下來,把亂七八糟的思想捨開,不要心猿意馬。「不取相貌」,取相貌也就是觀想,一行三昧不取觀想。觀想功德很殊勝,但是比較難。觀想要求在定中,才真作觀,心中不定,就觀不起來,觀不清楚。這是一行三昧,根本不取相貌,不要觀了。
「繫心一佛」,就把心集中在一個佛上,不是一會兒念這個佛,一會兒又念那個佛。一會兒想往生,念阿彌陀佛;一會兒又有事想求觀世音菩薩;一會兒又想財多,又念兩句財神咒;這就不是繫心一佛。真正閉關修淨土的人,只供一尊佛,就供阿彌陀佛,專一。「專稱名字」,就念名字,就念名號。可見大智文殊,專主持名。
「隨佛方所,端身正向」,淨土宗主張面西,這是文殊菩薩教的。隨著佛的方向端身正坐,這是為什麼?這也為了使人攝心。有人問過善導大師,你幹嘛要指方立向?不是執著嗎?大師答:現在凡夫,指定方向,他心還不專呢!你不給他指定方向,那他心裏頭更專一不起來了。所以,就是要指定方向,佛在哪方,就沖著哪方,心身都專一了,就是這一個心了。
「能于一佛念念相續」,能於一個佛一念一念相續了,你就能在念念之中見到三世一切諸佛。所以這是最勝方便。這個事誰都辦得到,誰都有空,坐下來,雜事不想了,就念一個佛,老念,就這樣念佛,能見三世諸佛。(能夠見到不等於說一定見到。你到底捨亂意捨得怎麼樣,能是有此可能,你要是這些條件都合了,決定能夠做到。)
為什麼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跟念無量無邊諸佛的功德沒有兩樣?這又是《華嚴》的道理,一就是多,多就是一,這裏頭沒有分別。《龍舒淨土文》,說要念多少多少聲阿彌陀佛,不必這麼兜個圈,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念無量無邊的阿彌陀佛,不但是阿彌陀佛,一切佛都包括在裏頭了。一就是多,是《華嚴》的道理。
所以,《華嚴》是殊勝難懂。大包括小,須彌山包括芥子,都懂。芥子包括須彌山,這就不好懂了。多裏頭有一,無量中有一,一裏頭包括無量,包括無窮大,包括一切數,一裏頭有多,這又不好懂。多少萬年裏頭有分有秒,一秒鐘裏有多少萬年,這又不懂了。這都是《華嚴》的道理。因為用現在科學的話來說,空間、時間和物質都是由於眾生的錯覺,是愛因斯坦的話。那有什麼不可以。大的包小的,小的不能包大的,都是由於你的錯覺,大小的概念,就是錯覺。時間有長有短,是錯覺。有物質,都說物質是現實的,科學家現已認為物質是錯覺。
所以這一段很好,引了大智慧文殊的教導。有人認為念佛很淺,誰都會念,這是愚夫愚婦的行為。那麼文殊菩薩你能說他是愚夫?所以,我們是遵從了大智慧的教導。
淨土宗就是持名,密宗講持咒。諾那祖師說,一個修行人有兩件事情不能忘掉,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不能忘:一個是本尊咒,一個是你的種子字。至少要有一個不能丟掉,隨時隨地都得有。都是一個道理,最殊勝的方便之門,大智慧的結晶。
【阿彌陀經亦以執持名號。為往生正因。故知名字功德不可思議。】
【講】又引證《阿彌陀經》。《阿彌陀經》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 若七日,念阿彌陀佛得到一心不亂,決定可以往生。(達到理一心,生實報莊嚴土,分證常寂光土;達事一心,生方便有餘土;未證一心而信願深切持名念佛者,生凡聖同居土。) 故知名字功德不可思議。
底下又引《華嚴經》兩段文。
【又如兜率偈讚品云。以佛為境界。專念而不息。此人得見佛。其數與心等。】
【講】以佛作為境界,我就專念這境界。心要住一個境,有了心,相對就有個境,佛就是你相對的境,你專念這一尊佛。不是念這麼一句,又念那麼一句。現在許多人喜歡雜,學了一個又學一個,這種方式不能專一。專一才能熟,東念一念,西念一念,什麼都念一念,你就是甚麼也不熟。若能專念,而不休息,「此人得見佛。其數與心等。」
【賢首品云。若常念佛心不動。則常睹見無量佛。若常睹見無量佛。則見如來體常住。】
【講】若時常念佛,自心不動,則常常看見無量的佛。念佛心中不動不搖,這個境界又高了。這個念佛心中,如如不動,就可以常看到無量的佛,沒有數字所能表達出來的那麼多的佛。常常看到這麼多的佛,你就可以見到如來本體是常住的。
以上一大段,都是說明念佛名字,為什麼是最勝方便。佛的大慈大悲,就是要給眾生一個方便的方法,得到救度。不是要你到美國找個名醫,告訴你那個方法,跟沒說一樣。
底下就要進一步討論。《華嚴》這兩段偈子有不同啊!一個說是有數,所見佛的數跟心裏念的數相等;一個說是無量多的佛,這兩個差別在哪呢?
【前偈論持名。故言數。後兼報化以徹法身。故言無量。雖然。人知有量之數。而莫知離量之數。知即數之名。而不知離數之名。知離數之名。故終日念而未嘗念也。知離量之數。故念一佛而即徧攝一切佛也。】
【講】頭一個偈子,只說持名,有念而念,念佛一句句念,所以沒有離數。後頭心不動,雖然念而心不動,雖然念而離念,即念離念,念而無念,心不動。這種情形,就從報化兼徹到法身了,所以說無量。見佛無量,並且佛是常住。所以,人所知的是有量的數,而莫知離量之數。有的人記數,一天念多少,不見得他一直在數量裏頭,他念的時候他能夠離開數量,他也就離開量了,也能見無量了。人都知道有在數量之中的名號,「而不知離數之名」,這個名號沒有數量,它就是法身,法身有什麼數量!
所以念佛就有持名念佛、實相念佛。念佛的好處,就是從持名念佛,最容易的方法、最殊勝的方法、誰都可以做的方法開始,不知不覺,你可達到實相念佛。實相念佛時,你就離開了數字,念佛的名字,也是離開了數的名。你知道離開數的名號,名號不可以數量計,故終日念而未嘗念,所以整天念佛仍沒有念。
這與《金剛經》的話一樣:我度盡了無量無邊的眾生都入無餘涅槃,而沒有一個眾生是我度的,這都是般若。即念離念,你掐數珠,也可以即念離念。那個是形式,主要是終日念而未著念佛之相也。「知離量之數」,念佛的時候,知道這個數是離量的,你念一個佛,就是念一切佛。
這就把《華嚴》裏的兩個偈:一個有數,一個無量的原因說出來。一個就是簡簡單單普普通通持名,一個是心不動的持念。《彌陀要解》云:「從事持達理持」,先就事念,不知不覺變成理念。離量離數,就是理念,也就是實相念,也即念實相。能念所念皆是實相,故云「即凡心成佛心」,就你這個凡心成了佛心。
【如隨好光明品云。如我說我而不著我。不著我所。一切諸佛亦復如是。自說是佛。不著于我及以我所。】
【講】如《隨好光明品》中,佛說:「如我說我」,佛自己也說我,說法時說「我」,「我為法王,於法自在」,我是法中之王,一切法中我自在無礙。說「我」,可是「而不著我」,他思想裏不像咱們似的 ─ 有個「我」。但是不可以沒有這個假名,不然怎麼說話呢?只好說我。說我,佛心中是離了我的。佛不著我,也不著我所。沒有什麼是屬於我的,這是我的財產、我的眷屬、我的房子、我的汽車、我的名譽、我的地位、我的觀點、我的個性。很多人把我的個性看得很高貴,其實這都是我、都是我所、都是我相,都要破,都要丟乾淨才好。
「如我說我而不著我,不著我所」,一切諸佛都是這樣。都自說是佛,但不著於我,也不著於我是佛。若念佛人也是如此,不著於我,也不著於佛,這樣念就是念實相佛、實相念。所以,見佛是無量的。
這不是說得很高玄了嗎?究竟怎麼下手呢?下面彭居士這一段說得很好。
【然初入此門。必依乎數。日須剋定課程。自一而萬。自萬而億。念不離佛。佛不異心。如月在水。月非水內。如春在枝。春非枝外。】
【講】「初入此門。必依乎數。」你理解的應當高,真正下手的就應當很近,要真正做到。先要重視這個「必」字,是一定要,一定要依乎數量,不可說我隨意念,想念就念。有人說我老念,但現在做不到這點,說說容易,真要做到就難了。所以一定要管自己,規定了一個數。雖然告訴你以後離數,但先從數開始,一定要依乎數。「日須剋定課程」,要有定課,一天是三千、五千、一萬、五萬。(《彌陀要解》蕅益大師是從三萬開始,三萬、五萬、十萬)。
咱們不拘多少,開始時,各人根據自己的心願與條件,訂一個課程。由一而萬,自萬而億,漸漸增加。念了,自己喜歡念,就願意擠出時間來念,就越念越多。這樣的話,「念不離佛」,我心中所起的念頭都不離開佛了,到這就是好消息了。開始的時候,一定要依乎數,這麼念下去,越念越多,之後,就自然而然念了。現在許多朋友能達到這境界,自己就念了,不要管著才念,就自然而然就念起來了,就是熟了。就這麼發展下去,念頭就不離開佛了。
我的老師 ─ 夏蓮老就是這樣。他說:我或者念佛,或者觀想字種,或者結手印,或者想一句經文。跟人談話,手裏結著手印,不礙事。有的時候,想一句經文,絕大部分的時候能念。這樣就可以任何時間都不離開佛了。
「念不離佛。佛不異心。」念不離佛,佛就跟你的心沒有兩樣了,你念念都是佛。這像什麼呢?打個比方,很好。「如月在水」,佛跟你的心,像月亮在水裡一樣。「月在水」,並不是月在水裏頭。不是心裏頭擺了一尊佛,如同一個實際的佛像在你的心裏,實際就同水裏頭出現月亮一樣。「如春在枝。春非枝外。」到春天,花都開了。如古人有一詩句,我很喜歡它富有禪機:「萬紫千紅總是春」。萬紫千紅都開了,這是什麼時候?這是春天嘛!我要看春光、春色,怎麼看?不就是從這些花枝上看。從花枝上見到春光、春色。春在枝上,不然怎麼說萬紫千紅總是春?春就在枝上。但從枝子裏頭,你找春,也找不著。念佛人就如同這個一樣,佛和你的心,如水與月,如春與枝。
【如是念佛。名字即法身。名字性不可得故。法身即名字。法身徧一切故。乃至報化不異名字。名字不異報化。亦復如是。】
【講】「如是念佛」,這麼樣念佛的話,「名字即法身」。所以說從事持達理持。念的是名字,持名,名字就是法身。念的是法身,那還不是理持啊?那還不是念實相佛啊?所以最高的菩薩的境界 ─ 實相念佛的境界,就可在一個平常的人人能做的持名裏頭,讓你不知不覺達到一個最高深的境界。所以淨土宗的最勝方便就在此,不是任何其他佛教修行方法,什麼禪定啊!更不是氣功什麼所能比的。
以上這種如月在水、如春在枝的殊勝的境界,真正念佛的人,偶而也會達到一下,老達到就成功了。為什麼說「名字即法身」 ?因為名字離開法身,沒有另外的自性。為什麼「法身即名字」?因為法身徧一切。既然徧一切,法身當然也就徧在名字裏頭。不但法身和名字如此,報化身也是如此。報化身和名字也沒有兩樣,名字和報化身也沒有兩樣。一句名字,佛的法身、報化身都有了。
底下又引《華嚴經》。《華嚴經》,從廣來說,是經中之海;從深來說,是經中之王。
【故如來名號品。謂一如來名號。與法界虛空界等。隨眾生心各別知見。則知世間凡所有名。即是佛名。隨舉一名。諸世間名無不攝矣。】
【講】《如來名號品》說,一個如來名號,與法界相等,與虛空界相等。虛空無量無邊,我們好理解。虛空有邊嗎?虛空之大是不可思議。咱們地球是太陽系的一員,太陽系是銀河的一個成員,銀河又是更大的一個天體的成員,這樣天體一層層大上去,沒有邊。你看這有多大。咱們看到銀河,就遠得不得了,太陽就近了。銀河只是一個很基層的單位,基層單位還有上級,上級還有上級,沒頭,虛空有多大,法身就徧滿虛空。
「隨眾生心各別知見」。眾生心量不同,所見不同,而有種種事物和名字。但法身徧一切,所以世間所有的名字,都是佛名,因為一切皆法身。一切的名字都是法身的名字,都是佛的名字。「隨舉一名,諸世間名無不攝矣」,所以,一名就可以攝無窮無盡的所有名字。
【又如毘盧遮那品稱引古先諸佛。各各不同。而一以毘盧概之。以一切諸佛皆有毘盧藏身故。古今不異故。】
【講】《華嚴毘盧遮那品》稱引古先諸佛,種種願力不同、國土不同,但可以舉出一個毘盧遮那佛來概括,因為一切佛都有毘盧遮那藏身,跟毘盧遮那的法身是同一的。一切佛「古今不異」,古和今沒有兩樣,所以,古佛和今佛,一個毘盧遮那佛可以概括。
【如是念佛。持一佛名。全收法界。全法界名。全法界收。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亦非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十方三世。當念無餘。不歷剎那。成佛已竟。】
【講】這樣念佛,念一個佛名,就全收法界。所以我們念佛,我們心量就大了。整個法界、整個虛空,都攝在你的一念之中。「全法界名,全法界收」,因為所念的一個名字就是全法界的名字,當然就收了全法界。念這一句不是過去,不是現在,也不是未來,就超乎時間了。也不是四維上下十方了,超乎空間了。離開空間,離開時間,這麼念佛的話,十方三世的一切都在你這一念,就全都在內了,沒有剩下。「不歷剎那」,不要再經過剎那,一彈指是六十剎那,不經過剎那,已經成佛了。
所以說淨土宗,是至圓至頓的法門。大家都念佛,都是淨土宗,但能這麼信的很少,大家自問一下,過去是不是這麼信的?能這麼信的人很少。信最要緊了。而頓法呢,至圓至頓之法,能這麼念的話,不要再經過剎那,(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一彈指六十剎那。) 就是一彈指吧!我們說它六十倍,都不需要經過,成佛就已經全部大功告成。
續… (六) 念毘盧遮那佛頓入華嚴法界門
‧‧‧
本講記前身乃錄音帶,經整理成文,共有二稿: (一) 淨空老法師門人台大謝清佳教授錄,(二) 北京余居士等錄。二稿作者,均發殊勝菩提之心,為續佛命脈,普濟群萌,不辭勞苦,不厭繁瑣,專誠筆錄,令人欽仰,特於篇末一併致謝。念祖以第一種為基本,並參證第二種,進行校訂修改。但此論精深廣博,講解校訂,兩俱匆匆。疏漏必多,錯誤難免,敬乞棒正。
~ 一九九零年十一月廿三日 黃念祖 誌於北京蓮舍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 什麼障礙我們學佛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