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義:在苦難中尋找人生的方向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在破盡香港電影票房紀錄的《破.地獄》裡有一句為人熟知的「金句」:「生人都要破地獄,生人都有好多地獄。」儘管我未看懂電影裡有沒有為生人指引一條「破地獄」的路,人生要經歷的磨難往往猶如地獄是無容置疑的。教宗曾被一位女孩哭著問道,為何上帝容讓苦難存在,教宗無言以對,唯以眼淚相慰。楊牧谷牧師說過,面對苦難,我們要說的不是「為甚麼」,而是「如何」,如何面對苦難才是人生必學的功課。


有一位退休牧者贈給我這本《活出生命的意義》,是著名美籍猶太裔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Viktor Emil Frankl,1905~1997)的經典著作,它原書名叫《一個心理學家在集中營的經歷》,後來改名為《對生命說「是」》,再版時增補了〈意義療法導論〉等幾篇文章而更名為《活出生命的意義》。弗蘭克爾是其中一位最有資格向上帝質問「為甚麼」的人,因為他不僅曾被囚禁於集中營,差點因傷寒死在那裡,並且在釋放後回到維也納的第一天,就得知懷孕的妻子因疾病和飢餓慘死在集中營。根據專家研究,人類痛苦指數第一位是喪偶,他不僅喪偶,同時間喪子,而且他根本沒有機會見他們最後一面。如此的人生,難道不比地獄更痛苦嗎?他跟無數經歷集中營、大屠殺的人一樣,可能有個永遠破不了的地獄,但他最終沒有患上「精神官能症」,沒有放棄生命,相反,他以其精神病學家的專業,幫助其他戰後的精神病患者,他堅信和解而非復仇,摒棄集體罪惡的觀念。他說過:「我忘不了叮人給過我的恩惠,也不抱怨叮人對我做過的壞事。」這本《活出生命的意義》,述說他在集中營的日常小磨難,只占書中一半的篇幅,另一半篇幅,是他闡釋基於自己的苦難而開創的「意義療法」,作為他對後世治療精神官能症患者的貢獻。


他在書中說到:「一個人的苦難就好比毒氣,如果向空蕩蕩的毒氣室灌入一定量的毒氣,氣體將完全而均勻地彌漫開來,不管房間有多大。人的苦難也是這樣,它完全占據了你的靈魂和意識,不管苦難是大還是小。因此,人苦難的「量」完全是相對的。」(頁54)如果我們不懂如何面對苦難,就會任它如毒氣般蔓延,而且我相信它不僅蠶食一個人的靈魂和意義,而且會波及群體,甚至全社會。弗蘭克爾認為精神官能症的三大症狀是「抑鬱」、「侵犯」和「成癮依賴」,都是由於「存在之虛無」,即空虛感和無意義感導致的。(頁178)當苦難的毒氣蔓延至整個群體,執著於「為甚麼」而苦無出路時,空虛感和無力感就會產生那些症狀,而這不僅是弗蘭克爾身處的二十世紀如此,二十一世紀的情況更為嚴重,這是有目共睹的。


我常常跟別人分享人生最要緊的是尋找人生意義,它比所有身外之物與個人名利更為重要,因為人生失卻意義,就算多麼一帆風順,最終都有可能失去生存的動力。弗蘭克爾的意義療法正正印證我的想法,他認為意義療法「把人看成這樣一種存在:他主要的擔憂是實現某種意義,而不僅僅是滿足欲望和本能的需要,或是調和本我、自我與超我之間的欲望的衝突,抑或適應社會和環境。」(頁125)他認為意義療法治療師好比眼科專家,讓患者自己去觀察世界是甚麼樣子,他拓展患者的視野,使他們意義到生命潛在的所有意義。(頁135)他指出意義療法的三種方式:一、通過創立事工或從事某項事業;二、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人;三、忍受某種不可避免的苦難而採取某種狀態。(頁136)這跟漢娜.鄂蘭對成為人的條件有著不謀而合的地方。她認為在「行動」中的人,要比「勞動」和「工作」中的人更有意義,因為人在行動中會思考與創作,發明和想像,從而獲得別人的尊重。意義療法的重點就在於協助患者發掘並重建生命的意義,從而建構作為人的尊嚴,不論在生命中經歷何等的苦難。他說:「人的創造力會將人生活中的消極因素轉化為積極或建設性的因素,也毫是說,重要的是如何充分利用任何給定的處境,面對災難而保持樂觀。」(頁174)


弗蘭克爾通過意義療法,幫助許多戰後因受集中營之苦而失去人生目標的患者,而且他發現重拾因被囚而失去的自由,並不能使人重拾人生盼望,有些人甚至會藉著這種自由而肆意進行破壞及傷害他人的行為,因為一個人長期處於緊張的狀態,一旦得到解放,反倒面臨某種危險(頁107),我相信就是容讓復仇心理在心裡滋長。在意義療法中,人獲得自由是消極的一面,積極的一面是承擔責任。這不是被強加在身上的責任,而是人在尋求生命意義的過程中所自願承擔的責任,那種責任感是他尋求意義的原動力,如果對基督徒而言,我相信那就是上帝託付給我們的使命,給我們原動力,去尋找生命的終極意義。他在書中有一段話說得甚好:「人類不是在追求幸福,而是通過實踐內在潛藏於某種特定情況下的意義,來追求幸福的理由。」(頁174)


正如李小龍所言,目標終究不是用來達到的,而是給我們動力,向目標奮進。很多人會因為生命裡充滿大大小小的苦難,而產生「放棄綜合症」的行為模式。弗蘭克爾舉出這模式在集中營的表現:囚犯拒絕起床幹活,賴在牢房抽煙,懶理警告與威脅,因為他意識到自己會在48小時內死亡。意義導向減弱了,結果給即時的快感占了生命的上風。(頁176)在我們的生活裡,許多人都因為認為人生沒有未來,自己活在如地獄般的環境中,儼如沒用的人,而把沒用跟沒有意義等同起來,這種「失業型神經官能症」導致出現以上所說的三大症狀。弗蘭克爾的臨床經驗告訴我們:「只要他們能用不花錢但有意義的活動填補大量空閒時間,他們的抑鬱症狀就消失了,雖然經濟狀況毫無改善,肚子仍然挨餓,的確,人不是光靠福利活著。」(頁177)我常以為,教會應該是最適切的場所,達到弗蘭克爾這種想法,正如耶穌所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太4:4)


馬太福音六章10節記載:「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相信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我們的使命是讓人看見生命的終極意義在於獨一真神,耶穌復活不是要把人強擠進天堂,而是使人看見天國降臨在地上,人在地上努力不是為了破地獄,而是敞開心扉,讓神的國介入生命之中。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鄭子遴的沙龍
29會員
194內容數
跟喜歡閱讀與寫作的青年人和孩子,以及孩子的家長,分享我對閱讀與寫作的一點看法、經驗與感想,讓大小朋友慢慢喜歡這個讀寫象外的世界。
鄭子遴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05
本文探討王小波的雜文集《沉默的大多數》如何在二十多年後仍具有深刻意義,並從中反思中國社會的公共空間、私有化觀念、以及知識分子的角色。文章分析王小波如何批判中國社會的「報喜不報憂」風氣、以及缺乏公共空間的概念,並探討知識分子應如何透過理性思維、批判精神與增廣知識,在話語權不對等的社會中發聲。
Thumbnail
2025/04/05
本文探討王小波的雜文集《沉默的大多數》如何在二十多年後仍具有深刻意義,並從中反思中國社會的公共空間、私有化觀念、以及知識分子的角色。文章分析王小波如何批判中國社會的「報喜不報憂」風氣、以及缺乏公共空間的概念,並探討知識分子應如何透過理性思維、批判精神與增廣知識,在話語權不對等的社會中發聲。
Thumbnail
2025/03/19
愛麗絲·米勒的《幸福童年的祕密》及其兒子馬丁·米勒的《幸福童年的真正祕密》探討了童年創傷如何代代相傳。文章分析了米勒的理論,指出父母的投射、壓抑以及童年創傷如何影響孩子人格發展,並導致成年後的心理問題,如自戀障礙和憂鬱症。文章強調療癒童年創傷的重要性,並呼籲人們反思家庭關係以及個人成長。
Thumbnail
2025/03/19
愛麗絲·米勒的《幸福童年的祕密》及其兒子馬丁·米勒的《幸福童年的真正祕密》探討了童年創傷如何代代相傳。文章分析了米勒的理論,指出父母的投射、壓抑以及童年創傷如何影響孩子人格發展,並導致成年後的心理問題,如自戀障礙和憂鬱症。文章強調療癒童年創傷的重要性,並呼籲人們反思家庭關係以及個人成長。
Thumbnail
2025/03/19
本文探討現代基督徒靈肉二元論的現象,並從麥可·福斯特的《有身體的教會》、韓炳哲的《愛欲之死》等著作中,分析靈肉疏離如何導致社會問題及信仰危機。文章強調重新建立「道成肉身」的架構,在生活中實踐信仰,並以「我與你」的關係取代「我與它」的物化關係,才能真正與上帝建立連結。
Thumbnail
2025/03/19
本文探討現代基督徒靈肉二元論的現象,並從麥可·福斯特的《有身體的教會》、韓炳哲的《愛欲之死》等著作中,分析靈肉疏離如何導致社會問題及信仰危機。文章強調重新建立「道成肉身」的架構,在生活中實踐信仰,並以「我與你」的關係取代「我與它」的物化關係,才能真正與上帝建立連結。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引言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經歷靈魂的傷痛。
Thumbnail
引言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經歷靈魂的傷痛。
Thumbnail
在《像哲學家一樣生活》中,我們發現人類感到痛苦的兩個主要因素是「貪得無厭」和「擔心事物超出自己的掌控」。學會接納當下處境後採取適合的行動,即便是賦予當下事實新的意義,將有助於減輕痛苦。
Thumbnail
在《像哲學家一樣生活》中,我們發現人類感到痛苦的兩個主要因素是「貪得無厭」和「擔心事物超出自己的掌控」。學會接納當下處境後採取適合的行動,即便是賦予當下事實新的意義,將有助於減輕痛苦。
Thumbnail
弗蘭克從集中營歷劫到意義治療的誕生,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 Frankl的生死與惡劣環境的逼迫、在苦痛與絕望中找到生命活下去的意義,並創立了「意義治療法」,幫助世人尋找生命的意義。
Thumbnail
弗蘭克從集中營歷劫到意義治療的誕生,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 Frankl的生死與惡劣環境的逼迫、在苦痛與絕望中找到生命活下去的意義,並創立了「意義治療法」,幫助世人尋找生命的意義。
Thumbnail
生命除了處理個人的課題,最與生活切切相關的即是人際關係的經營,阿德勒曾說「人類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被討厭的勇氣》給予人們勇氣成為自己,接受自己被討厭的事實,對於與人相處也給予了課題分離的重要分界,這也是本影響我非常深的書,人際關係尤關著健康的心靈,而通過人際關係,可以建立強大的內心支柱。
Thumbnail
生命除了處理個人的課題,最與生活切切相關的即是人際關係的經營,阿德勒曾說「人類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被討厭的勇氣》給予人們勇氣成為自己,接受自己被討厭的事實,對於與人相處也給予了課題分離的重要分界,這也是本影響我非常深的書,人際關係尤關著健康的心靈,而通過人際關係,可以建立強大的內心支柱。
Thumbnail
現在我才真正體會到,在一生中對別人所造成的傷害。在我失去生命,躺在擔架上時,我也重新體驗了生命中的每一個片段,包括我的情感、態度和動機
Thumbnail
現在我才真正體會到,在一生中對別人所造成的傷害。在我失去生命,躺在擔架上時,我也重新體驗了生命中的每一個片段,包括我的情感、態度和動機
Thumbnail
2023年的10月透過朋友的推薦和網路資訊,於是打開了這本我觀望已久的哲學心理書。初品此書當下的心境是對於人際、社會、自我感到無力和絕望,不再相信人與人之間有純粹的信任,也不再相信社會是單純的,更不再相信自己有勇氣和能力可以面對困境,但當我翻開第一個章節,簡單明瞭的一句話:生命中所遇到的困境都和人際
Thumbnail
2023年的10月透過朋友的推薦和網路資訊,於是打開了這本我觀望已久的哲學心理書。初品此書當下的心境是對於人際、社會、自我感到無力和絕望,不再相信人與人之間有純粹的信任,也不再相信社會是單純的,更不再相信自己有勇氣和能力可以面對困境,但當我翻開第一個章節,簡單明瞭的一句話:生命中所遇到的困境都和人際
Thumbnail
《活出意義來》是由曾在集中營存活下來的弗蘭克所著,書中記錄了在集中營遭遇的非人經歷,並創建了「意義治療學」這個新領域。 【這本書推薦給誰讀?】 1. 尋找生活方向的人:對於那些感到迷茫、不知道該往哪裡走的人 2. 對心理學感興趣的人:如果你對心理學有興趣,《活出意義來》會給你帶來大量的啟發。
Thumbnail
《活出意義來》是由曾在集中營存活下來的弗蘭克所著,書中記錄了在集中營遭遇的非人經歷,並創建了「意義治療學」這個新領域。 【這本書推薦給誰讀?】 1. 尋找生活方向的人:對於那些感到迷茫、不知道該往哪裡走的人 2. 對心理學感興趣的人:如果你對心理學有興趣,《活出意義來》會給你帶來大量的啟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