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說了什麼?
《愈平靜愈有生產力》是作者克里斯.貝利在體驗到過度追求生產力而產生的焦慮與壓力後,轉而深入研究「平靜」體驗的總結。這本書討論了傳統生產力的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取得平靜、以及平靜對我們能帶來什麼樣的幫助。
傳統生產力的問題
傳統的生產力會使我們陷入成就思維:
成就思維指的是促使我們不斷追求更多成就的特定態度和信仰。這種思維會導致我們一直想要做點事情,填滿我們的時間,如果我們沒有採取「最佳」方法運用我們的時間,就會有罪惡感。
這樣的思維使我們無法「不務正業」,但這違反生產力的最終目標:完成我們想完成的事情。
長時間處於成就思維,會導致我們陷入高激發的負面狀態:焦慮。因此作者認為我們應該追求與之相對的低激發正面狀態:平靜。
焦慮的負面影響
作者訪問了研究焦慮影響的 Tim Moran,了解到焦慮除了導致工作記憶容量下降,對於整體的認知功能都會造成影響,例如自控能力與專注能力下降
如何解決傳統生產力帶來的焦慮?
設定界線
適度的壓力可以幫助我們成長,但是有些慢性壓力來源會吸引我們的注意力,使我們將時間浪費在無效的問題上,還自以為有生產力。為避免被慢性壓力干擾,作者建議我們界定「生產力時間」:
每天一開始我會先設定生產力時間。簡單來說,這就是工作時間,包括職場工作或家務工作(我發現設定界限非常有用,所以我在工作或做家事時都會設定時間,但是或許你的情況不同)。在這段期間,你必須完成你要做的事情,因此感受到一些時間壓力。在生產力時間內採取成就思維,把時間花在最有價值的任務上,完成你能做到的工作。
當我們界定出了生產力時間,剩餘的休閒時間就可以放下成就思維,去從容完成那些「不那麼有生產力」,但卻令我們愉快的活動。
小心六大過勞因素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在《國際疾病分類標準》(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中提出的定義,過勞是「無法成功克服的慢性工作壓力」所導致的直接結果。
過勞的三種主要感受:
- 筋疲力竭
- 憤世嫉俗
- 缺乏生產力
若出現三種,是完全過勞的情形,但僅出現其中一或二種也是過勞的表現。就算實際上不是真正過勞,這些感受仍然很不舒服,而且影響我們的工作表現與動機。因此,我們需要審視有那些因素會導致我們過勞。
加州柏克萊大學的教授克里斯蒂娜.馬斯勒 (Christina Maslach) 設計了馬斯勒倦怠量表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BI),並界定出六大過勞因素:
- 工作量
- 缺乏自主性
- 報酬不足 (內在與外在)
- 社群關係
- 公平性
- 價值觀
作者建議我們審視自己的工作,若有任何過勞因素,就應該想方法調整工作,減少或消除這些因素。另外作者也提到馬斯勒的另一項研究發現:過勞的反面就是全心投入工作,只要翻轉三大過勞特徵,我們就可以在工作時感覺精力充沛。
謹慎取用多巴胺
迷思:多巴胺帶來快樂。
實際上多巴胺是控制預期的化學分子,使我們追求更多刺激、追求新事物。這是慢性壓力吸引我們注意的方法。
愈能促進大腦分泌多巴胺的活動,長期而言就愈容易讓人上癮。研究顯示,以下三大因素會影響多巴胺分泌多寡:
- 新奇:某件事有多驚奇、有多出乎意料之外。
- 顯著性(saliency):某個刺激有多具體且直接地影響我們生活,或是它對我們而言有多重要。
- 遺傳:某些人的大腦天生會在某些區域釋放較多或較少多巴胺。
超正常刺激:真實事物的人工仿造品,更刺激,包含最能激發人類欲望的成分,大幅提高多巴胺分泌,一再吸引我們索求更多。
追求平靜的方法
研究顯示,這些活動能幫助我們達成最佳的平靜狀態。 這些四種活動分別是:運動、與人們相處、冥想、用正確的方式照顧身體。
作者提出
品味當下
當下網路 (here-and-now network) 使我們感到平靜。
與平靜有關的化學物質:
- 血清素:快樂
- 催產素:連結
- 腦內啡:亢奮
注重飲食:勿過度飲酒、控管咖啡因
酒精為什麼令人上癮?因為酒精能快速地促使大量多巴胺分泌,並在戒斷時導致多巴胺分泌降低。此外,過量的酒精會導致大腦內GABA(一種幫助放鬆的物質)分泌減少,導致我們產生焦慮。
而咖啡因則會促進皮質醇、腎上腺素這兩種壓力相關的激素分泌,加上我們本來累積的壓力和焦慮,使我們更難達到平靜的狀態。
幫助他人
意料之外的策略:幫助他人
目標明確地幫助他人,使我們分泌催產素,提升社會連結感。與他人相處也有相同作用
活在類比世界
當工作逐漸轉為數位形式,數值化的成就思維就會主導我們的思考。因此以活動本身為目的,活在類比世界,能幫助我們找回平靜、體驗樂趣。
類比世界除了讓我們內心更平靜、更平衡之外,還有另一個優點,讓我們的時間變得更難忘:它會讓我們對時間的認知(perception)慢下來。
當然,作為生產力專家的作者並不是要我們放棄數位工具,而是與其保持適當的距離:在工作時採用成就思維,善用數位工具提高效率;在生活時放下成就思維,在類比世界感受與體驗。
結語
我也閱讀過作者的另一本《最有生產力的一年》,書中針對「何謂生產力」這一問題有諸多探討,作者寫到:「我相信提高生產力的關鍵,在於創造出更多時間,讓你有餘裕進行實際上對自己有意義的事情。」
媒體與文化不斷宣揚追求更多的心態,將提高生產力、提升效率作為賣點,卻讓我們離真正的生產力更遠。這本書用厚實的證據與研究,幫助我們回歸生產力的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