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花莖比喻成像脖子一樣的存在,您曾看過沒有脖子的蒲公英?就是一整個仰躺在地上的蒲公英?當然我指的是蒲公英的花。
之前我所認識到的蒲公英都是花莖長長的,無論它是開花還是像絨球一般結籽的狀態。這次在阿里山沼平公園的「詩路步道」上,卻不時在沿路的草皮或岩石上看到金黃燦燦卻癱在地上的蒲公英,完全曝曬在亮堂堂沒有任何遮蔭的草地,說它被利刃斷頭,以致腦袋落地了,我一點也不懷疑。
當我充滿興味地跟花奴先生提到這個現象,博學又臭屁的他一副理所當然地表示:「這個地方一定是個很常除草的地方,蒲公英為了在這個環境下生存,為了避免花被除掉,於是就發展出這種貼在地上開花的型態。」
「簡單說,就是不能出頭,以免被斷頭。為了在人類創造的秩序環境下生存,就會展現出一種自我調節的智能。」他又提到婆婆以前在種稻時,經常為了除草傷透腦筋,到後來那野草的型態與生長的季節,竟然發展到與稻子十分類似,簡直是混然莫辨,直到稻子抽穗時才能看出差異。
沒有脖子的蒲公英,為了適應所生存的環境,不斷地匍匐壓低自己。
櫻草下的蒲公英
而奇妙的是,當我們來到受鎮宮時,蒲公英的莖卻抽長了,到了更上面的慈雲寺,蒲公英的花莖抽得更長了,想來有這些仙佛神明的庇佑,蒲公英不再委屈受氣,終於可以昂首盡情展現自我,搖曳一身的風采囉!
常見的有長脖子的蒲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