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台灣邁向2030減碳目標,政府正式啟動2026年碳盤查擴大納管計畫,特別針對百貨業、量販店、餐飲業及服務業等高碳排放產業,要求進行更完整的溫室氣體盤查與管理。這項政策的實施不僅關乎環保法規的遵循,也將直接影響企業的營運模式、品牌競爭力及未來市場定位。
根據環境部2024年12月30日公告,為加強溫室氣體管理,擴大碳盤查對象範圍,以下為
✔ 納管條件:單一場所年排放量達5,000公噸CO₂e,或全公司年排放量達10,000公噸CO₂e。
✔ 盤查要求:自2026年起,每年4月30日前需完成前一年度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登錄。
📌 連鎖便利商店業、超級市場業
✔ 納管條件:擁有100家以上門市的企業。
✔ 盤查要求:同樣自2026年起,每年4月30日前需完成前一年度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登錄。
📌 餐飲業
✔ 目前規定:雖然餐飲業尚未被明確列為強制碳盤查對象,但因許多餐飲業者位於百貨公司、購物中心或量販店內,可能間接受到影響。此外,隨著未來政策的推進,餐飲業者應提前關注相關規定,主動進行碳排放盤查,以因應可能的法規變化。
📌 其他服務業(資訊服務業、旅館業、大專校院等)
✔ 納管條件:單一場所年排放量達5,000公噸CO₂e,或全公司年排放量達10,000公噸CO₂e。
✔ 盤查要求:自2026年起,每年4月30日前需完成前一年度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登錄。
🔹 這些新增的盤查對象目前僅需進行碳排放量盤查登錄,無需第三方查驗,也不納入碳費徵收範圍。然而,隨著國內外減碳要求日益嚴格,企業應積極準備,以符合未來永續發展趨勢。
政府亦將提供碳盤查指引與輔導措施,並舉辦教育訓練,協助業者順利推行碳盤查。
💡 2025年3月起,環境部將陸續公布改良版盤查流程,以減少企業執行負擔。關鍵調整包括:
這意味著企業不需負擔高額盤查費用,只需專注於數據收集、盤查方法與減碳策略。
除了環境部的盤查政策,金管會近期也發布了上市櫃企業範疇3(Scope 3)排放指引,主要針對外銷產品與取得國際ESG認證(如 CDP、SBTi)的企業,強調供應鏈碳排放管理。
🚀 即便非上市櫃企業,也可參考範疇3指引,提前建立碳管理機制:
這不僅能讓企業因應未來法規,也能在碳盤查趨勢中佔得先機。
碳盤查的關鍵在於建立長期減碳策略,企業應聚焦以下幾點:
🔹 建立基線(Baseline):確定企業現有的碳排放數據,作為未來減碳的參考依據。
🔹 找到排碳熱點(Hotspot):分析碳排放主要來源,如 電力消耗、物流運輸、食材採購。
🔹 擬定減碳路徑(Reduction Pathway):透過 能源優化、供應鏈綠色採購、減少食材浪費 等方式制定具體減碳措施。
透過這些步驟,企業不僅能因應政府規範,也能降低營運成本,提升品牌競爭力,吸引ESG投資。
企業面對碳盤查擴大納管趨勢,應把握機會,將減碳視為提升競爭力的重要策略:
✅ 提早準備碳盤查機制,建立數據管理系統。
✅ 參與政府教育訓練,掌握最新碳管理資訊。
✅ 強化供應鏈碳管理,降低產品與服務的間接碳排放。
✅ 關注國際ESG標準,如 CDP、SBTi,提升企業形象與市場競爭力。
透過積極準備,百貨、餐飲與服務業者不僅能符合法規要求,更能將碳管理轉化為企業競爭優勢,在永續發展浪潮中保持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