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穆王

雷冥-avatar-img
發佈於列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5 分鐘

一、


1. 原文

周穆王時,西極之國,有化人來,入水火,貫金石;反山川,移城邑;乘虛不墜,觸實不硋。千變萬化,不可窮極。既已變物之形,又且易人之慮。穆王敬之若神,事之若君。推路寢以居之,引三牲以進之,選女樂以娛之。


化人以為王之宮室卑陋而不可處,王之廚饌腥螻而不可饗,王之嬪御膻惡而不可親。穆王乃為之改築。土木之功。赭堊之色,无遺巧焉。五府為虛,而臺始成。其高千仞,臨終南之上,號曰中天之臺。𥳑鄭、衛之處子娥媌靡曼者,施芳澤,正蛾眉,設笄珥,衣阿錫。曳齊紈。粉白黛黑,珮玉環。雜芷若以滿之,奏《承雲》、《六瑩》、《九韶》、《晨露》以樂之。月月獻玉衣,旦旦薦玉食。


化人猶不舍然,不得已而臨之。居亡幾何,謁王同游。王執化人之袪,騰而上者中天迺止。暨及化人之宮。化人之宮構以金銀,絡以珠玉;出雲雨之上而不知下之據,望之若屯雲焉。耳目所觀聽,鼻口所納嘗,皆非人閒之有。王實以為清都、紫微、鈞天、廣樂,帝之所居。


王俯而視之,其宮榭若累塊積蘇焉。王自以居數十年不思其國也。化人復謁王同游,所及之處,仰不見日月,俯不見河海。光影所照,王目眩不能得視;音響所來,王耳亂不能得聽。百骸六藏,悸而不凝。意迷精喪,請化人求還。化人移之,王若殞虛焉。既寤,所坐猶嚮者之處,侍御猶嚮者之人。視其前,則酒未清,肴未昲。王問所從來。左右曰:「王默存耳。」


由此穆王自失者三月而復。更問化人。化人曰:「吾與王神游也,形奚動哉?且曩之所居,奚異王之宮?曩之所游,奚異王之圃?王閒恆疑蹔亡。變化之極,徐疾之閒,可盡模哉?」


王大悅。不恤國事,不樂臣妾,肆意遠游。命駕八駿之乘,右服驊,騮而左綠耳,右驂赤驥而左白𣚘,主車則造父為御,𧮼𠜦為右,次車之乘,右服渠黃而左踰輪,左驂盜驪而右山子,柏天主車,參百為御,奔戎為右。馳驅千里,至於巨蒐氏之國。


巨蒐氏乃獻白鵠之血以飲王,具牛馬之湩以洗王之足,及二乘之人。已飲而行,遂宿于崑崙之阿,赤水之陽。別日升于崑崙之丘,以觀黃帝之宮,而封之,以詒後世。遂賓于西王母觴于瑤池之上。西王母為王謠,王和之,其辭哀焉。


迺觀日之所入,一日行萬里。王乃歎曰:「於乎!予一人不盈于德而諧於樂,後世其追數吾過乎!」穆王幾神人哉!能窮當身之樂,猶百年乃徂,世以為登假焉。


2. 注釋


1. 周穆王:西周國君,以好奇探險、遠遊聞名。



2. 西極之國:指極西方的國度。



3. 化人:神秘變化莫測之人。



4. 反山川:能改變山川地勢。



5. 三牲:祭祀用的牛、羊、豬。



6. 赭堊:紅色與白色的塗料。



7. 中天之臺:穆王為化人修建的宮殿。



8. 承雲、六瑩、九韶、晨露:古代樂曲名。



9. 袪:袖子。



10. 清都、紫微、鈞天、廣樂:傳說中的神仙宮殿。



11. 百骸六藏:指人體所有器官。



12. 神游:精神遊歷,而非身體移動。



13. 八駿:傳說中周穆王的八匹神馬。



14. 崑崙之丘:傳說中的神仙聖地。



15. 西王母:傳說中居住於崑崙山的女神。



16. 瑤池:西王母的仙境。



17. 登假:長生不老。




3. 白話文

周穆王時,西方極遠之國來了一位神秘的「化人」,能夠自由出入水火,穿透金石,顛倒山川,移動城邑,行走虛空不會墜落,碰觸實物也不受阻礙。他千變萬化,無窮無盡,不僅能改變萬物的形態,甚至可以改變人的思維。穆王敬重他如同神靈,事奉他如同君主,將宮殿讓給他居住,供上祭祀牲禮,挑選美麗的女子為他歌舞娛樂。


然而,化人認為穆王的宮殿太過簡陋,食物難以下嚥,嬪妃體味惡臭難以親近。於是,穆王重新修建宮殿,使用最精美的建材裝飾,五府空虛,宮殿方才完工,取名「中天之臺」。宮殿內聚集鄭、衛兩國的美人,妝飾華麗,音樂歌舞繁盛,甚至每天獻上珍貴玉食,但化人依舊興趣缺缺,勉強才願意居住。


過了一段時間,化人邀請穆王同行遊覽,穆王拉住化人的衣袖,一起騰空而起,直到達到中天之境。那裡的宮殿由金銀打造,以珠玉裝飾,高懸於雲霧之上,不見地面依靠何物支撐,猶如雲層聚集。眼前所見、耳中所聞、口鼻所嚐,全非人間所有。穆王以為這就是神仙居住的宮殿,居住數十年竟忘卻了自己的國家。


然而,當穆王繼續隨化人遊覽時,他發現自己無法適應:看不見日月河海,眼前光影閃爍,耳邊聲音紛亂,身體無法穩定,精神恍惚,於是懇求化人送他回去。當穆王醒來,發現自己仍坐在原處,酒菜依舊,左右侍從說:「大王只是閉目沉思罷了。」穆王因此迷失了三個月,才逐漸恢復。


之後,穆王不再關心國事,沉迷於遊歷,駕駛神馬馳騁萬里,拜訪巨蒐氏,飲白鵠之血,宿於崑崙山,拜會西王母。最終,他感嘆:「我放縱享樂,後世會不會責備我的過錯呢?」穆王幾乎成為神仙,享盡世間快樂,最終活了一百多年,被認為成仙了。


4. 總結

這篇文章描述了周穆王遇見「化人」,遊歷仙境,沉迷享樂的故事,展現了王者對神秘世界的嚮往,也反映了貪戀逸樂對治國的影響。穆王最終雖然自覺放縱,但仍難以自拔,後世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




二、


1. 原文

老成子學幻於尹文先生,三年不告。老成子請其過而求退。尹文先生揖而進之於室,屏左右而與之言曰:「昔老聃之徂西也,顧而告予曰:有生之氣,有形之狀,盡幻也。造化之所始,陰陽之所變者,謂之生,謂之死。窮數達變,因形移易者,謂之化,謂之幻。造物者其巧妙,其功深,固難窮難終。因形者其巧顯,其功淺,故隨起隨滅。知幻化之不異生死也,始可與學幻矣。吾與汝亦幻也,奚須學哉?」


老成子歸,用尹文先生之言,深思三月,遂能存亡自在,憣校四時;冬起雷,夏造冰;飛者走,走者飛。終身不箸其術,固世莫傳焉。


子列子曰:「善為化者,其道密庸,其功同人。五帝之德,三王之功,未必盡智勇之力,或由化而成。孰測之哉?」


2. 注釋


1. 老成子:道家人物,向尹文先生學習幻術。



2. 尹文先生:擅長幻術的道士。



3. 不告:不傳授,不教導。



4. 請其過而求退:請求老師指點過錯,並打算離開。



5. 揖而進之於室:作揖後請他進入房間。



6. 屏左右:遣散左右侍從。



7. 老聃:即老子。



8. 徂西:前往西方,暗指老子西行。



9. 造化:大自然的造物與變化。



10. 窮數達變:窮盡規律,通達變化。



11. 存亡自在:生死自由掌控。



12. 憣校四時:能夠操控四季變化。



13. 冬起雷,夏造冰:在冬天引發雷聲,夏天製造冰雪。



14. 走者飛,飛者走:行走者能飛翔,飛翔者能行走。



15. 不箸其術:不記錄下來,不傳授給世人。



16. 密庸:深奧而平常,難以察覺。



17. 五帝、三王:指遠古聖王,五帝如黃帝、顓頊等,三王如夏禹、商湯、周文王。



18. 孰測之哉:誰能測度這些變化呢?




3. 白話文

老成子向尹文先生學習幻術,三年過去,老師卻始終不傳授任何知識。老成子請求老師指點自己可能的錯誤,並表示如果無法學習,就想離開。尹文先生向他作揖,請他進入房內,屏退侍從後對他說:


「從前,老子前往西方時,回頭告訴我:『有生命的氣息,具體的形態,都是幻象。天地萬物的開始,以及陰陽變化,都被稱為生與死。通曉規律,掌握變化,根據形體轉換,這稱為化,也稱為幻。造物主的技藝精妙,功力深厚,難以窮盡。根據形體來變化的技藝,雖然表面上很神奇,但本質上淺薄,因此一旦出現也容易消失。只有明白幻化與生死並無不同,才能真正學會幻術。我們本身也是幻象,為何還要學習幻術呢?』」


老成子回家後,按照尹文先生的話,苦思冥想三個月,最終領悟生死變化的道理,達到存亡自由、掌控四季的境界。他能夠在冬天引發雷聲,夏天製造冰雪,讓行走的人飛翔,讓飛翔的生物落地行走。但他終身未將此術記錄下來,因此世間無人能學到他的技藝。


列子說:「真正擅長變化的人,他們的道理深奧而不易察覺,他們的力量與人類相同。五帝的美德,三王的功業,不一定只是靠智慧和勇氣,也可能是因為掌握了變化之道。誰能真正測度這些呢?」


4. 總結

這篇文章探討了「幻化」的概念,通過老成子的學習過程,表達了幻術與天地萬物變化的關聯。尹文先生的話點出:「幻化即生死」,最終老成子領悟後,不再執著於術法,而是順應自然的變化。列子進一步指出,歷史上的帝王之功,或許也是掌握變化之道的結果,提醒世人不要只看表面現象,而要理解萬物變化的本質。





三、


1. 原文

覺有八徵,夢有六候。奚謂八徵?一曰故,二曰為,三曰得,四曰喪,五曰哀,六曰樂,七曰生,八曰死。此者八徵,形所接也。奚謂六候?一曰正夢,二曰蘁夢,三曰思夢,四曰寤夢,五曰喜夢,六曰懼夢。此六者,神所交也。不識感變之所起者,事至則惑其所由然,識感變之所起者,事至則知其所由然。知其所由然則無所怛1。一體之盈虛消息,皆通於天地,應於物類。故陰氣壯,則夢涉大水而恐懼;陽氣壯,則夢涉大火而燔焫;陰陽俱壯,則夢生殺。甚飽則夢與,甚饑則夢取。是以以浮虛為疾者,則夢揚;以沈實為疾者,則夢溺。藉帶而寢,則夢蛇;飛鳥銜髮,則夢飛。將陰夢火,將疾夢食。飲酒者憂,歌儛者哭。


子列子曰:「神遇為夢,形接為事。故晝想夜夢,神形所遇。故神凝者想夢自消。信覺不語,信夢不達,物化之往來者也。古之真人,其覺自忘,其寢不夢,幾虛語哉?」


2. 注釋


1. 覺:清醒的狀態。



2. 八徵:指人在清醒狀態下會經歷的八種情況。



3. 故、為、得、喪、哀、樂、生、死:分別指過去、作為、獲得、失去、悲哀、快樂、生存、死亡。



4. 形所接:指與肉體相關的經歷。



5. 六候:指人在夢中可能出現的六種情況。



6. 正夢:符合現實的夢。



7. 蘁夢:胡亂顛倒的夢。



8. 思夢:因日有所思而產生的夢。



9. 寤夢:半夢半醒之間的夢。



10. 喜夢:夢中感到歡樂。



11. 懼夢:夢中感到恐懼。



12. 神所交:指與精神活動相關的夢境。



13. 感變:指內外因素影響人的心理與生理變化。



14. 無所怛:不會驚慌、不會疑惑。



15. 陰氣壯:陰氣旺盛。



16. 陽氣壯:陽氣旺盛。



17. 燔焫:燃燒。



18. 夢與:夢中施予別人。



19. 夢取:夢中從別人那裡拿取。



20. 浮虛為疾者:指體質輕虛的人。



21. 夢揚:夢見自己飄揚浮動。



22. 沈實為疾者:指體質沉重的人。



23. 夢溺:夢見自己溺水。



24. 藉帶而寢:睡覺時身上壓著帶子或物品。



25. 夢蛇:夢見蛇。



26. 飛鳥銜髮:鳥啣住頭髮。



27. 夢飛:夢見自己飛翔。



28. 將陰夢火:陰氣過盛時夢見火。



29. 將疾夢食:生病時夢見進食。



30. 神遇為夢,形接為事:精神所感受的變化成為夢境,肉體所接觸的變化成為現實的事情。



31. 神凝者想夢自消:精神安定的人,幻想與夢境自然會消失。



32. 信覺不語,信夢不達:對清醒時的感知不能完全相信,對夢境也不能執著。



33. 物化之往來:萬物變化流轉。



34. 古之真人:古代得道之人。



35. 其覺自忘,其寢不夢:清醒時不執著,睡眠時無夢。



36. 幾虛語哉:這些話接近於虛無之理。




3. 白話文

清醒時有八種徵兆,做夢時有六種預兆。什麼是八徵呢?第一是過去,第二是作為,第三是獲得,第四是失去,第五是悲哀,第六是快樂,第七是生存,第八是死亡。這八種情況,都是身體感知到的。什麼是六候呢?第一是正常的夢,第二是胡亂顛倒的夢,第三是因為思念而做的夢,第四是半夢半醒的夢,第五是快樂的夢,第六是恐懼的夢。這六種,都是精神所交互的結果。


如果不理解感應變化的來源,當事情發生時,就會疑惑不解;如果能夠理解這些變化的起因,當事情發生時,就能明白它的來龍去脈。明白事情的由來,就不會感到驚慌害怕。人的身體變化與天地相通,與萬物相應。因此,當陰氣強盛時,會夢見自己渡過大水並感到恐懼;當陽氣強盛時,會夢見自己經歷大火而被燃燒;當陰陽都很旺盛時,會夢見生與死的場景。吃得過飽,就會夢見自己在給予他人東西;太過飢餓,就會夢見自己向他人索取。體質輕虛的人,會夢見自己飄浮在空中;體質沉重的人,會夢見自己溺水。睡覺時身體被帶子或物品壓住,就會夢見蛇;如果夢見鳥啣住自己的頭髮,則代表夢中自己正在飛翔。陰氣過盛時,會夢見火焰;生病時,會夢見自己在進食。飲酒過量的人容易憂愁,唱歌跳舞的人容易在夢中哭泣。


列子說:「精神的感受形成夢境,身體的接觸形成現實的事情。因此,白天所想的事情,晚上就會出現在夢中,這是精神與肉體相互作用的結果。所以,精神專注的人,妄想與夢境就會自然消失。清醒時的感知不能完全相信,夢境中的內容也不值得深究,因為這些都是萬物變化流轉的現象。古代的真人,他們清醒時不執著於世事,入睡時也不做夢,這些話雖然聽起來接近虛無,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


4. 總結

這篇文章探討了清醒與夢境的不同特徵,並指出人的身體與精神狀態會影響夢境的內容。它強調萬物的變化是自然規律,不應執著於夢境的真假或現實的得失,應該像古代真人一樣,達到清醒時不執著、入睡時不做夢的境界。這種思想反映了道家對世事虛幻變化的理解,也提醒人們要放下執念,順應自然變化。





四、


1. 原文

西極之南隅有國焉,不知境界之所接,名古莽之國。陰陽之氣所不交,故寒暑亡辨;日月之光所不照,故晝夜亡辨。其民不食不衣而多眠。五旬一覺,以夢中所為者實,覺之所見者妄。四海之齊謂中央之國,跨河南北,越岱東西,萬有餘里。其陰陽之審度,故一寒一暑;昏明之分察,故一晝一夜。其民有智有愚。萬物滋殖,才藝多方。有君臣相臨,禮法相持。其所云為,不可稱計。一覺一寐,以為覺之所為者實,夢之所見者妄。東極之北隅有國,曰阜落之國。其土氣常燠,日月餘光之照其土,不生嘉苗。其民食草根水實,不知火食。性剛悍,彊弱相藉,貴勝而不尚義;多馳步,少休息,常覺而不眠。


2. 注釋


1. 西極:指極西之地。



2. 南隅:南方邊境。



3. 境界之所接:國界與何地相連。



4. 古莽之國:該國的名稱。



5. 陰陽之氣所不交:陰氣與陽氣不相交融。



6. 亡辨:無法分辨。



7. 其民:該國的人民。



8. 五旬:五十天。



9. 四海之齊:泛指天下各國。



10. 中央之國:指中國或中原地區。



11. 跨河:跨越黃河。



12. 越岱:越過泰山。



13. 陰陽之審度:陰陽變化規律明確。



14. 昏明之分察:日夜變化分明。



15. 臨:治理。



16. 相持:維持。



17. 一覺一寐:一次清醒一次入睡。



18. 東極:指極東之地。



19. 北隅:北方邊境。



20. 阜落之國:該國的名稱。



21. 土氣常燠:土地的氣候總是溫暖。



22. 日月餘光:太陽與月亮微弱的光。



23. 嘉苗:良好的農作物。



24. 水實:水中的果實或食物。



25. 不知火食:不懂得使用火來烹飪食物。



26. 剛悍:性情剛烈凶悍。



27. 彊弱相藉:強者欺壓弱者。



28. 貴勝而不尚義:重視勝利,不重視道義。



29. 馳步:奔跑行動。



30. 常覺而不眠:一直保持清醒,不會睡覺。




3. 白話文

在世界的極西南方,有一個國家,沒有人知道它的邊界與何地相連,它的名字叫做古莽之國。這個地方陰氣和陽氣無法交融,所以人們無法分辨寒暑變化;日月的光輝也無法照耀這片土地,因此這裡沒有晝夜的區別。該國的人民既不進食,也不穿衣服,但卻長時間沉睡。他們每五十天才醒來一次,並認為夢中所發生的事情是真實的,而清醒時所見的事物則是虛幻的。


在四海之內,天下的國家都稱呼中國為「中央之國」,它橫跨黃河南北,越過泰山東西,幅員遼闊,超過萬里。這裡陰陽變化規律明確,因此一年之中有寒暑交替;日夜變化分明,所以有晝夜之別。這裡的人民有聰明和愚笨之分,萬物繁衍生長,技藝多樣,有君主與臣子相互治理,禮法維持社會秩序。這裡的一切行為與制度,數量之多難以計算。人們認為,清醒時所做的事情是真實的,而夢境中的經歷則是虛幻的。


在世界的極東北方,有一個國家,叫做阜落之國。這片土地的氣候總是溫暖,太陽與月亮的光輝只能微弱地照射到這裡,因此無法生長良好的農作物。這裡的人民以草根與水中的果實為食,完全不知道如何使用火來烹飪食物。他們性格剛烈凶悍,強者欺壓弱者,崇尚勝利而不重視道義。他們習慣長時間奔跑行動,極少休息,並且總是保持清醒,從來不會睡覺。


4. 總結

本文描述了三個國家的不同特徵:


古莽之國 位於極西南方,沒有寒暑與晝夜的區別,人民幾乎不進食也不穿衣,長時間沉睡,每五十天才醒來一次,並認為夢境是真實的,現實是虛幻的。


中央之國(中國) 位於世界的中心,寒暑分明、晝夜分別,人民聰慧與愚笨並存,社會制度完善,技藝繁多,禮法嚴明,人們認為清醒時的行為是真實的,夢境則是虛幻的。


阜落之國 位於極東北方,土地氣候溫暖但無法生長良好農作物,人民吃草根與水果,不會使用火來烹飪食物,性格剛烈,強者欺壓弱者,喜愛奔跑而極少休息,且從不睡覺。



這篇文章通過對比這三個國家的習俗,表現出不同環境對人類生活方式與價值觀的影響,並對夢境與現實的認知差異進行了哲學性的探討。




五、


1. 原文


周之尹氏大治產,其下趣役者,侵晨昏而弗息。有老役夫,筋力竭矣,而使之彌勤。晝則呻呼而即事,夜則昏憊而熟寐。精神荒散,昔昔夢為國君。居人民之上,總一國之事。遊燕宮觀,恣意所欲,其樂无比。覺則復役。人有慰喻其懃者,役夫曰:「人生百年,晝夜各分。吾晝為僕虜,苦則苦矣;夜為人君,其樂无比。何所怨哉?」


尹氏心營世事,慮鍾家業,心形俱疲,夜亦昏憊而寐。昔昔夢為人僕,趨走作役,无不為也;數罵杖撻,无不至也。眠中啽囈呻呼,徹且息焉。尹氏病之,以訪其友。友曰:「若位足榮身,資財有餘,勝人遠矣。夜夢為僕,苦逸之復,數之常也。若欲覺夢兼之,豈可得邪?」尹氏聞其友言,寬其役夫之程,減己思慮之事,疾並少閒。


2. 注釋


1. 尹氏:姓尹的人,這裡指周朝的一位富有之家。



2. 大治產:努力經營家業,使財產繁盛。



3. 趣役者:督促勞役的人。



4. 侵晨昏:從清晨到夜晚。



5. 彌勤:更加勤勉。



6. 即事:從事工作。



7. 昔昔:每晚,夜夜。



8. 遊燕宮觀:在宮殿園林中遊玩。



9. 恣意所欲:隨心所欲。



10. 慰喻:安慰開導。



11. 心營世事:內心操勞世間的事務。



12. 慮鍾家業:憂慮於家族的產業。



13. 心形俱疲:身心都感到疲憊。



14. 趨走作役:奔波勞動。



15. 數罵杖撻:頻繁遭受責罵和棍棒責打。



16. 啽囈:睡夢中的喃喃自語。



17. 徹且息:整夜都能聽到,沒有停息。



18. 苦逸之復:痛苦與安逸的交替。



19. 數之常也:這是自然的規律。



20. 疾並少閒:病痛減輕,身心得到一些空閒。




3. 白話文


周朝的尹氏家族大力經營家產,讓底下的奴僕勞工從早到晚不停地工作。有一個年老的勞工,已經筋疲力竭,但仍被要求更加賣力。他白天邊呻吟邊做事,夜晚疲憊不堪,一躺下就熟睡了。他的精神渙散,每天夜裡都夢見自己成為國君,統領人民,掌管國家大事,在宮殿和園林中遊玩,隨心所欲,樂不可支。但一旦醒來,就又回到勞役的現實。有人安慰他,說他太辛苦了,勞工卻說:「人生百年,白天與夜晚各佔一半。我白天雖然做奴僕,的確很辛苦,但夜晚卻是國君,無比快樂。我還有什麼可抱怨的呢?」


尹氏每天操心世俗之事,為家業憂慮,身心俱疲,夜裡也是精疲力盡地睡去。然而,他卻夜夜夢見自己變成奴僕,奔波勞動,什麼苦活都做,還經常遭受責罵和鞭打。他在夢中喃喃自語,呻吟不止,整夜都聽得到,從不間斷。尹氏為此感到困擾,便向朋友請教。朋友對他說:「你地位顯貴,財富充足,遠遠勝過一般人。夜裡夢見自己是奴僕,這只是苦與樂的輪替,是自然規律。如果想讓白天和夜晚都一致,那怎麼可能呢?」


尹氏聽了朋友的話,開始減輕勞工的工作量,也減少自己的憂慮與操心,結果病情也慢慢好轉,身心變得輕鬆了許多。


4. 總結


這則故事講述了勞工與富人不同的夢境,表達了人生苦樂交替的道理。勞工雖然白天辛苦,但夜裡夢見自己為國君,因此甘之如飴;富人雖然白天享受榮華,卻夜夜夢見自己變為奴僕,反而苦不堪言。故事通過夢境與現實的對比,說明人生的苦樂是一種相對的感受,應該調整心態,減少無謂的操勞,才能真正獲得身心的平衡與安寧。





六、


1. 原文


鄭人有薪於野者,遇駭鹿,御而擊之,斃之。恐人見之也,遽而藏諸隍中,覆之以蕉,不勝其喜。俄而遺其所藏之處,遂以為夢焉。順塗而詠其事。傍人有聞者,用其言而取之。既歸,告其室人曰:「向薪者夢得鹿而不知其處;吾今得之,彼直真夢者矣?」室人曰:「若將是夢見薪者之得鹿邪?詎有薪者邪?今真得鹿,是若之夢真邪?」夫曰:「吾據得鹿,何用知彼夢我夢邪?」


薪者之歸,不厭失鹿,其夜真夢藏之之處,又夢得之之主。爽旦,案所夢而尋得之。遂訟而爭之,歸之士師。士師曰:「若初真得鹿,妄謂之夢;真夢得鹿,妄謂之實。彼真取若鹿,而與若爭鹿。室人又謂夢仞人鹿,无人得鹿。今據有此鹿,請二分之。」以聞鄭君。鄭君曰:「嘻!士師將復夢分人鹿乎?」訪之國相。國相曰:「夢與不夢,臣所不能辨也。欲辨覺夢,唯黃帝、孔丘。今亡黃帝、孔丘,孰辨之哉?且恂士師之言可也。」


2. 注釋


1. 薪於野者:在野外砍柴的人。



2. 駭鹿:受驚的鹿。



3. 御而擊之:用工具打它。



4. 斃之:打死了它。



5. 隍:壕溝。



6. 蕉:一種大葉植物,用來覆蓋。



7. 不勝其喜:高興得不得了。



8. 俄而:不久後。



9. 遺其所藏之處:忘記自己藏鹿的地方。



10. 遂以為夢焉:於是認為這是一場夢。



11. 順塗:沿路。



12. 詠其事:一邊走一邊說起這件事。



13. 傍人:旁邊的人。



14. 用其言:聽了他的話。



15. 既歸:回家後。



16. 室人:妻子。



17. 向薪者:剛才那個砍柴的人。



18. 直:只是。



19. 詎有薪者邪:哪裡有什麼砍柴的人呢?



20. 爽旦:天亮後。



21. 案所夢:根據夢中的線索。



22. 士師:司法官。



23. 妄謂:錯誤地認為。



24. 真夢得鹿,妄謂之實:明明是夢到得鹿,卻錯誤地當成真事。



25. 夢仞人鹿:認為人和鹿都是夢。



26. 請二分之:建議將鹿一分為二。



27. 鄭君:鄭國的國君。



28. 國相:宰相。



29. 黃帝、孔丘:指黃帝與孔子,象徵至聖賢者。



30. 恂:遵從。




3. 白話文


鄭國有個在野外砍柴的人,偶然遇到一隻受驚的鹿,於是用工具擊打牠,並將其打死。他擔心被別人發現,於是匆忙將鹿藏進壕溝裡,並用蕉葉覆蓋起來,心裡高興得不得了。不久後,他卻忘記了鹿藏在哪裡,於是以為這只是一場夢。他沿著路邊走邊自言自語地講述這件事。路過的一個人聽到了,於是按照他的話找到藏鹿的地方,把鹿帶回了家。


這個人回到家後,對妻子說:「剛才那個砍柴的人以為自己夢到了一隻鹿,卻不記得藏在哪裡,而我現在找到了,所以他不過是真的做了個夢罷了!」他的妻子聽後說:「你的意思是你在夢裡見到那個砍柴人得到鹿嗎?如果那只是他的夢,那怎麼會真的有個砍柴人呢?現在你真的得到了鹿,這難道不意味著是你的夢變成了真嗎?」丈夫說:「我現在確實擁有這隻鹿,管他是誰的夢呢!」


那個砍柴人回家後,因為找不到鹿而悶悶不樂。到了夜裡,他竟然真的在夢中再次看到自己藏鹿的地方,還夢見了現在擁有這隻鹿的人。第二天清晨,他按照夢中的線索找到了這個人,並與他爭執起來,最後告到了鄭國的司法官那裡。


司法官說:「你本來是真的得到鹿,卻錯誤地認為這是一場夢;而你(指後來取鹿的人)明明是夢到鹿,卻錯誤地當成現實。如今他(後來取鹿的人)確實拿走了你的鹿,並與你爭奪。而他的妻子又認為這一切都是夢,那就沒有人真正得到鹿了。既然這隻鹿確實存在,那就把鹿一分為二吧。」這件事傳到了鄭國國君耳裡,鄭君感嘆道:「哎!司法官難道還要在夢裡分鹿嗎?」於是請教宰相該如何處理。


宰相說:「究竟什麼是夢,什麼是現實,我也無法分辨。要想徹底區分清醒與夢境,恐怕只有黃帝與孔子才能辦到。現在世上已經沒有黃帝與孔子了,又有誰能辨別呢?既然如此,依照司法官的處理辦法就行了。」


4. 總結


這則故事通過砍柴人與取鹿人對夢境與現實的爭論,探討了「夢與現實」的難以區分。砍柴人先得到鹿,卻忘記藏鹿之處,以為是夢;取鹿人聽了砍柴人的話,找到鹿,認為這是自己的夢成為現實;最終兩人對簿公堂,司法官也無法判定誰才是真正的鹿主人。國君與宰相最後感嘆,夢與現實的區別只有黃帝與孔子這樣的聖人才能弄清,而普通人根本無法分辨。


這個故事反映了古人對夢境與現實關係的思考,甚至影射出人生如夢、現實無常的哲學觀念,也帶有莊子「夢蝶」的意味,讓人深思。




七、


1. 原文


宋陽里華子,中年病忘,朝取而夕忘,夕與而朝忘;在塗則忘行,在室則忘坐;今不識先,後不識今。闔室毒之。謁史而卜之,弗占;謁巫而禱之,弗禁;謁醫而攻之,弗已。魯有儒生,自媒能治之,華子之妻子以居產之半請其方。儒生曰:「此固非卦兆之所占,非祈請之所禱,非藥石之所攻。吾試化其心,變其慮,庶幾其瘳乎!」於是試露之而求衣;饑之而求食;幽之而求明。儒生欣然告其子曰:「疾可已也。然吾之方密傳世,不以告人。試屏左右,獨與居室七日。」從之。莫知其所施為也,而積年之疾,一朝都除。華子既悟,迺大怒,黜妻罰子,操戈逐儒生。宋人執而問其以。華子曰:「曩吾忘也,蕩蕩然不覺天地之有无。今頓識,既往數十年來,存亡得失、哀樂好惡,擾擾萬緒起矣。吾恐將來之存亡得失哀樂好惡之亂吾心如此也,須臾之忘,可復得乎?」子貢聞而怪之,以告孔子。孔子曰:「此非汝所及乎!」顧謂顏回記之。


2. 注釋


1. 宋陽里:宋國的一個地方。



2. 華子:人名。



3. 病忘:患有健忘症。



4. 朝取而夕忘,夕與而朝忘:早上拿的東西,晚上就忘記了;晚上給別人的東西,早上也忘了。



5. 塗:道路。



6. 室:房間。



7. 闔室毒之:全家人都對此感到痛苦。



8. 謁史:向史官求助。



9. 卜:占卜。



10. 弗占:沒有占卜出結果。



11. 謁巫而禱之:請巫師祈禱。



12. 弗禁:沒有效果。



13. 謁醫而攻之:請醫生治療。



14. 弗已:仍然無法治癒。



15. 儒生:讀書人。



16. 自媒:自我推薦。



17. 居產:家產。



18. 庶幾:或許、希望。



19. 瘳:痊癒。



20. 試露之而求衣:讓他受寒後,他會自己要求穿衣。



21. 饑之而求食:讓他挨餓後,他會自己尋找食物。



22. 幽之而求明:關在黑暗處後,他會自己尋找光亮。



23. 欣然:高興地。



24. 屏左右:遣散左右的人。



25. 莫知其所施為也:沒有人知道他用了什麼方法。



26. 一朝都除:一天之內病全好了。



27. 黜:驅逐。



28. 操戈逐儒生:拿著武器追趕儒生。



29. 宋人執而問其以:宋國人把華子抓起來,詢問原因。



30. 蕩蕩然:自由無憂的樣子。



31. 擾擾萬緒起矣:無數的思緒湧上心頭。



32. 須臾之忘:短暫的遺忘。



33. 可復得乎:還能再得到嗎?



34. 子貢:孔子的學生。



35. 非汝所及乎:這不是你能理解的。



36. 顏回:孔子的得意門生。



37. 記之:把這件事記下來。




3. 白話文


宋國陽里有個名叫華子的人,中年開始患上健忘症,早上拿的東西,晚上就忘了;晚上給別人的東西,早上也忘了。他走在路上會忘記要去哪裡,坐在家裡又忘記自己為什麼要坐著。他對過去沒有印象,對未來也毫無概念,全家人都為此苦惱。


他的家人向史官請求占卜,沒有得到結果;向巫師祈禱,也無法根治;請醫生治療,病情依然不見好轉。這時,魯國有個儒生自薦能治好華子的病。華子的妻子和兒子願意拿出一半的家產來換取治療方法。


儒生說:「這種病既不能靠占卜預測,也不能靠祈禱解決,更不能用藥物治癒。我來試著改變他的內心,轉換他的思維,也許能讓他痊癒。」於是,他讓華子受寒,使他自己開口要衣服;讓華子挨餓,使他自己尋找食物;把華子關進黑暗處,使他自己想要光亮。


過了一段時間,儒生高興地告訴華子的兒子:「他的病已經可以治好了。不過我的治療方法是家傳密技,不能外傳。你們試著把人都趕出去,讓我獨自和華子待在房間裡七天。」華子的家人答應了他的要求。沒有人知道儒生用了什麼方法,但積年累月的健忘症,竟然在短短一天內徹底痊癒。


然而,華子病癒後,卻勃然大怒,責罵並驅逐了妻子和兒子,甚至拿起武器追趕儒生。宋國的人把華子抓起來詢問原因。華子說:「從前我健忘的時候,心中一片空蕩蕩的,根本不會意識到天地的存在。如今我的記憶恢復了,過去幾十年來所有的生死存亡、得失成敗、悲歡喜惡,全都一股腦地湧上心頭。想到將來還會有更多的得失悲喜折磨我的內心,我感到非常恐懼。當初那種短暫的遺忘,現在還能再找回來嗎?」


子貢聽說後,感到非常驚奇,便將這件事告訴孔子。孔子聽後說:「這不是你能理解的事情。」然後轉頭對顏回說:「把這件事記下來。」


4. 總結


這則故事講述了一個患有嚴重健忘症的華子,在被治癒後,反而痛恨自己的記憶恢復,甚至寧願回到遺忘的狀態。這表現出一種「無知即幸福」的哲學觀念——遺忘能讓人擺脫痛苦,而記憶則讓人承受更多的煩惱與憂慮。


故事的結局耐人尋味,孔子認為這是一個深奧的道理,不是一般人能夠理解的,因此讓顏回記錄下來。這也暗示著,在哲學思考中,記憶與遺忘、痛苦與快樂,並非簡單的對立,而是一種值得深思的生命現象。





八、


1. 原文


秦人逢氏有子,少而惠,及壯而有迷罔之疾。聞歌以為哭,視白以為黑,饗香以為朽,嘗甘以為苦,行非以為是。意之所之,天地四方水火寒暑,无不倒錯者焉。楊氏告其父曰:「魯之君子多術藝,將能已乎?汝奚不訪焉?」其父之魯,過陳,遇老聃,因告其子之證。老聃曰:「汝庸知汝子之迷乎?今天下之人,皆惑於是非,昏於利害。同疾者多,固莫有覺者。且一身之迷,不足傾一家;一家之迷,不足傾一鄉;一鄉之迷,不足傾一國;一國之迷,不足傾天下;天下盡迷,孰傾之哉?向使天下之人,其心盡如汝子,汝則反迷矣。哀樂聲色臭味是非,孰能正之?且吾之此言未必非迷,而況魯之君子,迷之尤者,焉能解人之迷哉?榮汝之糧,不若遄歸也。」


2. 注釋


1. 秦人:指秦國的人。



2. 逢氏:姓逢的家族。



3. 少而惠:年幼時聰明伶俐。



4. 迷罔之疾:一種認知錯亂的疾病。



5. 聞歌以為哭:聽到歌聲卻以為是哭聲。



6. 視白以為黑:看到白色卻以為是黑色。



7. 饗香以為朽:聞到香氣卻以為是腐臭味。



8. 嘗甘以為苦:品嘗甜味卻覺得是苦味。



9. 行非以為是:做錯事卻以為是對的。



10. 意之所之:他的意識所到之處。



11. 倒錯:顛倒錯亂。



12. 楊氏:可能是逢氏的親友或家臣。



13. 魯之君子:魯國的讀書人,指知識淵博的人。



14. 將能已乎:是否能治好他的病?



15. 奚不訪焉:為什麼不去請教他們呢?



16. 過陳:路過陳國。



17. 老聃:即老子,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18. 證:病症。



19. 汝庸知汝子之迷乎:你真的知道你的兒子是迷失了嗎?



20. 惑於是非,昏於利害:世人對是非、利害的判斷都很模糊。



21. 同疾者多:有相同毛病的人很多。



22. 固莫有覺者:因此沒有人能察覺到問題。



23. 向使:假如。



24. 其心盡如汝子:所有人的心都像你兒子這樣。



25. 汝則反迷矣:那麼你反而才是迷失的人了。



26. 哀樂聲色臭味是非,孰能正之:對於悲喜、聲音、顏色、氣味、對錯,誰能真正判斷它們的標準?



27. 吾之此言未必非迷:我現在說的話,也未必不是一種迷失。



28. 迷之尤者:更加迷失的人。



29. 榮汝之糧:指帶著你的口糧回家。



30. 遄歸:趕快回去吧。




3. 白話文


秦國有個姓逢的人,他的兒子小時候非常聰明,長大後卻得了一種認知錯亂的病。他聽到音樂,卻以為是在哭;看到白色,卻以為是黑色;聞到香氣,卻覺得是腐臭;吃到甜的東西,卻認為是苦的;做錯事,卻以為是對的。他對世界的認知完全顛倒,天地四方、水火寒暑,沒有一樣東西是他能正確辨認的。


他的親友楊氏對他的父親說:「魯國的讀書人有很多技能和學問,或許能治好這種病。為什麼不去請教他們呢?」於是,逢氏帶著兒子的病情前往魯國,途中經過陳國,遇到了老子,便向他訴說了兒子的病情。


老子聽後說:「你怎麼知道你的兒子是迷失了呢?今天天下所有的人,都迷惑於是非,昏昧於利益與損害。像你兒子這樣的人很多,因此沒有人覺得自己有問題。況且,一個人迷失,不足以毀掉一個家庭;一個家庭迷失,不足以毀掉一個鄉里;一個鄉里迷失,不足以毀掉一個國家;一個國家迷失,也不會傾覆天下。如果天下所有人的心都像你的兒子這樣,你反而才是那個迷失的人了。


悲哀與快樂、聲音與顏色、氣味與味覺、是與非,誰能真正判定它們的標準呢?或許我現在對你說的這些話,也未必不是一種迷失。更何況,魯國的讀書人,他們比普通人更迷失,他們怎麼能幫助你兒子解脫迷惘呢?還是帶上你的糧食,趕快回去吧。」


4. 總結


這則故事透過逢氏之子的認知錯亂,引出了一個關於「迷與悟」的哲學思考。從世俗角度來看,逢氏之子無法辨別是非,似乎是一種疾病。然而,老子認為,世人對是非、利害的判斷本身就是迷失,大家的「正常」未必是真正的清醒。


老子進一步指出,整個天下都可能處於迷惘之中,沒有人能真正定義什麼是正確的標準。因此,單純依賴知識或技藝(如魯國的君子)來解決迷失,反而可能加深迷失。這種相對主義的觀點,強調了人對世界的理解本質上是主觀的,並非絕對正確。


這則寓言不僅質疑了傳統的是非標準,也提醒人們,在認定別人迷失之前,應該先反思自己是否真的清醒。




九、


1. 原文


燕人生於燕,長於楚,及老而還本國。過晉國,同行者誑之,指城曰:「此燕國之城。」其人愀然變容。指社曰:「此若里之社。」乃喟然而歎。指舍曰:「此若先人之廬。」乃涓然而泣。指壠曰:「此若先人之冢。」其人哭不自禁。同行者啞然大笑,曰:「予昔紿若,此晉國耳。」其人大慚。及至燕,真見燕國之城社,真見先人之廬冢,悲心更微。


2. 注釋


1. 燕人:燕國人。



2. 生於燕,長於楚:出生於燕國,在楚國長大。



3. 及老而還本國:年老時返回故鄉燕國。



4. 過晉國:路過晉國。



5. 同行者:一起旅行的人。



6. 誑之:欺騙他。



7. 指城曰:指著城池說。



8. 此燕國之城:這是燕國的城池。



9. 愀然變容:臉色突然改變,顯出激動的神情。



10. 指社曰:指著社廟說。



11. 此若里之社:這是你家鄉的社廟。



12. 喟然而歎:深深地嘆息。



13. 指舍曰:指著房屋說。



14. 此若先人之廬:這是你祖先的房子。



15. 涓然而泣:眼淚流下來。



16. 指壠曰:指著墳墓說。



17. 此若先人之冢:這是你祖先的墳墓。



18. 哭不自禁:忍不住哭了出來。



19. 啞然大笑:放聲大笑。



20. 予昔紿若:我剛才欺騙你了。



21. 此晉國耳:這裡是晉國罷了。



22. 其人大慚:他非常羞愧。



23. 及至燕:等到真正到了燕國。



24. 真見燕國之城社:真正看到了燕國的城池和社廟。



25. 真見先人之廬冢:真正看到了祖先的房屋和墳墓。



26. 悲心更微:悲傷的心情反而變得淡薄了。




3. 白話文


有個燕國人,出生在燕國,但從小在楚國長大。年老時,他決定返回故鄉。在路過晉國時,他的同行者戲弄他,指著一座城池說:「這就是燕國的城池。」這個燕國人立刻神情激動,臉色變了。


同行者又指著一座社廟說:「這是你家鄉的社廟。」燕國人聽了,深深地嘆息。接著,同行者指著一間房子說:「這是你祖先住過的房子。」燕國人流下了眼淚。當同行者最後指著一座墳墓說:「這是你祖先的墳墓。」燕國人再也控制不住,痛哭起來。


這時,同行者哈哈大笑,說:「剛才我騙你的,這裡其實是晉國。」燕國人聽後,感到十分羞愧。等到他真正回到燕國,親眼見到燕國的城池、社廟,真正見到祖先的房屋和墳墓時,反而沒有先前那麼悲傷了。


4. 總結


這則故事反映了人對「鄉愁」的心理。燕國人因為離鄉多年,對故鄉的印象已經變得模糊,甚至只要別人告訴他某個地方是家鄉,他就會產生強烈的情感反應。然而,當他真的回到真正的故鄉時,情緒反而變得淡然,這說明了人的情感往往建立在「想像」而非「事實」之上。


這個寓言也帶有哲學意味,揭示了人的情感有時並非來自真實的事物,而是源自內心的期待與記憶的投射。這與莊子思想中的「夢與現實」的辯證有相似之處,提醒人們不要過於執著於表象,而應該反思自身的內心世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雷冥的沙龍
13會員
608內容數
雷冥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28
一、 1. 原文 子列子學於壺丘子林。壺丘子林曰:「子知持後,則可言持身矣。」列子曰:「願聞持後。」曰:「顧若影,則知之。」列子顧而觀影:形枉則影曲,形直則影正。然則枉直隨形而不在影,屈申任物而不在我,此之謂持後而處先。 2. 注釋 1. 子列子:指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2025/03/28
一、 1. 原文 子列子學於壺丘子林。壺丘子林曰:「子知持後,則可言持身矣。」列子曰:「願聞持後。」曰:「顧若影,則知之。」列子顧而觀影:形枉則影曲,形直則影正。然則枉直隨形而不在影,屈申任物而不在我,此之謂持後而處先。 2. 注釋 1. 子列子:指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2025/03/28
一、 1. 原文 楊朱游於魯,舍於孟氏。孟氏問曰:「人而已矣,奚以名為?」曰:「以名者為富。」既富矣,奚不已焉?「曰:「為貴」。「既貴矣,奚不已焉?」曰:「為死」。「既死矣,奚為焉?」曰:「為子孫。」「名奚益於子孫?」曰:「名乃苦其身,燋其心。乘其名者澤及宗族,利兼鄉黨;況子孫乎?」「凡
2025/03/28
一、 1. 原文 楊朱游於魯,舍於孟氏。孟氏問曰:「人而已矣,奚以名為?」曰:「以名者為富。」既富矣,奚不已焉?「曰:「為貴」。「既貴矣,奚不已焉?」曰:「為死」。「既死矣,奚為焉?」曰:「為子孫。」「名奚益於子孫?」曰:「名乃苦其身,燋其心。乘其名者澤及宗族,利兼鄉黨;況子孫乎?」「凡
2025/03/27
一、 1. 原文 力謂命曰:「若之功奚若我哉?」 命曰:「汝奚功於物,而欲比朕?」 力曰:「壽夭、窮達、貴賤、貧富,我力之所能也。」 命曰:「彭祖之智不出堯、舜之上,而壽八百;顏淵之才不出眾人之下,而壽十八。仲尼之德,不出諸侯之下,而困於陳、蔡;殷紂之行,不出三仁之上,而居君位。季
2025/03/27
一、 1. 原文 力謂命曰:「若之功奚若我哉?」 命曰:「汝奚功於物,而欲比朕?」 力曰:「壽夭、窮達、貴賤、貧富,我力之所能也。」 命曰:「彭祖之智不出堯、舜之上,而壽八百;顏淵之才不出眾人之下,而壽十八。仲尼之德,不出諸侯之下,而困於陳、蔡;殷紂之行,不出三仁之上,而居君位。季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我輩莊周徒 為求身溫飽 慨然入紅塵 歷劫境無極 學庸2006.10.10/19:10 作品號03-0330-03
Thumbnail
我輩莊周徒 為求身溫飽 慨然入紅塵 歷劫境無極 學庸2006.10.10/19:10 作品號03-0330-03
Thumbnail
簡介《封神演義》的情節內容和書籍資訊。
Thumbnail
簡介《封神演義》的情節內容和書籍資訊。
Thumbnail
習近平拆除闖王像的後果是什麼?聲援中東人民的中國志士命運如何?請看本期的兩篇精彩故事!
Thumbnail
習近平拆除闖王像的後果是什麼?聲援中東人民的中國志士命運如何?請看本期的兩篇精彩故事!
Thumbnail
周赧王五十二年,秦王嬴稷命白起發兵南陽,韓王欲割地求和,未料上黨太守馮亭連夜遣使者向趙王丹求援。 趙王趙丹見之大喜,決意傾國而戰。 ※ 兩年後,趙國邯鄲。 「陛下,您千萬不可聽信奸佞讒言。自烈侯開基,武靈王中興以來,趙國經歷風雨飄搖,好不容易才走至今日局勢--咳,」藺相如的侍從趕緊
Thumbnail
周赧王五十二年,秦王嬴稷命白起發兵南陽,韓王欲割地求和,未料上黨太守馮亭連夜遣使者向趙王丹求援。 趙王趙丹見之大喜,決意傾國而戰。 ※ 兩年後,趙國邯鄲。 「陛下,您千萬不可聽信奸佞讒言。自烈侯開基,武靈王中興以來,趙國經歷風雨飄搖,好不容易才走至今日局勢--咳,」藺相如的侍從趕緊
Thumbnail
五霸患洪流,頃刻決堤泛千里!
Thumbnail
五霸患洪流,頃刻決堤泛千里!
Thumbnail
武王伐紂辛,東周都鎬京。
Thumbnail
武王伐紂辛,東周都鎬京。
Thumbnail
從晚唐的藩鎮割據,地方擁兵自重,至五代時期的篡弒不絕,五十年間不斷更換君主,除了反映軍人干政帶來的政治動盪,也解說了政府措施難以貫徹落實,社會經濟難有所作為。五代的後周政權,政治稍為安穩,地方割據勢力也趨向收歛,然而未見成果,禁軍主帥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政變,以黃袍加身奪權,是為宋太祖。北宋政權不是
Thumbnail
從晚唐的藩鎮割據,地方擁兵自重,至五代時期的篡弒不絕,五十年間不斷更換君主,除了反映軍人干政帶來的政治動盪,也解說了政府措施難以貫徹落實,社會經濟難有所作為。五代的後周政權,政治稍為安穩,地方割據勢力也趨向收歛,然而未見成果,禁軍主帥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政變,以黃袍加身奪權,是為宋太祖。北宋政權不是
Thumbnail
https://youtu.be/34UZi3268Ic https://www.tiktok.com/@concentracted/video/7327978210396769554 三元地理總斷黃金策 劉基(劉伯溫) 地分陰陽 要在變通 雖龍水之紛紜 須一理而融貫 夫地有大小局之殊
Thumbnail
https://youtu.be/34UZi3268Ic https://www.tiktok.com/@concentracted/video/7327978210396769554 三元地理總斷黃金策 劉基(劉伯溫) 地分陰陽 要在變通 雖龍水之紛紜 須一理而融貫 夫地有大小局之殊
Thumbnail
歷代的聖賢英雄。即使出自凡夫、草莽,矢志貫徹自我而流芳百世!該當效仿否?
Thumbnail
歷代的聖賢英雄。即使出自凡夫、草莽,矢志貫徹自我而流芳百世!該當效仿否?
Thumbnail
周平王晚年打算把鄭莊公的部份權力分給西虢公,這引起鄭國的不滿,於是周王室和鄭國各自交換人質。
Thumbnail
周平王晚年打算把鄭莊公的部份權力分給西虢公,這引起鄭國的不滿,於是周王室和鄭國各自交換人質。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