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了一堂超實用的課程,原本以為是教你怎麼壓價、怎麼說服對方,沒想到其實更多是在講:「怎麼用合作的方式,把問題處理得更漂亮」。 以下整理我覺得最值得分享的幾個重點,無論你是PM、業務、還是常常要協調工作的「夾心人、橋樑」,都很值得看下去👇
談判真正的目的是「雙方都能接受、並願意承諾的共識」,而不是誰比較兇、誰話多就贏。
課堂上提醒我們:談判其實是一種高階「溝通藝術」,先釐清彼此立場,再找出合作的空間。
一場談判,內容的影響力其實只有 8%,而人際信任的比重高達 55%!
也就是說,你跟對方之間的互動氛圍,比你說了什麼內容還重要。
👉 談判前,先把「人搞定」,再來談「事」。
課程裡的談判三階段超實用,跟我平常跑專案也很像:
不管是開會、跨部門對齊,還是內部協調,這三階段真的都用得到!
例如:「這麼急著交,是因為客戶壓你嗎?」
而不是:「怎麼又要趕?」
課上提到幾種提問類型:
用問題打開對方心防,資訊會比你想像的多很多。
「兄弟分橘子」的案例讓我大開眼界:
兩人都說要5瓣,結果打起來。深入問了才知道,一個要果肉、一個要橘皮。
🎯 談判不是比誰喊得大聲,而是要問清楚:「你要這個,是為了什麼?」
學會設計備案,是我覺得最值得學的:
講簡單一點就是:備案是幫你撐場面,也保護自己。
對方如果態度差、愛針鋒相對,可以用這幾招應對:
不是每次都要硬碰硬,有時候繞一繞反而更快談成。
課堂最後畫了一個「雙贏金三角」,我很喜歡這個圖:
markdown
共同目標
/ \
互利價值 — 長期合作
✅ 如果這三個條件都具備,基本上你這場談判已經贏一半了。
上完這堂課,我最大的體會是:
談判,不是為了爭輸贏,而是為了讓彼此都走得更遠。
多花一點時間理解對方,多準備一點資料,多一點好奇心和彈性——
就能把很多「不可能合作」的人,變成你長期合作的好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