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在研究什麼?研究人類的學問嗎?什麼是人類的學問呢?看了一下T大人類學系的大學部課表:政治學、哲學概論、法學緒論、社會學、普通生物學、普通心理學、世界史、人類學、語言學、考古學、田野實習與方法……等。看起來是跟人有關的學科都沾一點,但是專業必修科目以臺灣考古學、南島語族原住民文化及漢人社會等傳統的研究領域為主。詮釋新角度的親屬、族群、性別、社會記憶、與物質文化等主題。
《芭樂人類學》一書集眾多人類學專家針對各種議題從人類學的角度切入探討。我認為人類學家最大的特色在於,人類學家是一個事後的觀察者,試著從觀察中理解脈絡,然後再將這個理解過後的事件(人的文化、歷史等),鑲嵌至現有的脈絡裡頭,是一個「人類相關事件」的建築師,建構出當代所能夠理解的、科學的關於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歷史等等,經由田野調查輔以佐證的論述觀點。
先暫且不討論田野調查以一個外來文化調查當地文化的客觀標準為何。本書以許多小主題,描述人類學家針對議題的觀察、理解、詮釋與判斷。例如:「傳統可以外包嗎?當許多帛琉傳統『外包』給外籍勞工,是否影響傳統性別分工的意義以及儀式的傳承?」這就讓我反思在少子化的今天,台灣大量聘用外勞,從事農作、工業、營造業、看護、保母等工作,使原本這部分的從業者減少甚至被取代了。如果傳統被取代是現代化的必然性,那麼人類學家的角色便是紀錄傳統,讓傳統能夠活在脈絡裡,讓後代的人能夠從脈絡中爬梳傳統的發展過程。
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等學科,不會從研究石器時代或更早以前的人類的行為、階級、活動等去講解當代的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但是,我想人類學被稱做考古系的原因就在於,它不斷往過去發現、去拼接、去詮釋人類一路發展的脈絡。例如:人類學家看死亡,會認為死亡也是一種社會性死亡與文化性的死亡。人類學家聽原住民的音樂時,會認為特定的樂曲,能夠告訴你,他們(祖先)曾在哪裡,和誰在一起、面對了什麼、分享著怎麼樣的共同風景。人類學家看原住民的舞蹈,會認為原住民的舞蹈是無法由外人模擬或者詮釋的,因為我們沒有和社群一起跳舞長出來的身體、沒有在那樣的生活環境培養那樣的身體。人類學家看災難,會認為災難脫離了日常生活軌道,揭示了「深層社會文法」,讓我們更能看見社會關係與權力分布,更能看見人與地方、文化與自然的種種連結關係。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考古?為什麼我們需要學習歷史?為什麼我們現在有這樣的文化、有這樣的生活方式、價值觀、行為等等,其實都是從古慢慢累積至今的,也許隨著技術、環境、社會結構與組織有所改變與層疊演進,但是演化的過程必然在當代保有一些痕跡,而經由考古,能夠拼出人類文化的全貌。
當人類學家發現一個遺址或其文化脈絡時,最讓我感到佩服的是,能夠從破碎的、片段的器具或人骨的排列方式或建築的配置等,找到一套能夠解釋的文化文本,這除了需要專業的考古知識外,更須具備豐富的想像力來組織文化歷史的脈絡,讓現在的我們,在試著改變傳統的同時,能夠省思傳統的價值是什麼?傳統存在的理由是什麼?傳統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從中了解現象背後的文化本質。
20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