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閱讀作者艾克哈特・托勒(Eckhart Tolle)當下的力量,是因為讀書會關係導讀,開始設略這本心靈書籍,當時閱讀這本書只是透過理解去看這本書籍,我認為是純粹用腦思考,但偏偏這本書不是透過腦袋能完全理解,是要透過感受、情緒、當下體悟,在每個當中體悟去覺察到的。
這一年開始接觸更進一步靜心,慢慢了解心智不是屬於完全臨在,因靜心後慢慢體悟到內在中有很多情緒是平常覺察不到,每天平常過著自動化思考,面對生活是啟用自動化模式,卻不知自己故著在那裏? 用原本理智思考生活中的慣性事物,也怪說一直重複相同思維,知識類永遠只是知識,都進不到內在體悟。
這本當下的力量,能讓我們體悟真實的本質、開悟、合一,誠如某佛經所說:【每個都是未來佛】,其實每個人都具有開悟的種子,只是有沒有困在思維陷阱中,讓自己跳脫不出來,然而如何跳脫出來? 其一方式就是當下的力量,體悟臨在的見證者,觀察自己、不批判、如實去觀察我們自己,然而這談何容易? 我們人很容易受思維陷阱: 包括攀比、比較、外在現實,切斷我們內在的力量,更難以進而體悟深層的自我,達到寂靜、平安、喜悅、創造力的展現,這本書體悟後在生活落實,每個人生命將會出現喜悅、愛的展現。

你不等於你的心智
作者內文提到: 真正的力量來自於內在,而當下你便可以取用它。這句話聽起來有點抽象,我透過以下當下力量取用技巧、案例舉例說明:
- 臨在當下,不受情緒牽動(透過覺察與穩定自己的內在狀態)。
- 相信自己的內在價值(不依賴外界認可來定義自己)。
- 從穩定的內在出發,做出智慧的行動選擇(而非衝動或被動反應)。
- 內在的穩定會影響外在結果(當你穩定,環境會回應你的穩定)。
這些案例說明,內在力量的出現,不是在逆境中「忍耐」或「壓抑情緒」,而是透過內在的穩定與清晰,轉化為具體的智慧行動,從而影響現實。
案例說明:
阿明 35歲,曾在企業工作多年,職位穩定但毫無熱情。他時常感到難過,覺得自己的人生似乎只是在「過日子」,卻找不到真正的目標與願景。
他試過參加不同課程,但內心仍然充滿疑問:「我這輩子到底是來做什麼的?」「未來還有意義嗎?」這些想法讓他焦慮不安,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否還能做出改變。
1. 如何透過內在力量轉化?
第一步:接受現狀,停止抗拒
阿明一開始抗拒自己「沒有願景」的事實,覺得自己應該早就找到人生目標。他認為「到了這個年紀還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是一種失敗。然而,他開始練習《當下的力量》中提到的**「臨在」**,試著不評判自己的現況,而是單純覺察:「現在的我就是迷惘的,沒關係,這是一種經歷。」
第二步:專注於當下,建立與內在的連結
阿明決定放下對未來的執著,轉而專注於每天做讓自己內心平靜的事情。他開始:
- 每天花 10 分鐘靜心,觀察自己的內在感受。
- 重新投入童年時熱愛的繪畫,只是單純畫畫,沒有設定「要成為畫家」的壓力。
- 嘗試不同的興趣,不是為了尋找「人生願景」,而是單純享受當下的體驗。
第三步:發現內在的線索
當他持續投入當下,他開始發現:
- 當他畫畫時,他會進入一種專注的「心流」狀態,這讓他感到快樂。
- 他發現自己喜歡與年輕人交流,特別是分享自己的職場經驗。
- 他開始對「人生轉變」這個主題產生興趣,開始閱讀相關書籍,甚至參加一些線上課程。
這些線索並非來自「外界的期待」,而是從內在的直覺與感受浮現出來的。他開始意識到,也許自己的熱情在於「幫助他人找到方向」,而非單純的職場成功。
第四步:從內在行動,讓力量影響外在
當他開始對「人生轉變」產生興趣,他決定行動:
- 開設了一個小型的社群,分享自己如何從迷惘中找到內在的方向。
- 受邀到企業內部進行職涯分享,發現自己很喜歡這種交流方式。
- 他最終決定成為人生轉變的教練,幫助和他有類似迷惘經驗的人,這不僅讓他找到新的意義,也成為他的新事業。

案例場景圖
總結:內在力量如何轉化為願景?
- 接受現狀:不再抗拒迷惘,而是臣服於當下。
- 專注當下行動:做讓自己有感覺的事情,不帶目的性。
- 觀察內在線索:透過行動,發現內在真正有熱情的領域。
- 跟隨內在行動:不急著「找到願景」,而是透過小步行動讓願景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