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習困境」到「溝通障礙」:辨識調適性挑戰的五大線索

從「學習困境」到「溝通障礙」:辨識調適性挑戰的五大線索

查而思-avatar-img
發佈於職場打怪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 引言|當努力不再奏效


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

  • 你坐在書桌前,試著記住那些陌生的專業術語,卻發現自己讀了又讀,腦袋依然一片空白。
  • 你在會議中提出想法,卻看見同事微微蹙眉,你不確定是哪裡出了問題,只覺得話語卡在喉嚨,無法順利流動。


你以為這只是「技術問題」——也許是學習方法錯了,也許是表達不夠清楚。於是,你換了一本新教材,重組你的說話方式,期待下次能順利一點。然而,幾個月過去,情況並沒有好轉,甚至變得更沮喪、更迷惘。

這時候,你可能並非缺少知識,也不是不夠努力,而是遇上了一種更深層次的難題——調適性挑戰。它不像數學題那樣有標準答案,也不像機械操作那樣可以反覆練習就熟能生巧。它藏在習慣裡、價值觀裡、恐懼與期待的縫隙裡。

我們該如何辨識它,並且找到真正的突破點?

raw-image

🔹 1. 這不是一場「突如其來」的困難,而是「逐漸累積」的卡住感


調適性挑戰往往不像危機那樣突然爆發,而是像霧一樣慢慢聚集,直到有一天,你才發現自己走不出去。

學習困境的例子
你開始學一門新語言,前幾週進展順利,但到了某個階段,無論怎麼背單字、看影片,似乎都無法再進一步。你懷疑是不是自己學習方式不對,嘗試換不同的方法,結果還是一樣,於是你開始對自己失去信心。


溝通障礙的例子
你和某位同事相處一直還算融洽,直到某天你發現,你們的對話越來越生硬,對方回應你的頻率變少了。你回想最近的談話,似乎沒有明顯的衝突,但氣氛就是變得不同了,你無法確定問題出在哪裡。


這是第一個線索:

如果問題是「慢慢變得困難」,而不是某個明確的事件導致的,那很可能是調適性挑戰,而非單純的技術問題。



🔹 2. 這不只是「做錯」,而是「不知該怎麼做才對」


技術性問題通常可以透過改善方法來解決,比如數學題做錯了,可以檢查計算過程;簡報講不好,可以透過練習提升。但調適性挑戰不一樣,它的困難點在於——你連「應該怎麼做」都不確定


學習困境的例子
你開始學習如何寫程式,剛開始照著範例做,感覺還算順利,但當你需要自己解決一個問題時,你卻完全不知道該從哪裡下手。你不是不會寫,而是不知道該怎麼想。


溝通障礙的例子
你和伴侶發生爭執,氣氛變得僵硬。你試著安撫對方,對方卻更冷淡;你嘗試解釋自己的立場,對方卻顯得不耐煩。你開始感覺無助,因為你不知道哪種方式才是「對的」。


這是第二個線索:

當問題不只是「做錯」,而是「不知該如何做才對」,這通常是調適性挑戰的徵兆。



🔹 3. 這不只是知識問題,而是「習慣、思維和價值觀」的挑戰


有些問題,你已經知道該怎麼做,卻仍然做不到。因為真正的障礙,不是缺乏知識,而是你的習慣、思維方式,甚至是對自己的認知。

學習困境的例子
你知道每天複習 30 分鐘比臨時抱佛腳有效,但你總是忍不住拖延,等到考試前才拼命熬夜。你其實清楚應該怎麼做,但你的習慣與情緒,讓你難以真正改變行動。


溝通障礙的例子
你知道「傾聽」很重要,但當別人批評你的時候,你的第一反應總是想要反駁或自我防衛。你不是不理解,而是你的內在習慣讓你難以改變自己的反應模式。


這是第三個線索:

如果問題的核心不在於「不知道」,而是「無法改變習慣或思維方式」,那它很可能是調適性挑戰。



🔹 4. 這涉及的不只是「個人」,還有「關係、環境與文化」


技術性問題通常可以由個人解決,但調適性挑戰往往牽涉到更大的結構——人際互動、組織文化、社會習慣。

學習困境的例子
你發現自己在學習時很容易分心,後來才發現,問題並不只是你的自制力,而是你所處的環境——你的家人習慣邊看電視邊聊天、你的同事在辦公室裡時常打斷你的思考。


溝通障礙的例子
你覺得自己在團隊會議上不被重視,後來發現,並不是你的發言不夠好,而是整個組織的文化較偏向資深員工發聲,年輕成員的意見通常被忽略。


這是第四個線索:

當問題不只是「個人的能力」,而是「環境與關係」影響你的表現時,它往往是調適性挑戰。



🔹 5. 這無法「快速解決」,需要時間適應與調整


技術性問題往往可以透過學習或練習在短期內改善,但調適性挑戰需要更長的時間,因為它涉及習慣、信念與情緒調適,這些都無法一蹴而就。


學習困境的例子
你開始學習公開演講,剛開始上台時仍然會緊張。但隨著一次次練習,你不只是學會了「技巧」,而是逐漸適應了這種場域,內心的焦慮也慢慢減少。


溝通障礙的例子
你嘗試修復一段破裂的關係,剛開始對方仍然保持距離。但你選擇耐心調整自己的表達方式,慢慢建立新的互動模式,幾個月後,關係才逐漸回溫。


這是第五個線索:

如果問題無法短期內改善,需要透過適應與長期調整來克服,那它就是調適性挑戰。



結語|調適,不是等待改變,而是主動進化


世界不會為我們停下來,變革總是發生,而我們唯一能掌控的,是我們如何應對它。

調適,不是被動等待,而是主動進化。 在調適性挑戰裡,我們的任務不是尋找標準答案,而是建立更強的適應力與學習力。每一次試驗與反思,都是向前一步的關鍵。當我們願意擁抱調適,困境不再是限制,而是下一步飛躍的跳板。

行動、修正、進化——敏捷進化的人成長永不止步。

avatar-img
刻意微挑戰
78會員
328內容數
生活與工作就像一場冒險,而「刻意微挑戰」就是你的指南針。 「刻意微挑戰」=刻意練習+微習慣+自主挑戰 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累積大成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刻意微挑戰 的其他內容
真正的高手,不是學得多、做得多,而是懂得「給自己出題」。他們不等主管交任務,而是主動從每次工作中挖出可以練習的角度,讓自己越做越深、越走越穩。出題力代表你能看懂問題本質,延伸練習,主動成長,這是從熟手變高手的分水嶺。
用 ALERT 讓對方警鈴響起! 你講的明明是關鍵,但對方總是一臉無感?因為大腦會自動忽略模糊又沒壓力的訊息。用 ALERT 五原則——抓注意、說清楚、舉例子、講理由、挑時機,幫助對方感受到:「這件事我得處理!」讓每一次提醒不再白說,真的轉化成行動。
我們常以為自己懂了,其實只是太快套用舊經驗。真正的理解,不是反應快,而是能停下來想:「我真的弄懂了嗎?」用 GAPS 框架幫自己釐清資訊落差、語意模糊、優先順序與視角不同,你會發現,不夠懂的地方,才是進步的起點。能誠實說「我還不太確定」的人,才是真正的贏家。
真正的高手,不是學得多、做得多,而是懂得「給自己出題」。他們不等主管交任務,而是主動從每次工作中挖出可以練習的角度,讓自己越做越深、越走越穩。出題力代表你能看懂問題本質,延伸練習,主動成長,這是從熟手變高手的分水嶺。
用 ALERT 讓對方警鈴響起! 你講的明明是關鍵,但對方總是一臉無感?因為大腦會自動忽略模糊又沒壓力的訊息。用 ALERT 五原則——抓注意、說清楚、舉例子、講理由、挑時機,幫助對方感受到:「這件事我得處理!」讓每一次提醒不再白說,真的轉化成行動。
我們常以為自己懂了,其實只是太快套用舊經驗。真正的理解,不是反應快,而是能停下來想:「我真的弄懂了嗎?」用 GAPS 框架幫自己釐清資訊落差、語意模糊、優先順序與視角不同,你會發現,不夠懂的地方,才是進步的起點。能誠實說「我還不太確定」的人,才是真正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