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的種族化論述:台灣婚姻移民中的階級與種族歧視

這週在整理之前讀過的文章,夏曉鵑《種族、階級與國際分工》,看了很有感覺,下筆寫了一些來做分享。

大綱是以婚姻移民相關論述為基礎,結合台灣社會現實,深入探討婚姻移民中的種族化論述。我從種族化論述分享一些這背後的歷史脈絡、國族認同與資本主義結構。


在當代社會,全球化與人口流動迅速,婚姻移民已成為台灣社會中不可忽視的現象。然而,伴隨而來的,卻是對於外籍配偶,特別是來自東南亞國家的移民,充滿偏見與歧視的種族化論述。這些論述不僅反映出台灣社會對外來人口的刻板印象,更深刻地揭示出隱藏於文化表象之下的階級歧視與優越感。


一、隱形的種族階級秩序:優生學論述與種族化歧視

優生學與台灣社會中的隱形歧視連結猶如歐美的白人至上主義相提並論。這揭示了台灣部分群體在種族與階級認知上的固化與偏見。這種優越感和排他性,實際上是在隱形地維護既有社會階層的利益。

優生學論述在台灣社會中的存在並非新現象,巧妙地包裝於“人口素質”的語彙中。例如,台灣媒體與公共話語中,常將外籍新娘與人口素質低劃上等號,這種論述源於對外籍配偶背景、教育程度及經濟地位的偏見。這類言論不僅貶低了外籍新娘的社會價值,更將她們異化為社會問題的根源。

隱形的種族歧視,被異化的外籍新娘。在台灣,主要來自東南亞國家,如越南、印尼、泰國等,這些國家在台灣社會中被賦予了貧窮、落後的刻板印象。媒體報導中,外籍新娘經常被標籤為人口素質低、教育程度低,甚至被誤解為“貪圖經濟利益”而嫁來台灣。這些論述根植於台灣社會的隱形種族歧視,並進一步鞏固了階級歧視的社會秩序。


二、人口老化與資本主義:少子化的結構性矛盾

台灣人口老化與少子化問題日益嚴重,然而,主流話語中卻常將責任歸咎於年輕世代不願生育,卻忽視了背後資本主義結構所造成的經濟壓力。

少子化問題,此部分我想這正是我們這一代遇到的問題,年輕人遇到的是社會福利不是包含整個社會而是部分人士,自己經濟若只能夠照顧自己,那如何生育孩子讓孩子有好的生活環境好的教育,不如自己過得快活自在。

在這生活成本的高漲的年代,福利又不平均,使得生育和育兒成本轉嫁給個人,讓年輕世代根本沒得選擇。當年輕人無法負擔生育與育兒成本時,少子化問題便被簡化為年輕人不願負責任的道德指控,這種論述不僅充滿階級偏見,也掩蓋了資本主義結構性矛盾。

外籍新娘為少子化問題的替罪羊,外籍新娘被包裝為解決人口危機的工具,卻同時被標籤為拉低人口素質的來源。這種論述反映出階級歧視與種族歧視的交織:一方面,外籍新娘被期待承擔生育責任,成為資本主義生產結構中的再生產工具;另一方面,卻又因其東南亞背景而被貶低為人口素質低。


三、全球競爭壓力與階級矛盾:社會矛盾的外部化

在全球競爭壓力下,台灣經濟結構逐漸排斥農工階級,並將內部矛盾轉嫁給外部群體,即外籍新娘與移工。

  • 內部矛盾的外部化:替罪羊機制的操作台灣社會將經濟結構轉型所帶來的失業與階級矛盾,轉嫁給外籍新娘與移工,並透過外來人口拉低薪資水平、影響社會治安等論述,將經濟結構性問題個人化、道德化。這是一種典型的“替罪羊”機制,目的是緩解內部階級矛盾。
  • 階級與種族的交織:社會排斥與邊緣化,外籍新娘與移工因種族化論述而被排斥於主流社會之外,不僅面臨制度性歧視,如繁複的居留手續、文化融入障礙,更被排除於社會資源分配體系之外。這種階級與種族的交織,構成了台灣社會中隱形的種族階級秩序。

台灣社會將內部矛盾(如階級衝突)轉嫁給外部群體(外籍新娘),這正是批判理論中常見的“替罪羊”機制。這種排外的論述不僅是種族歧視,也是階級歧視,這種情境下,外籍新娘被異化為社會問題的根源,實則是結構性問題被個人化的結果。


四、經濟奇蹟與優越感:被遺忘的世界

台灣經濟奇蹟的成就,讓上一代人產生了強烈的優越感,並進一步強化了對外籍配偶與移工的階級與種族歧視。

優越感與社會排他性:經濟奇蹟的文化遺產經濟奇蹟讓台灣上一代人認為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卻忽視了全球化與經濟結構轉型帶來的挑戰。這種優越感進一步強化了階級與種族歧視,使得外籍新娘與移工被標籤為落後、低素質。

國族認同與全球化:遺忘世界的台灣台灣社會中,對於國際觀的認知多停留於經濟成就與科技創新,卻忽視了全球勞動力流動中的不平等結構。外籍新娘與移工成為了被遺忘的世界,台灣對國際移民的政策體現出一種選擇性包容與種族化的國族認同。

經濟奇蹟讓台灣人的優越感躍然而生,這狀況好像我們上一代的長輩,因經歷了台灣最好的狀況,在那一時代,經濟再成長的狀況,我認為實際是做任何一行業其實基本上都能有一些成果,但是時代在轉換,長輩們忘了要謙虛的再學習,很多企業因此無法轉型而倒閉,但一昧地認為還是能東山再起,忘不了這優越感,台灣人常將國際觀掛嘴邊,大家也說要讓世界看見台灣,但是大多時候,似乎不是世界忘了台灣,而是台灣刻意遺忘了世界。


打破隱形暴力,重新想像台灣的多元社會

台灣社會中婚姻移民問題,揭示了隱藏於文化表象之下的階級與種族歧視。這種隱形暴力,不僅強化了社會階級秩序,也剝奪了外籍新娘與移工的基本人權與社會認同。要打破這種隱形的種族化論述,台灣社會必須重新思考國族認同,從單一民族國家想像轉向多元文化社會的認同,並透過政策改革、教育啟蒙與社會對話,推動更包容的社會環境。


猶記得當年閱讀此篇章時,因家人準備結婚,有在接觸了解婚姻移民這一塊。這篇文章讓我也了解台灣政府很多隱形的歧視。當時就認為,為什麼硬要外國人冠上一個中文名字呢?而為什麼要編列一個特定國家人需要面談或是在原屬國結婚後才能來台在辦理,而這些特定國家都包含著東南亞人士,只要不是台灣國籍,不都是外國人嗎?為什麼不能統一辦理?國家或許有國家的考量,但這樣看上去,編列一個"特定國家",這顯示出台灣社會對東南亞國家既定的刻板印象與制度性歧視。這正是對“種族化國家政策”的最佳批判。


參考文獻:

  • Stuart Hall,《文化與種族化》
  • Michel Foucault,《話語與權力》
  • Benedict Anderson,《想像的共同體》
  • 夏曉娟,《種族、階級與國際分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生活中的文化線索|富貴觀人記事 Fukuei’s Notes
12會員
55內容數
這裡是一個寫字的人,安放觀察與情感的角落。 有些生活寫得太慢,才有餘味;有些文化不夠近,才值得靠近。 如果你喜歡安靜讀字,也許可以在這裡停留一下。
2025/04/10
2025/04/09 《器子》的首映場 昨日參加完《器子》的首映場,忍不住想來紀錄一下! 意外買到首映場票已經讓人超級驚喜,當天還遇到好人,在原本排隊領禮包時還遇到親切的工作人員幫我們看了票後提醒排錯地方(雖然排了一陣子)趕快叫我們往後走,結果後面都沒人,真是幸運。更沒想到竟然在現場等待默默的看
2025/04/10
2025/04/09 《器子》的首映場 昨日參加完《器子》的首映場,忍不住想來紀錄一下! 意外買到首映場票已經讓人超級驚喜,當天還遇到好人,在原本排隊領禮包時還遇到親切的工作人員幫我們看了票後提醒排錯地方(雖然排了一陣子)趕快叫我們往後走,結果後面都沒人,真是幸運。更沒想到竟然在現場等待默默的看
2025/04/07
我不是一個特別愛追劇的人。為了提升泰語聽力與口說,我開始接觸泰劇。從一開始只是一邊吃飯一邊聽,到現在可以把同一齣劇看三遍(有時還不止三遍):第一遍開中文字幕,熟悉情節;第二遍關字幕純聽泰語;第三遍則挑戰閱讀泰文字幕,反覆練句子、模仿語調。連假幾天下來,我驚訝地發現—我的泰語聽力好像真的進步了,我
2025/04/07
我不是一個特別愛追劇的人。為了提升泰語聽力與口說,我開始接觸泰劇。從一開始只是一邊吃飯一邊聽,到現在可以把同一齣劇看三遍(有時還不止三遍):第一遍開中文字幕,熟悉情節;第二遍關字幕純聽泰語;第三遍則挑戰閱讀泰文字幕,反覆練句子、模仿語調。連假幾天下來,我驚訝地發現—我的泰語聽力好像真的進步了,我
2025/03/30
在這地震發生前沒多久,才重拾讀完《變臉的緬甸》這本書。書中最深刻的感受是:緬甸的問題從來不是缺乏改變,而是每一次改變都被重新打回原點。地震的突如其來彷彿在提醒我們:這塊土地不只動盪於地殼深處,更動盪在人心及政局中。地震震碎的不只是建築,還有希望:軍政府統治下的緬甸,能挺過這場災難嗎? 我想從《變臉
2025/03/30
在這地震發生前沒多久,才重拾讀完《變臉的緬甸》這本書。書中最深刻的感受是:緬甸的問題從來不是缺乏改變,而是每一次改變都被重新打回原點。地震的突如其來彷彿在提醒我們:這塊土地不只動盪於地殼深處,更動盪在人心及政局中。地震震碎的不只是建築,還有希望:軍政府統治下的緬甸,能挺過這場災難嗎? 我想從《變臉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為了更了解台灣跨國(境)婚姻媒合(以下稱跨國婚姻媒合)從事者的從事契機、婚姻媒合程序與其他延伸議題現況,本小組邀請到社團法人桃園市亞洲婚姻協會總幹事郭明宗先生,以及社團法人台灣月老婚姻協會理事長鄭又榕先生分享從業經歷。
Thumbnail
為了更了解台灣跨國(境)婚姻媒合(以下稱跨國婚姻媒合)從事者的從事契機、婚姻媒合程序與其他延伸議題現況,本小組邀請到社團法人桃園市亞洲婚姻協會總幹事郭明宗先生,以及社團法人台灣月老婚姻協會理事長鄭又榕先生分享從業經歷。
Thumbnail
台灣與東南亞等國間跨國婚姻的發展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960年代,少數在台的東南亞華僑透過介紹印尼、非律賓等國的婦女給部分退伍老兵或偏遠農村青年,解決他們當時的擇偶困境(夏曉鵑,1997)。在台灣產業結構的變動與婚姻媒合團體的推波助瀾之下,台灣與東南亞間的跨國婚姻在1990年代發展至巔峰。
Thumbnail
台灣與東南亞等國間跨國婚姻的發展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960年代,少數在台的東南亞華僑透過介紹印尼、非律賓等國的婦女給部分退伍老兵或偏遠農村青年,解決他們當時的擇偶困境(夏曉鵑,1997)。在台灣產業結構的變動與婚姻媒合團體的推波助瀾之下,台灣與東南亞間的跨國婚姻在1990年代發展至巔峰。
Thumbnail
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截至2024年3月,該年度持有在台有效居留證(不含大陸港澳)的人數達到85.2萬人次,其中有5.4萬人是未歸化的外籍配偶,而自76年至112年的資料,外籍配偶(含大陸港澳及已歸化者)人數更達到59萬人。
Thumbnail
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截至2024年3月,該年度持有在台有效居留證(不含大陸港澳)的人數達到85.2萬人次,其中有5.4萬人是未歸化的外籍配偶,而自76年至112年的資料,外籍配偶(含大陸港澳及已歸化者)人數更達到59萬人。
Thumbnail
以在威權時期因為書信結合的異國婚姻為核心,延伸至北部泰雅族的歷史,與他們在白色恐怖所面臨的困境,儘管是外來者的視角,卻因為語言的接近性,或許更觸及了台灣研究所缺乏的核心內容。
Thumbnail
以在威權時期因為書信結合的異國婚姻為核心,延伸至北部泰雅族的歷史,與他們在白色恐怖所面臨的困境,儘管是外來者的視角,卻因為語言的接近性,或許更觸及了台灣研究所缺乏的核心內容。
Thumbnail
最近這則新聞鬧得沸沸揚揚,讓我感受到台灣傳統家庭對女性的期望與現代潮流的不符。在我經手的離婚案件中,大多數涉及到女性與男方家庭的相處衝突。傳統家庭往往希望女性放下自我,包攬生育子女、祀奉公婆、打理家庭,成為先生在外拼搏的後盾。而作為丈夫的男性則自然遵循這對他有利的成規,日子也就這樣過下去,結果是許多
Thumbnail
最近這則新聞鬧得沸沸揚揚,讓我感受到台灣傳統家庭對女性的期望與現代潮流的不符。在我經手的離婚案件中,大多數涉及到女性與男方家庭的相處衝突。傳統家庭往往希望女性放下自我,包攬生育子女、祀奉公婆、打理家庭,成為先生在外拼搏的後盾。而作為丈夫的男性則自然遵循這對他有利的成規,日子也就這樣過下去,結果是許多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中國目前在面對的問題,並且提出了對於共同富裕這一目標的懷疑。作者認為中國的貧富差距嚴重,同時也探討了性別平等以及政治制度對社會的影響。文章透過對於宗教、政治以及社會規範的質疑,呼籲人們獨立思考。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中國目前在面對的問題,並且提出了對於共同富裕這一目標的懷疑。作者認為中國的貧富差距嚴重,同時也探討了性別平等以及政治制度對社會的影響。文章透過對於宗教、政治以及社會規範的質疑,呼籲人們獨立思考。
Thumbnail
結婚生小孩這個議題似乎頗火,簡略分析一下,婚後組成小家庭在現代社會似乎並不特別具備競爭優勢,單身或者男女朋友甚至同居交往反而少了很多麻煩。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傳統家庭價值觀日薄西山,婚姻也不再是性行為的前提,同居更逐漸取代婚姻,不但受法律保護並為社會所接受。 在台灣,婚姻不僅僅是兩個人的結
Thumbnail
結婚生小孩這個議題似乎頗火,簡略分析一下,婚後組成小家庭在現代社會似乎並不特別具備競爭優勢,單身或者男女朋友甚至同居交往反而少了很多麻煩。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傳統家庭價值觀日薄西山,婚姻也不再是性行為的前提,同居更逐漸取代婚姻,不但受法律保護並為社會所接受。 在台灣,婚姻不僅僅是兩個人的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