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霍格華茲 我的重新開始專題之六:身為東華的碩班生 專訪東華校友 林達陽】| 東華學聲202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撰文/王稚婷、採訪/王稚婷等


「當時,東華創英所是第一志願,也是唯一志願。」​

林達陽說,當年全台僅東華創英所,以文學創作為教學宗旨。另一個志願為北藝大的劇本所,但他想寫詩,頂多散文。於是,他便隻身自臺北來到了花蓮。​

| 初來東華時​


身為創英所第五屆,東華中文系、中文所,或者是創英所前幾屆,都有許多優秀的學長姐。但當時,厲害的前輩們大多即將畢業,或正在寫研究論文,他因而錯失與他們交流的機會。​

當時跟到反併校的尾聲的他,在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當天,在領獎時和當時的教育部次長說:「次長,我是東華的學生,我反併校。」後來次長找了祕書,邀請他與另一位學姊討論併校。而最終,次長信守部分承諾,而部分則覆水難收。「但你試過那麼多次,你會覺得好像實踐了什麼,你在做一件正確或浪漫的事情,經過幾次之後,那個衝動其實會有點被消磨掉。」​

| 到頭來 還是喜歡著花蓮​


種種失望的情緒,時不時會在某些時刻萌生。他時而疏離寫作的脈絡,暫時將自己的精神投注在排球場上,抑或與其他學院的朋友們到溪邊撈蝦和魚,「生活其實還蠻寬闊的,如果沒有辦法改變那個體制,那我們就去做別的事情。」但他依然堅守自己的原則,並不會對不同意的事情妥協。​

「有很失望的時候,而且還蠻多的,但是沒有真的想離開。」

種種失望情緒夾雜,他仍然留在東華。一方面,念文學藝術是他的選擇;二方面,他很喜歡花蓮的環境。​

林達陽當時的老師們,幾乎都是創校時的第一批老師,大多是出國唸書回來的年輕學者。教學美式且作風自由,學校的整體氣氛很好,師生關係緊密。東華對他來說,算是不錯的學習環境。​

| 畢業前夕 曾經有些故事​


「《青春瑣事之樹》那一整本散文,大概有二分之一以上,都是在東華寫的。」在東華的那些日子裡,達陽經常有感而寫作。​

畢業典禮結束時,大家穿著學士袍在大草坪上拍照,當帽子被拋到空中,「其實我知道經過就是這樣,就那一天而已。但畢業的那一刻開始,你就是大人了。」當時,他也不知道自己未來的去向,只知道自己不會留在花蓮了,想要成為成功的人,但「成功」是什麼樣子卻不知道。​




剛畢業的某個夜晚,颱風過後斷電。

他自一條昏暗的小徑騎著機車,路樹、雜草遍地,雨後一路皆是朦朧,只見遠處社區的微弱燈光。「所以未來要去什麼地方呢?有沒有什麼事,我真的在意的,像志業一樣的事情,其實不是很確定。」當時的他對未來感到迷茫,究竟要回去從事法律工作、考取公務員,抑或做文學工作。在那條悶熱、滿是草味的路上,他一方面感到害怕,另一方面,感到幽微的祝福,「總會有好事發生,你要相信這件事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稚婷作品集 2020-2025
0會員
26內容數
2020-2025作品集,內容涵蓋我所撰稿的報導文學、人物專訪,與純文學小說、極短篇及散文。
2025/03/14
日日的故事揭示了她在艱難環境中成長的過程。 她從小承受家庭的重擔,經歷情感的波折與生活的困苦,最終學會接受自己的過去,並在困難中堅強面對生命的挑戰。
2025/03/14
日日的故事揭示了她在艱難環境中成長的過程。 她從小承受家庭的重擔,經歷情感的波折與生活的困苦,最終學會接受自己的過去,並在困難中堅強面對生命的挑戰。
2025/03/14
父親因車禍受重傷,隨後逐漸衰弱,記憶和身體功能減退,最終在睡夢中離世。母親面對巨大的照顧壓力,依靠照服員的協助來改善生活品質,卻無法預測父親的突然離去,令全家陷入深深的悲痛與失落之中。
2025/03/14
父親因車禍受重傷,隨後逐漸衰弱,記憶和身體功能減退,最終在睡夢中離世。母親面對巨大的照顧壓力,依靠照服員的協助來改善生活品質,卻無法預測父親的突然離去,令全家陷入深深的悲痛與失落之中。
2025/03/14
月月面臨壓力與焦慮,曾產生自殺念頭,卻透過朋友的支持和醫療協助重獲生機。他探索自我、尋求生活意義,最終認識到愛與恨的情感交織,促使他努力生活,迎向未來。
2025/03/14
月月面臨壓力與焦慮,曾產生自殺念頭,卻透過朋友的支持和醫療協助重獲生機。他探索自我、尋求生活意義,最終認識到愛與恨的情感交織,促使他努力生活,迎向未來。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林傳甲所撰的京師大學堂講義對於「文學史」一詞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在於中國人撰寫的第一本中國文學史由林傳甲所著,其第一本的地位在1930年代的文學史論述中有著基本共識。  
Thumbnail
林傳甲所撰的京師大學堂講義對於「文學史」一詞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在於中國人撰寫的第一本中國文學史由林傳甲所著,其第一本的地位在1930年代的文學史論述中有著基本共識。  
Thumbnail
「感謝大家這麼熱情,我以為只有少少的朋友會來,結果來了那麼多人,讓我有點不知所措。」隱地回想:「臺灣第一代詩人就是用『當』來的錢去辦雜誌。再怎麼窮、再怎麼苦,文學就像野草一樣,永遠會生長。」
Thumbnail
「感謝大家這麼熱情,我以為只有少少的朋友會來,結果來了那麼多人,讓我有點不知所措。」隱地回想:「臺灣第一代詩人就是用『當』來的錢去辦雜誌。再怎麼窮、再怎麼苦,文學就像野草一樣,永遠會生長。」
Thumbnail
這本是我入坑「歐陽泰」(Tonio Andrade)這位學者的第一本著作。 (喜歡到我甚至曾發瘋立志要去耶魯大學找他)
Thumbnail
這本是我入坑「歐陽泰」(Tonio Andrade)這位學者的第一本著作。 (喜歡到我甚至曾發瘋立志要去耶魯大學找他)
Thumbnail
到了1980年代則是天才的時代,詩人夏宇用《備忘錄》轟動文壇,夏宇的故事仍在傳唱,與主題也不相符,且按下不表。要提的是另一個天才──林耀德。
Thumbnail
到了1980年代則是天才的時代,詩人夏宇用《備忘錄》轟動文壇,夏宇的故事仍在傳唱,與主題也不相符,且按下不表。要提的是另一個天才──林耀德。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張英曾在給家族的家訓(後被編輯成《聰訓齋語》)寫道:「讀書者不賤,守田者不飢,積德者不傾,擇交者不敗。」而今,即使讀書已經帶著我看見了不一樣的世界,去到了不一樣的地方,可終到頭,我們仍然被資本給壓迫著必須彎下身子,選擇忽略曾經讀過的道理。
Thumbnail
張英曾在給家族的家訓(後被編輯成《聰訓齋語》)寫道:「讀書者不賤,守田者不飢,積德者不傾,擇交者不敗。」而今,即使讀書已經帶著我看見了不一樣的世界,去到了不一樣的地方,可終到頭,我們仍然被資本給壓迫著必須彎下身子,選擇忽略曾經讀過的道理。
Thumbnail
漢寶德教授的回憶錄以豐富的內容介紹了他在不同背景下的成長歷程和專業生涯,作為建設台灣的貢獻。文章表達了他的豐富人生和對建築的熱情。
Thumbnail
漢寶德教授的回憶錄以豐富的內容介紹了他在不同背景下的成長歷程和專業生涯,作為建設台灣的貢獻。文章表達了他的豐富人生和對建築的熱情。
Thumbnail
楊牧的作品跨越了詩歌、散文、雜文等多種文類,充滿豐富的深意,對臺灣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文章探討通才與專才的優勢,並提到了楊牧專注而嚴謹的態度對其持續創作的重要性。
Thumbnail
楊牧的作品跨越了詩歌、散文、雜文等多種文類,充滿豐富的深意,對臺灣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文章探討通才與專才的優勢,並提到了楊牧專注而嚴謹的態度對其持續創作的重要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