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囉,大家好,歡迎收聽「嫻話家常」!我是今天的主持人,Alan。身為一位研發工程師,我平時最愛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利用閒暇時光和大家聊聊各式各樣的主題,像是書評、時事、人生感悟,甚至包含如何經營自媒體呀、如何做好個人成長之類的。而在今天的節目裡,我想要好好跟你們分享一些「從 0→1 建立事業」以及「如何讓小微企業穩步擴張」的關鍵觀念。
最近我讀到一位相當傳奇的專業經理人——我們先稱他 Richard 老師好了。他靠著自己的一套經營方法,幫許多家企業在三年內翻了四倍、十倍,甚至曾出現過 139 倍的驚人紀錄!想想看,從 1 億營收跳到 139 億,是不是很誇張?更厲害的是,他很堅持「自己不創業」,但會去簽約當人家的總經理或執行長,一口氣就把公司帶到業界前三大。今天就讓我們從他分享的重點,結合我自己的見解,攜手帶各位「從 0 到 1,再從 1 到 100」,成為一個更具格局與執行力的事業掌舵者。即使你目前可能是一位上班族、自由工作者、自媒體創作者,或是只想兼職創業,也可以在這些觀念裡得到啟發,幫助你找到更好的道路。
創業不難,難在「經營與擴張」
各位應該都有聽過「0→1」這個詞,指的是從無到有,從零開始到成功落地。Richard 老師提到,要完成 0→1 的創業獲利,你需要三大要素:
- 專業——你在某領域有足夠的專業度或技術力。
- 創意——能在市場上提出與眾不同的點子或差異化的定位。
- 投入——沒日沒夜地拼,捨得花時間與心力在「前期奮鬥」。
講得直接一點,創業剛開始,光靠「技術、創意和拼勁」,確實能夠活下來,甚至賺到錢。像我認識的某些朋友,做甜點工作室或是手作市集品牌,他們就靠著個人技術和大量時間投入,用社群慢慢打響名號,然後累積一批忠實客戶。
但問題來了:當你想從「一人工作室」或「微型企業」進一步做大,變成一個真正的事業,甚至是超過 30 人、50 人以上的團隊,就不再是單靠你個人有沒有天份或肯不肯熬夜了。你勢必要面臨更多挑戰,像是組織管理、財務規劃、產銷佈局……如果這些都沒有好好做,根據經濟部統計,台灣的新創公司在 3 年後只剩 5%,5 年後更只剩 1%。你辛苦創下的好局面,最後可能黯然收場。
三大挑戰——從一億到一百億?
Richard 老師在分享中,歸納了事業要往「更高更遠」的目標邁進,會遇到三大挑戰。讓我們一起細看:
挑戰一:從無到有的創業獲利
這就是我們前面談的 0→1。
- 要訣:專業、創意、投入。
- 適用對象:想開店、想做自由品牌、想當接案高手、打造個人工作室……都可以適用。
- 風險:一旦成長到一定規模,會卡在「人手不足」或「你無法事必躬親」的困境;顧此失彼之下,可能讓整體業務停滯甚至後退。
挑戰二:從小微企業走向穩定發展、持續擴大
這一關就需要更多系統化管理。Richard 老師特別提到:
- 資源整合
別只靠自己。「資源」可以是你的人脈、融資渠道、合作廠商、協同開發夥伴;你要懂得把缺乏的那一塊整合進來,而不是凡事都自己扛。 - 產銷布局
- 核心概念:「短鏈革命」。若你主打內銷,就要想辦法「4 小時內把商品送到客戶手上」;若你主攻出口市場,就要能「一天到貨」。
- 這聽起來可能很誇張,但就像電商已經進入「隔天到貨」的時代,速度與地利越來越成為重要競爭力。
- 組織效益
- 你的事業團隊必須有共同目標,不是老闆一個人拼,也不是一群員工只是「來領薪水」。
- 要透過明確的目標管理、績效考核或分潤機制,讓大家「自動自發」。
當你能把這三點做好,你的企業才有機會繼續跳躍,從微型企業晉級到小型、中型,甚至更大的規模。
挑戰三:成為業界前三大或產業領袖
一旦你開始在某個市場賺到錢,就該思考「我要如何繼續突破?我能不能打造集團化經營?」
- Richard 老師經常提到「BU (Business Unit) 制度」或「責任中心制」:
讓每個部門或事業單位都自負盈虧,彼此之間以內部交易結算、對外各自拼市場。同時保留核心資源及戰略規劃由公司高層決定。 - 這樣的好處是:
- 分權管理:老闆或 CEO 不必事事親力親為,只要負責「算錢、算績效」,並提供必要支援。
- 快速複製:當某個 BU 的模式成功,可複製到其他產品線或市場。
- 鼓勵成員當「小老闆」:因為每個單位都能分得利潤,不再只是純粹打工心態。
短鏈革命與全球化終結
先聊一個很刺激的觀點:
- 「全球化已死」。
大家可能會想說,網路不是讓地球越來越小嗎?怎麼突然說全球化沒了?原來在 2020 年新冠疫情爆發之後,許多國家的供應鏈與物流鏈都斷裂。隨之而來,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各個國家紛紛意識到「要在地化」的重要性,以免被卡脖子。 - 「短鏈革命」 就是這樣興起的。把生產、組裝、運輸盡可能縮到最短路徑,減少對遠端供貨的依賴。
- 對台灣企業或個人來說,其實也是提醒我們:如果你想要服務台灣市場,就必須把「就近供貨」的效率做得比別人好;若你要賣到國外,可能得在當地設立組裝或倉庫中心。
我以前看到一些電商品牌,他們的商品是國外代工,然後海運花好幾週的時間。結果疫情一來,船期大亂,缺櫃、延誤,導致斷貨狀況嚴重。後來他們被逼著跟當地倉庫合作,在海外建 mini warehouse,以縮短出貨時間。有些品牌乾脆在國外找代工廠直接生產,連海運都省了。這其實就是「短鏈革命」最實際的應用啊!再回頭看Richard 老師,他在 1990 年代就已經在做全球佈局、就近供貨,難怪能超前競爭對手。
台灣市場的隱憂
接著,我們談一下台灣市場本身。
- 人口負成長:2050 年後,台灣人口可能跌到 1800 萬以下,勞動人口萎縮,高齡人口激增,內需市場自然越來越小。
- 全球化變調:別的國家也在搶佔國際市場。台灣若只固守本土,或許暫時能賺錢,但長期來看很可能遇到瓶頸。
- 建議:台灣企業若有能力,應該早點思考跨境經營,或把目標市場延伸到其他國家與地區,否則未來可能面臨成長天花板。
當然,並非每個人都想要成為「超大規模」公司。如果你是走職人模式,也許安於小規模、專注品質就好。但Richard 老師的觀點是:「如果你要真的在產業中發揮影響力,就不能只是做職人,必須有更大的組織。」究竟怎麼選,就看你的志向與想法囉!
第五段:分權管理、算錢 vs. 賺錢
Richard 老師很常提一個好玩的觀念:
- 「要當算錢的老闆,不要當賺錢的老闆」。
- 「賺錢的老闆」聽起來不錯,但意思是你得親自衝鋒陷陣,把所有營業與產出都攬在身上,員工則是一群領薪水的人。久而久之,你累死,也難以擴張。
- 「算錢的老闆」則意味著,你願意把權力和利潤分給員工或事業單位,讓他們成為獨立的利潤中心。大家拚命賺錢,你只要負責規劃與結算,也就是核心戰略與資源調配。這樣的管理模式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拓點到更多市場或產品線。
以前我在帶小組時,有個反省是:我會很怕放手,一度都想自己做完所有的流程。結果小組夥伴缺乏發揮空間,做事鬆散、沒有動力。後來我改成「專案承包制」,告訴成員:「這個專案交給你主導,做出多少業績,我給你額外抽成」,反而激起他們的乾勁。最後我輕鬆很多,他們也分到更多好處,可謂雙贏。這就是微型的「分權管理」。如果把它規模化、制度化,就是所謂的 BU 制或責任中心制啊!
職人精神 vs. 事業化經營
「職人」這個詞,在日本或台灣都蠻有魅力的。像是文檔中提到的「握壽司達人」——他可以賣得很貴,也堅持最頂級的品質。但 38 年後,他還是只有一家店,十個位置。
相反地,像台灣的某些迴轉壽司連鎖,可能單價不高,但靠著規模遍地開花,營收是那位職人的幾萬倍。
- 如果你要追求「小而美」或「極致工藝」,當然可以走職人之路,不需要大張旗鼓地成立集團。
- 可是若你想真正站上產業制高點,就得規劃組織化運作。這兩條路並沒有孰優孰劣,而是看你的人生目標為何。
我有個好朋友是位烘焙師,他手作麵包超好吃,但一直拒絕擴張或加盟,就想維持店裡每天限量、親手製作的職人風格。雖然生意很穩定,但也不可能賺大錢。另一邊,我認識一位連鎖餐飲的創業者,他從小店開始,三年就開了十幾家分店,做得有聲有色,雖然他的麵包或許比不上前者那麼「藝術」,但他在市場規模與利潤上遙遙領先。這就是兩種不同選擇的寫照。
國際布局與跨界經營
正如前面談到的人口結構問題,與短鏈革命的興起,台灣若只鎖定本地市場,長期發展面臨限制。Richard 老師建議,企業最好能嘗試跨界或跨國經營。
- 跨界經營:
- 不侷限在單一領域,挖掘「多角化」商機。例如,你原本做麵包,可以延伸到烘焙課程、烘焙原料的批發,甚至推出相關周邊商品。
- 這也可透過「集團化經營」去呈現,讓不同的 BU 專注於不同的業務範疇。
- 跨國經營:
- 若外銷佔比越來越大,或所在市場飽和,就該思考海外市場。
- 「短鏈革命」意味著,你也許要在目標市場附近設廠或與在地夥伴合作,而非從台灣遙控一切。縮短運輸和供貨時間,才能保持優勢。
- 組織與語言能力:
- 當你跨國之後,語言與文化就成關鍵。
- 在管理上,也需要更複雜的組織架構,如海外事業部或全球採購團隊。
經營管理的工具與心法
Richard 老師在課程中,說自己會把經營管理的理論「實踐化、工具化」,再結合豐富的案例。以下幾個心法分享給大家參考:
- 責任中心制 / BU 制
- 每個部門要對獲利負責,收入扣除成本後是利潤,這些利潤也回饋給部門成員。
- 上層只做資源整合、策略規劃;下層部門則自行找客戶、衝業績。
- 速度決定勝負
- 不管是服務業還是製造業,滿足客戶的速度一旦勝過對手,你就有致勝關鍵。
- 這點和短鏈革命呼應,特別是同質化產品在市場一堆時,誰先能交貨、誰能最快客製,就很可能賺到更多客戶。
- 育人重於領人
- 領導者除了擬定戰略,也要著重「培養人」。
- 如果公司只靠你一個人帶頭衝,很快會遇到瓶頸。但若團隊人人可獨當一面,你就能持續擴大版圖。
- 跨出台灣的必要性
- 內需人口減少,加上競爭激烈,早一點佈局海外或至少拓展更寬廣的客源,能防止未來困境。
Alan 的個人成長與自媒體經驗
前面聊了很多 Richard 老師的經營觀念,這裡我想談談,我自己是如何把這些觀念融入自媒體經營和個人成長的。
- 訂立階段目標
- 我在最初做頻道時,只想做「好玩、有趣」,所以沒有特別的營收或組織想法;但做到一個階段後,我開始設定「我要在半年內將訂閱數翻倍」,於是我得找人協助、規劃行銷策略。
- 這很像從 0→1 的過程轉到 1→N,需要更多「資源整合、產銷布局」。
- 讓夥伴一起賺
- 一開始,我是付固定薪水請剪輯師和小編,但他們做久了會覺得沒有發揮空間。後來我嘗試「專案制」或「收益分潤」:某個企劃成功就有獎金或分潤,結果大家更願意貢獻創意和時間。
- 這就是分權管理的雛形。
- 短鏈思維
- 雖然自媒體主要是線上,但有時也會賣週邊商品;若我交給第三方物流,需要花 3~5 天才寄到客戶手上,粉絲可能等得很焦躁。我開始考慮與更多地區性的物流或服務據點合作,盡量縮短等待時間。
- 當然,還談不上真正的全球化,但這種「速度至上」的概念,已在潛移默化地改變我的經營邏輯。
- 放眼國際
- 雖說我的頻道以中文受眾為主,但我也開始思考:可不可以做英文字幕?能不能找機會在國外平台曝光?這就是跨國佈局的萌芽啊!
結語——成就更大的視野與可能性
聽到這裡,你或許會想:「我是不是非得成為下一個郭台銘,或是下一個國際巨頭?」答案不一定。正如我們所言,有些人想要小而美,當個職人即可;有些人渴望衝刺成大企業。重點在於:
- 你要清楚自己的目標。
- 一旦想走向「更大、更廣」,就必須擁抱更多的經營管理思維與工具,而不再只靠個人專業或創意。
- 「短鏈革命」、「分權管理」、「BU 制」等概念,無論你是在製造業、餐飲業、服務業,乃至自媒體或線上課程領域,都能找到對應的落地方式。
Alan 最後的小叮嚀:
- 如果你目前還在「0→1」階段,別急著追求完美組織,先全力把 MVP(最小可行產品)或初始業務做出來,測試市場接受度。
- 等到有利潤和初步客源後,就要思考如何建構團隊、引入管理制度,不要等到狀況多了才手忙腳亂。
- 最後,當你準備要更上一層樓,別忘了盤點是否能開拓國際,或者至少「在地深耕」得更加極致,用短鏈或更快速的供應模式,提升競爭壁壘。
好啦,各位,以上就是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內容,關於「事業從 0→1 的三大挑戰」、短鏈革命、分權管理以及台灣市場未來可能面臨的人口與環境變化。希望你們聽完能對自己正在做或準備要做的事情,更有方向感,也更懂得規劃下一步路要怎麼走。如果你是一位小店老闆、或是一人創業者,想擴張卻不知從何開始;又或者你是職場主管,面臨團隊無法突破瓶頸的苦惱,或許可以試試把「賺錢」的權限交給底下的人,讓自己做「算錢的老闆」。這樣一來,大家一條心,反而比你單打獨鬥更能衝出新天地。
今天的「嫻話家常」就到此告一段落。如果你對這個主題有更多想法,或想聽聽更多更深入的案例、工具運用,都歡迎在節目下方留言或私訊給我。你們的回饋,是我繼續製作內容最大的動力呀!謝謝大家的收聽,我是 Alan,咱們下集再見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