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推薦-不反應的練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日常的挑戰導致負面情緒,壓力累績影響免疫系統。若能訓練不反應能力,可避免情感受傷。關鍵在不升高亦不壓抑情緒,藉由覺察、停頓觀察、理解轉化,能減少情緒傷害、改善關係、減輕壓力、促進健康。此需持續練習。

  • 情境: 伴侶因為你忘記做某件家事而指責你。
  • 常見反應 (升高情緒):
    • 互相指責: 立刻反駁伴侶,翻舊帳,指責對方也有很多沒做好的地方,導致爭吵升級。
    • 摔門冷戰: 感到憤怒或委屈時,選擇用沉默或激烈的行為來表達不滿。
  • 常見反應 (壓抑情感):
    • 默默承受: 覺得自己理虧,雖然心裡不舒服,但選擇不說,長期下來累積不滿。
    • 討好迎合: 為了避免衝突,即使覺得委屈也努力道歉,但內心並未真正釋懷。
  • 不升高也不壓抑的練習:
    1. 覺察: 聽到指責時,感受到內心機制被啟動,出現想反駁的衝動。
    2. 停頓觀察: 暫停一下,觀察自己的情緒,告訴自己:「我現在感覺有點怎樣,但我不必立刻反擊。」
    3. 理解轉化: 試著理解伴侶可能只是因為忙碌或重視這件事而有些急躁。也反思自己是否真的有疏忽。
    4. 健康回應: 溫和地回應:「對不起,我忘了。下次我會注意。你現在感覺怎麼樣?」或者表達自己的感受:「聽到你這樣說,我感覺有點難過,雖然我知道我確實忘了。」
raw-image


佛教將情感方面的煩惱大略分成兩種

1.就是防禦不愉快的情感產生一湧現行情感就立刻消失

2.兩該怎麼與對方相處?

佛教將情感方面的煩惱大略分成兩種,您提到了第一種是 「防禦不愉快的情感產生,一湧現行情感就立刻消失」

關於第二種,佛教更側重於 如何面對和處理已經產生的不愉快情感,以及如何在情感互動中保持智慧和慈悲,而不是將情感直接歸類為「與對方相處」的煩惱。

讓我更詳細地說明這兩個方面:

1. 防禦不愉快的情感產生,一湧現行情感就立刻消失 (更精確的理解)

這並非指「防禦」讓情感消失,而是指透過 正念 (Mindfulness) 和智慧的觀照,當不愉快的情感剛升起時,就能 覺察到它的生滅無常、不執著於它,從而避免被情感所控制和驅動,使其自然消散,不致於發展壯大。

  • 核心概念:
    • 無常 (Anicca): 佛教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無常變化的,包括情感。不愉快的情感如同過客,來了也會離開。
    • 無我 (Anatta): 執著於「我」會導致對喜歡的事物產生貪愛,對不喜歡的事物產生嗔恨。透過體悟「無我」,可以減少這些執著。
    • 苦 (Dukkha): 許多不愉快的情感都源於對事物實相的錯誤認知和執著,導致痛苦。
    • 正念 (Sati): 時時刻刻保持對當下身心狀態的覺察,不評判、不抗拒地觀察情感的生起和消逝。
    • 智慧 (Paññā): 透過聞思修佛法,了解情感的本質和運作方式,從而以更智慧的方式應對。
  • 運作方式: 當不愉快的情感(例如:一絲不悅、一點煩躁)剛開始浮現時,練習者能立即覺察到它,如同觀察水面的漣漪。他不會立刻被這個情感抓住,不會急著去分析原因、責怪他人或壓抑它,而是保持中立的觀察。由於不執著、不賦予力量,這個情感的能量就會減弱,最終自然消失,不會形成更強烈、更持久的負面情緒。
  • 2. 如何面對和處理已經產生的不愉快情感,以及如何在情感互動中保持智慧和慈悲

當不愉快的情感已經產生,或者在與他人互動中產生情感困擾時,佛教強調以下幾個方面:

  • 承認與接納 (Acceptance): 首先要承認和接納情感的真實存在,即使是不愉快的情感也是生命經驗的一部分。試圖抵抗或壓抑只會帶來更多的痛苦。
  • 如實觀察 (Objective Observation): 以客觀、不帶批判的態度觀察情感的性質、強度、以及它在身體和心理上的表現。了解情感的生起因緣。
  • 不執著 (Non-Attachment): 明白情感是無常的,不要將自己等同於這個情感,也不要試圖抓住它不放。
  • 培養正念 (Cultivating Mindfulness): 在與他人互動時,保持覺察,留意自己的情緒反應,也觀察對方的言語和行為。
  • 發展慈悲心 (Developing Metta and Karuna): 學習理解他人的痛苦和煩惱,培養對他人的善意和同情心。這有助於我們在情感互動中更加包容和理解。
  • 運用智慧 (Applying Wisdom): 運用佛法的智慧來分析情感產生的原因,了解其背後的渴求和恐懼,從而找到更有效的處理方式。例如,認識到嗔恨的害處,學習以寬容和理解來應對他人的冒犯。
  • 正語 (Sammā-vācā): 在溝通中,避免惡語、妄語、綺語和兩舌,說真實、有益、和善的話。
  • 正業 (Sammā-kammanta): 在行為上,避免傷害他人,以慈悲和善意待人。
  • 透過修行轉化 (Transformation through Practice): 透過禪修、念經、拜佛等修行方式,逐步淨化內心,減少煩惱的影響。

總結來說,佛教並不是要「防禦」情感使其消失(這是不可能的),而是透過正念和智慧的修習,讓我們能夠以不執著、不捲入的方式面對情感的生起,從而減少其對我們的影響。同時,在與他人相處時,佛教強調以慈悲和智慧為基礎,進行真誠、有益的互動,化解情感上的衝突和困擾。

raw-image


至於初期如何做到,就能將煩惱減半,首先把對方的反應推給對方,煩惱就能減半。但還是很容易怒氣發向對方,能透過【將心的一半放在前面,另外一半放在後面】。

請將心分成前後兩半,再閉上眼睛,想像前方有朝前方注視的心,以及朝內側的心,內部朝後方注視的心。

  • 前方的眼睛,溫柔地看著世界。
  • 後方的眼睛,溫柔地看著自己。

感受這兩股溫柔的目光,它們既獨立又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你完整的心。

讓你內心恢復平靜,做到不反應的練習。

raw-image

一本握在手上,看到封面中【世界最強、最古老的心理訓練入門】,閱讀一章就看到滿滿智慧,且能在生活中實踐,恨不得趕快來寫這本書籍推薦序,讓生活周遭被人際關係所困擾,趕快來學會這練習,解決你人生周遭一切煩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愛閱讀之敲門聲
2會員
14內容數
音樂敲擊聲,是件悅耳的聲音;閱讀敲門聲,也是敲醒自己,往心中鼓聲前進。
愛閱讀之敲門聲的其他內容
2025/04/25
在溝通中,如果勾起了憤怒、生氣、傷心等強烈情緒,這代表內心可能有未被理解、未被滿足的需求或過去累積的傷痛。療癒的關鍵是覺察、接納、釋放、轉化。
Thumbnail
2025/04/25
在溝通中,如果勾起了憤怒、生氣、傷心等強烈情緒,這代表內心可能有未被理解、未被滿足的需求或過去累積的傷痛。療癒的關鍵是覺察、接納、釋放、轉化。
Thumbnail
2025/03/08
阿迪亞香緹是美國少數真正開悟的靈性老師,承繼了東方禪學,童年有瞭自發性覺醒的經驗,就學時雖被視為有讀寫障礙,但不影響他後來評價,19歲書本上讀到開悟一事開始激起他內心的追尋,人生有次靜坐卻讓他深深著迷,開啟他對【真理】的探索。25碎時有次開悟的經驗,對自己的真實本性有了一個發現。接來來五六年,
Thumbnail
2025/03/08
阿迪亞香緹是美國少數真正開悟的靈性老師,承繼了東方禪學,童年有瞭自發性覺醒的經驗,就學時雖被視為有讀寫障礙,但不影響他後來評價,19歲書本上讀到開悟一事開始激起他內心的追尋,人生有次靜坐卻讓他深深著迷,開啟他對【真理】的探索。25碎時有次開悟的經驗,對自己的真實本性有了一個發現。接來來五六年,
Thumbnail
2025/03/06
薩提爾冰山是一種深入探索內在世界的方法,幫助個人理解自身行為、情緒與潛在需求,進而轉化內在狀態。這步驟層層深入,如同潛入內在的冰山深處,揭露隱藏的情緒與信念。 1. 行為 這是我們在外表上可以看到的言行舉止,例如說話方式、肢體動作或選擇的應對策略。這一層通常是最容易被察覺的,但它往往只是更
Thumbnail
2025/03/06
薩提爾冰山是一種深入探索內在世界的方法,幫助個人理解自身行為、情緒與潛在需求,進而轉化內在狀態。這步驟層層深入,如同潛入內在的冰山深處,揭露隱藏的情緒與信念。 1. 行為 這是我們在外表上可以看到的言行舉止,例如說話方式、肢體動作或選擇的應對策略。這一層通常是最容易被察覺的,但它往往只是更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認知行為治療實作指南,10個幫助你應對焦慮、憂鬱、憤怒、恐慌及擔憂等情緒問題的簡易策略
Thumbnail
認知行為治療實作指南,10個幫助你應對焦慮、憂鬱、憤怒、恐慌及擔憂等情緒問題的簡易策略
Thumbnail
透過覺察、流動、接納、探索、改變、珍惜這六個練習,可以幫助改變自己的情緒狀態和回應方式,我也分享了自己的情緒轉化歷程和感受之實例故事。
Thumbnail
透過覺察、流動、接納、探索、改變、珍惜這六個練習,可以幫助改變自己的情緒狀態和回應方式,我也分享了自己的情緒轉化歷程和感受之實例故事。
Thumbnail
當我們不練習主導自己的負面情緒時,負面情緒會來主導我們。在處理情緒時,後設認知能力至關重要,並可以透過觀察、記錄、回顧和找意義的方式來訓練和提升。這些方法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管理情緒,隨機應變,並從中學習,確保情緒不會導致有害的行動。
Thumbnail
當我們不練習主導自己的負面情緒時,負面情緒會來主導我們。在處理情緒時,後設認知能力至關重要,並可以透過觀察、記錄、回顧和找意義的方式來訓練和提升。這些方法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管理情緒,隨機應變,並從中學習,確保情緒不會導致有害的行動。
Thumbnail
生活裡本就存在著大大小小的煩心事,在人與人的互動間,一不小心可能就觸碰到他人的情緒開關。 我們都不是對方,也無法時刻覺察到對方所處的情緒狀態。當自己知道情緒上來時,適時的告知對方,提出需求,讓彼此暫時離開當下所處的環境。除了能避免因為情緒當下說出傷害彼此的話,也能避免自己做出錯誤的決定。 當你清
Thumbnail
生活裡本就存在著大大小小的煩心事,在人與人的互動間,一不小心可能就觸碰到他人的情緒開關。 我們都不是對方,也無法時刻覺察到對方所處的情緒狀態。當自己知道情緒上來時,適時的告知對方,提出需求,讓彼此暫時離開當下所處的環境。除了能避免因為情緒當下說出傷害彼此的話,也能避免自己做出錯誤的決定。 當你清
Thumbnail
瞭解消極情緒的重要性,如何正確面對消極情緒,並運用心理學技巧來應對。
Thumbnail
瞭解消極情緒的重要性,如何正確面對消極情緒,並運用心理學技巧來應對。
Thumbnail
庸人自擾讓人生空轉、內心不平、生命空轉
Thumbnail
庸人自擾讓人生空轉、內心不平、生命空轉
Thumbnail
人際關係中的挑戰可能會給我們帶來壓力與情緒波動。本文分享如何認識自身問題及處理關係危機的方法,並鼓勵讀者以寫作的方式釐清內心。內文也提到心理學書籍《被討厭的勇氣》中的觀點,並分享我調整內心的心路歷程。
Thumbnail
人際關係中的挑戰可能會給我們帶來壓力與情緒波動。本文分享如何認識自身問題及處理關係危機的方法,並鼓勵讀者以寫作的方式釐清內心。內文也提到心理學書籍《被討厭的勇氣》中的觀點,並分享我調整內心的心路歷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