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圓的月娘,照阮心內悲傷;年青拆散苦鴛鴦,為你芳心打碎。
為你拋去家鄉,飄飄何處;青春榮華了結,只有我一身。
豔夏午後,厝角頭的陽春伴唱機,是農忙時的桃花源。
三三兩兩,哼著再熟悉不過的旋律,偶爾加上在後頭追著郵差的小黑……這裡,遠離霓虹繁華之處,甚麼「元宇宙」、「AI智能」,所有的紙上富貴都比不上金黃稻穗的歡喜收割。當然,遠方橋樑上呼嘯而過的橘白相間快車,飛馳遠逝的身影,一定也帶著艱苦人對家鄉土地的祝福。
望著溝渠裡潺潺的溪水,那是潤澤田地的甘霖,更是上帝公賜予的恩澤,漂浪阡陌的,不只是五音不全的純樸歌聲,還有敬天愛人的感恩。
,〈水色〉
「『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八田与一 / Yoichi Hatta,1886.2.21-1942.5.8)
是「海神」(Poseidon)所眷顧的浪漫雙魚男,也是旭日旗下,身為專業職人,呵護寶島水利與農業灌溉的工程師。但撇開複雜、詭譎的華國民族情結跟政治爭議,被譽為是日本治台時期的工業先行者與不朽技術者,八田先生,東京帝大工學部土木工學科的高材生,從明治晚年(西元1910年)抵台,直到昭和17年(西元1942年)因船難不幸魂斷東海,經歷三位天皇、14任台灣總督,一生數十載的黃金歲月,他的身影,毫無疑義地在娑婆島上各個角落留下汗水的腳蹤……
跟著地圖的指引方向前進,舉凡台北下水道工程、高雄港規劃、台南水道工程(山上淨水場)、桃園大圳工程、日月潭水力發電水庫跟大甲溪德基水庫的勘查作業等,吾人可以發現,八田先生用其技術與眼界,一筆一畫,勾勒出寶島水利路網的未來;
當然,此處沒有矯情或刻意的歌功頌德,畢竟浩大工程的背後,著實也帶著外來殖民者所委託的熊熊野心,在台所獲取的全數利益仍以供輸日本內地所需、所得為依歸……即使最早八田先生所提議之「官佃溪埤圳計畫」被內閣會議以內容過於理想化和田野調查不夠詳盡為由而駁回,但隨著台島自籌財源(主要以官府進行鴉片買賣為主)的持續投入,加上日本對南洋各地抱持的統治態度轉變,執政者力求帝國能永續經營台灣之下,灌溉區域涵蓋今台南市、嘉義市、嘉義縣與雲林縣等地,號稱當年全亞洲最大的灌溉土木工程計畫,「嘉南大圳」,在經濟戰略考量下決定交由八田先生督軍而開始動工!
由 未知 - http://taipics.com/dams.php, 公有領域,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33753749
同時,在八田先生殷勤遊說跟請託下,台灣總督府更力排眾議,果敢超越了日本內地的施工慣例,優先採行自美國與德國所購入之巨型土木機械,包含鏟土機與高達450匹馬力的抽水馬達!爾後工區內更架設了專用鐵道,以重達56噸的蒸汽機(火)車頭與運載車輛來搬送砂石......
由 Tze Chiang Hao - 自己的作品, CC BY-SA 4.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61258081
最後,八田先生與其團隊花費了7年的時間,順利完成了長3,078公尺,直徑8.5公尺,貫穿烏山嶺的引水隧道。其流注之水量不只十倍優於日本本土當時排行居首的「愛知事業」農業工程,更是已知文明世界裡極其罕見的工程創舉。哪怕只是區區一塊「殖民地」......今日諸多網民所戲稱的「帝國南海道」。
是私心也好,還是使命必達也罷,對於台灣的獨厚與尊寵,八田先生的執行力更讓「嘉南大圳」較原定手工開鑿的時間提前了15年完工......「延宕」二字,或許今時已是台島重大公共建設的家常便飯跟浮濫招標必然之惡,但他屹立不搖的執著,15年的時間,其背後的意義絕不是光用數字或圖表得以概括的。
為紀念與緬懷整個大壩和隧道工程施工過程裡因意外和疾病而不幸殉職的134位同仁,八田先生還為此特別設立「殉工碑」:除刻有他親筆寫下的碑文外,不分日本人和臺灣人,每一位曾經為「嘉南大圳」獻上寶貴性命的技師或作業人員,均依照殉職時間一一排列其中。
由 Pbdragonwang - 自己的作品,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5619938
古諺常言道:「農民看天吃飯」,但嘉南平原上舊有的洪水、乾旱和鹽害等三大天然農耕障礙就在「嘉南大圳」啟用後獲得全面性的排除......平原的農產量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整體受惠農民更將近有六十萬人之多!
由 Luuva - 本vector image使用Inkscape創作 .,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4374600
在每年稻米、甘蔗及雜作的產量提升到8萬3千噸,加上八田先生獨特研發的「三年輪灌制度」(三年輪作給水法),讓平原上的沃土一年得以種植兩次水稻,並在一期稻作與二期稻作之間,農民能夠多種植一些短期收成作物,包含小麥、亞麻、菸草、豌豆、甘藍、馬鈴薯、番茄與其他葉菜類作物等,讓台灣南部的物產越發豐饒。
直至西元二十一世紀二零年代,若南部各農業縣市宣布不再照例供應大量菜蔬到北部首都圈的話,那將不只是經濟問題,而是國安危機。(電網就更不用提了)
從台南返回台北,看著大圳投入運作的八田先生,接下來又緊鑼密鼓地展開全島土地改革計畫,耗時六年的光陰,從北到南、由西向東,還穿越中央山脈,深入了解台灣各地的豐富水文與萬象生態,雖是一介單純公務員之姿,但八田先生的積極,簡直比日後坐鎮大位的總統或省長們還更加賣力與投入。
西元1935年間,八田先生受「海峽對岸」的中華民國福建省主席陳儀之邀,受聘省級顧問技師,協助研擬當地的灌溉計畫。
五年之後,八田先生接到台灣總督府派命,前往當時日軍佔領的海南島,以農林調查團團長的身分考察水力發電事業,也提筆發表職涯最後一份的學術論文。在此之前,他還與日本退休技師、台籍教育家們共同創立「台灣水利協會」與「私立台灣土木測量技術員養成所」,期許培育台籍水利菁英,可說是跳脫了日、台兩地之間的隔閡與外來統治者的框架。
八田,即將走馬上任的「南方開發派遣要員」,他與諸多工程師、科學家們,乘著郵輪「大洋丸」號,預計前往菲律賓、東印度群島等地,會勘太陽帝國新征服的領土。
「目標已發現!攻擊!」
此時此刻,南洋已不再是承平盛世,因「珍珠港事變」而加入西太平洋海戰,失志報復日軍卑劣偷襲的美軍潛艦「長尾鱈號」(USS Grenadier),正悄悄巡航在台灣與日本本州之間......眼見「大洋丸」進入射程範圍,當下機不可失,指揮官隨即下達攻擊指令!
四門魚雷的致命襲來,今天的立場不能說是遺憾或惋惜吧?有三發命中了「大洋丸」的船身!55分鐘後,爆炸聲伴隨著船艦緩緩下沉,來不及脫逃的八田先生,無緣再返陸地,殞落於可怖、無情的戰爭!
56年的職人時光,就這樣,毀於始作俑者正是自家人的惡意侵略。
一個月後,八田的大體被漁船尋獲,經過家祭、府祭(總督府)備感哀榮的追思,厚葬於烏山頭水庫旁。
X X X
沉靜的更深,窗外風飄一陣;想起舊恨暗傷心,真是紅顏薄命。
生在亂世佳人,輕的生命;熱的愛情,歸在心所愛的人。
兩顆原子彈的擲下,廣島、長崎的人間煉獄,慘澹終結了野心家意圖稱雄東亞的癡心妄想。共榮圈雖然南柯夢碎,可人還待在台灣的八田牽手外代樹女士卻始終無法放下夫君獨自離去所造成的思念與傷害,更不願以戰敗者的身分黯然告別這塊他們摯愛的第二家鄉台灣島,尤其八田先生灌注一生心血所建構的「嘉南大圳」,外代樹女士此番回國後,恐將終身無法再見。
西元1945年9月1日,颱風天呼嘯而過的清晨時分,一位中年女子的身影,往烏山頭水庫的放水口縱身一跳......
由 Pbdragonwang - 自己的作品,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5619939
只羨鴛鴦不羨仙,但求鶼鰈來生緣。外代樹女士以投水自盡的方式,表達了對夫君至死不渝的愛,還有對台灣.這塊島嶼無法割捨的羈絆與牽掛。
又,
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那是福爾摩沙被教科書刻意抹去的反日歲月,也是反共復興、消滅共匪的華國本位時代,直到台灣政經情勢稍為緩和,中華民國友邦卻也所剩無幾的西元二十世紀八零年代,八田先生在台灣事蹟與名號,這才又慢慢流傳於台人口中,所謂日治(政治正確是「日據」)時期的對台有功者;
由 Tze Chiang Hao - 自己的作品, CC BY-SA 4.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61258084
西元2007年,時任中華民國總統的陳水扁先生,為了紀念島上獨一無二的「嘉南大圳」之父與功不可沒的「烏山頭水庫」之父,正式頒贈對八田先生的褒揚令,予以政府機關至高的肯定與推崇:
「…歲月崢嶸,試新硎以水利建設,存懋績於蓬島群倫,展志勤業,譽流三臺;盛德遺範,青史傳芳。惟斯人已遠,軫悼曷極,特予明令褒揚,用表政府緬懷英賢之至意。」
身為「嘉南大圳」所庇蔭的後代子孫與土地,台南市政府也在時任賴清德市長的授意下,於西元2011年時將轄內官田區南117線嘉南國小至台1線路段,命名為「八田路」(Hatta Rd.)。
由 ellery - 自己的作品, CC BY-SA 4.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8750375
尾聲:
身為卑微文字工作者如我,有時常問自己,
我想這樣試著回答,
當我們能夠無私地推崇與讚揚對台灣(也包括著澎湖、金門跟馬祖)這塊土地作出不同貢獻的人們或團體,哪怕是日本人、中國人、韓國人、英國人或加拿大人等,想想李國鼎先生、馬雅各醫生、馬偕博士,乃至於瑞士白冷會(SMB)修士們,只要對台灣肯付出心力、奉獻所學、所能,而我們也能夠認同這些人(或團體)也是「廣義的台灣人」之際,「愛台灣」,就不再是政客煽動群眾的政治口號,而是吾輩生活,甚至是生命的一部分了。
「蕃薯不怕落土爛,只求枝葉代代湠。」
圖文來源、一併致謝:
https://en.wikipedia.org/wiki/Yoichi_Hatt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ushantou_Reservoi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ianan_Irrigati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S_Cap_Finister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