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常對小孩說:要專心讀書不可以談戀愛。而對父母問起何謂愛?父母也是回答的模糊,甚至學校也不會教,只能慢慢長大自己到外探索。長大後在外頭遇到一位心儀的對象,讓你臉紅心跳,但這是喜歡還是愛讓人搞不清楚。
愛在字典裡多半跟浪漫愛情有關,開宗明義解釋是對另一個人抱著極為溫柔又熱烈的感情,尤其建立在性吸引力上面。愛是不可或缺的力量,每個人認為愛很重要,卻因外在許多因素而慢慢地忽略,甚至難以開口。科技發達、社群媒體興起,人們愈來愈依賴通訊軟體使用文字或貼圖聯繫對方,看似緊密,其實是更加地疏遠,見面的次數也跟著減少許多。本書《關於愛的一切》描述現今文化很少公開討論愛,頂多從電影、音樂、雜誌等等媒體看見對愛的渴求,而在這世代的青少年也越來越難相信愛這份力量,也許是因為社會的快速發展、也許是因為網路關係,讓人們關係越來越疏遠,這本書想告訴你的是:愛,不只展現在戀人上,世界各個角落都能展現出來。作者貝爾.胡克斯是位美國學者、作家、女性主義理論家、文化評論家。書裡寫道,要真正去愛,我們必須學著調和各種要素:關心、喜愛、認可、尊重、承諾、信任,以及坦誠的溝通。
每個人都承認愛既美妙又不可或缺,但每個人心中的愛都不相同。
黛安.艾可曼《愛的自然簡史》
之前在某個談話節目講到關於親情部分,邀請幾位來賓到節目講述和家人的相處方式,其中一位讓我印象深刻是:媽媽並不愛她,也處處刁難她,因此從小就得不到父母的關愛,長大後並沒有就此獲得自由,母親缺錢也會和她借,最不公平的是,母親很疼愛哥哥。直到母親臥病在床,身體每況愈下,她也是自願照顧母親。最後母親的臨走,也還是聽不到母親的道歉與道謝,反而母親最後絲絲掛念的依然還是她的哥哥。在社群媒體裡,也看到一張圖說道:小時候女孩被母親責罵到長大,等到小女孩也變成母親也依然繼續責罵她的小孩不停地循環。有句話說:「打是情、罵是愛」,也許這句話被許多人當成是玩笑話,但當轉到家庭裡,小孩不乖,換來的則是父母的「竹筍炒肉絲」。過重的話,比如像是控制、為孩子安排各種行程,小孩感到不舒服,父母就會說:我這麼做是為了你好,讓小孩誤以為這就是愛的方式。小時候學到愛的錯誤定義,長大後就很難展現愛。
小孩出生就認定父母是他們的避風港,若大人不懂得怎麼愛人,也就不會有愛。愛並不是隨著年齡增長就會自動學會,而是學著好好傾聽、信任與關心對方。若每位大人都能好好學習如何愛孩子、如何愛人,那麼這世上就不會有太多的家暴問題以及虐童案件。
在原生家裡缺乏愛,多數人會想到外頭找尋異性希望對方可以給他從沒有過愛的感受以及安心感,但當要求越多,對方也會感到壓力、想立刻逃離。承認家裡缺乏愛,用不著感到丟臉。如果一個人想達成自我復原,那麼讓靈魂健全、誠實並且如實面對無愛的狀態,是治癒過程的必經階段。
每個人都希望能夠尋找到真愛,而真愛的定義每個人很難去說明清楚,多半想到是:在一起沒有感到壓力、有相同的興趣,以及談得來。除了內在條件,也要求外在條件,比如找到長相好看,男生希望女生乖乖的;女生則希望男生能疼愛她,或者有些女生希望男生有車,但當交往對象已達到條件,有些卻還是走向分手之路,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通常認為真愛是極為愉快、浪漫,充滿愛與光明,事實上,真愛是需要經營的。作者提到約翰.威爾伍德在《愛與覺醒》一書明確劃分受到吸引和真愛的不同,他對兩者定義為:靈魂契合是兩人之間有共鳴,既看見對方外表底下的本性,也回應了對方性格上的美好。他稱受到對方吸引是心的契合,而真愛為靈魂的契合。我們一生中會遇到許多形形色色的人,遇到特別投緣的人則是少之又少。談戀愛時,多半是被對方某一項特色吸引到,我們就會誤以為這就是真愛。戀愛其實很微妙,兩人一開始的互相吸引,中間發現這和剛開始接觸的那個人不一樣,就會有怎麼交往前後差別很大這樣的想法。若轉成包容,並且兩人將愛慢慢茁壯、轉變,接受對方現在的樣貌,一起前往真愛的道路上。戀愛並非只有追到心儀的對象開開心心過每一天其他什麼都不管,經營真愛重要道路在於溝通,信任自己也信任對方、對自己承諾也給對方承諾。人的想法五花八門,要怎麼溝通,我認為可以先跟自己做溝通,若能先好好安慰內在的自己,後續和對方談話或許會有吵架的時候,但你也能立即思考剛所說的話哪裡有問題,並且整理一番,等雙方冷靜下來在和對方談話,不用過於偏激的方式交談,也許會有不一樣的回應。
在《讓愛延續的七個方法》一書說道,無論哪種階段,尊重與包容都是每個人所需的,你尊重別人;別人也會尊重你。透過示好語氣,好好表達自己真正心裡話,也能讓對方感受到你的愛。
延續閱讀:《讓愛延續的七個方法》透過七個方法讓兩人重溫幸福感
羅賓.葛薩姜在《寬恕是勇敢的抉擇,帶來內心的平靜》一書說道:「微小的寬恕行為在個人層次上會產生重大影響;微小的寬恕行為也能增強一個人對自己和他人潛力的信任感;小小的寬恕有助於培養充滿希望和樂觀而非悲觀或失敗的人類精神;小小的寬恕有助於了解到自己和別人都蓄積了強大的力量,能夠選擇用愛去創造,而不是將人類視為基本自私又愛搞破壞的罪人。」或許看了此書內容有些人會覺得不可能、想太多、他傷害我,我還得原諒他?種種負面問題,但寬恕並非軟弱,而是解開已久的死結。你怨恨他人愈久,其實對對方沒有造成傷害,反而是更加地傷害自己。這世上充滿許多讓人產生自私的心態,唯有保護與強化自我,我們依然也能用愛去看待這世界。
透過完全的寬恕,才能夠重新回歸愛的療癒、撫慰、和諧的境地。
艾瑞克.巴特沃斯《活著是為了愛》
每個人對愛的定義為: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對方帶給我們愛,讓我們感到安心,我們也心甘情願付出許多。但當受到傷害,我們就會開始懼怕,不再相信愛,因而傷害自己、貶低自己,因此,才會有愈來愈多文章提倡好好愛自己。每個人對於愛自己定義有所不同。也許是犒賞自己、也許是讚美自己,這都沒有錯,最主要不要做傷害的事情就好。但這就讓我不經想起一個問題:若人們過度只愛自己,會不會因而忘記如何愛別人?我們知道愛自己很重要,好好愛自己就能愛對方,但若只想好好愛自己,卻忘記安撫過去的傷痛,是否當遇到喜歡的人,會因此退卻?亦或者用「愛自己」來包裝自己,顯示自己強大,但若再度回憶起,這個傷口逐漸放大,是否又會開始退縮?好好面對內在的自己,勇敢踏出一步,也是愛自己的方式。
社會也提倡學習與進步,卻很少講到愛要及時。書內在失去:生與死的愛說道,在我們的文化中,很少有人尋求瞭解完美的愛,悲痛往往蒙上懊悔的色彩。我們後悔有些話沒說出口、有些事沒有和解。法國歌手艾迪特.琵雅芙所唱的「我無怨無悔」,想要過了無遺憾的生活,唯有開始覺察到生命及正確行動的價值。明白死亡就在身旁提醒我們:如果覺得自己對某件事有股使命感,現在就去做,否則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有些人認為講死亡是一種忌諱,但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並不知道,任何一個無意間的意外都有可能發生。因此,有想說什麼話、想執行什麼事,就立刻去做吧,時間每分每秒都在快速地流失,我們的生命也是如此,好好珍惜每一天所接觸的人事物。
愛,並非軟弱代表,它也能是強而有力的神隊友。
學會去愛,就學會接受改變。若無改變,我們便無法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