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被取代的,不是人,而是只會操作卻沒有思考的靈魂。」
你是否也曾在公司裡,看著小小的 Excel 表格,盤算著自己要苦練多少函數,結果隔天驚覺「哇,AI 其實可以一鍵幫我跑完」?😱 這種被科技高速發展衝擊的感覺,真的會讓人冒冷汗,心想:「我辛苦念書還學了外文,萬一 AI 也能秒翻譯、秒整理報告,那我是不是變成可有可無的小螺絲釘?」
這篇就要跟你分享:其實別太怕,因為被取代的從來不是「人」本身,而是「只會工具操作卻沒有思考的人」。舉個超有感的例子:回到以前的江戶時代,光想出本書,就得找畫師、刻板師、印刷師傅一字一句地雕好木板,慢慢拓印。這聽起來超麻煩吧?現在我們有電腦、網路、印表機,甚至 AI 幫寫文案,出書也變得相對輕鬆。不代表書就不需要人寫,只是「寫書」的門檻降低了,「好故事」的需求卻依然存在!📖
再來,如果你只聚焦在「某個功能」上——比方說我只懂 Excel 函數、只會報告排版,沒有自己的想法,就可能被一套自動化流程取代。因為工具都會不斷演進啊!而真正能帶來價值的,是你知道「為什麼要做這份報告?做來幹嘛?對誰有幫助?要如何跨部門串聯?」這些才是老闆願意投資你、想留下你的真正原因。✨
因此,與其把力氣死盯在某個操作技能,還不如投資在「跨領域整合」和「溝通能力」。拿工程師來說,若你不只懂寫程式,還能抓住市場、行銷、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再加上懂得帶團隊、跟老闆談判,那就不是單純的程式執行者,而是能主導專案、甚至開發新產品的人才。就算 AI 再厲害,也無法代替你「如何和同事碰撞出新點子」、或是「如何讓客戶放心簽約」。😎
Ruby 擔心語言能力會被翻譯 AI 取代?不用太洩氣!因為語言不僅是單純的字詞轉換,更是與人互動,察言觀色、即時回應,還有文化背後的脈絡。就算AI能把你的英日文即時翻譯得很順,但那些溝通時的微妙「人情味」和現場反應,依舊需要真人來掌握。😌
當然,我們也得承認,AI 漸漸越來越聰明,很多原本要花三天做的工作,現在可能三分鐘就搞定。但這不見得是壞事,它反而幫我們把基礎繁瑣的事情自動化,讓我們能抽出時間去思考更大的方向,思考如何幫公司或團隊創造新價值。AI縮短的是「執行路徑」,而不是「創造力」!
最後,比起擔心未來會不會「努力白費」,不如多努力幾次,變得更具有彈性與整合力:反正工具總會迭代,人也總能一路升級。🤩 也許我們永遠追不上 AI 的某些速度,但只要在人與人之間的合作、情感、創意思維上保持優勢,就能讓 AI 成為你的加速器,而不是粉碎你飯碗的怪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