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是每個人都會做的事情,可能是故事、抱怨、照片、影片、限動...各種不同的型式,目的可能包含好笑的、讓人生氣的、有同樣處境的共鳴、美麗的等等。我們會把想分享的事情分享給合適人選,想罵老闆的事情分享給同事、家族的鳥事分享給手足,因為我們知道這些人才能有共鳴懂的這個分享的目的進而給我們對應的回饋,也會有種別人懂我了解我在想什麼的“被懂”的感受,所以對我來說分享給另一半時如果無法懂這個“分享”好像就會有種他不懂我的感受。
每個人能夠接受伴侶對自己了解多少有著不同的接受程度,如果給我自己自評,我應該是比平均還要要求高一點的程度,至於為什麼呢?回想起從小到大我有很多心事或是秘密,不是很敢給父母或是朋友知道,國中或是國小有要好的朋友可以聊,但是高中的時候就沒有這樣,也因此在高中的時候曾經因為需要找人分享一些心事而自動去找輔導老師(也算是一種類諮商? 哈哈),這樣的需求好像在大學後慢慢地會轉移到另一伴身上。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有這樣的需求,可能有人可以把這樣的需求分散在朋友或是家人身上,而我也不是所有事情都在伴侶身上找的到分享的喜悅,但他確實是能夠分享最多事情的人,某種程度上在分享的時候也是在告知對方我是這樣的人或是我有這樣的喜好/感覺,也因此能夠讓我更能夠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