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因為藍白拖大大在FB推薦,其中提到的「育老」這個名詞引起我極大的興趣。十幾年前,我對長照人員訓練充滿好奇,也去聽了第一堂課。但當時講師提到,許多獨居老人的離世都是由居家照護員到府後才被發現,這句話讓年輕的我感到害怕,從此不敢繼續修課。
在我的記憶中,外婆一直是個當家做主的人物,掌管著家中大大小小的事務。她育有七個子女——二個舅舅、三個阿姨,我媽媽排行老四。小時候,每年農曆年初二回外婆家都是一件令人期待的事。表兄弟姊妹齊聚一堂,熱鬧非凡。然而,這樣的歡樂在我們全家從台中搬回彰化後,逐漸變成一種負擔。
交通問題是主要原因。我媽媽不會騎車也不會開車,外出只能靠走路或搭車。我們住在彰化鄉下,大眾運輸不便,每次外出都需要家人接送。每回去外婆家,接送的人總是耐心漸失,因為無法預期媽媽何時想回家。如果約定接送時間,媽媽又會因為覺得被催促而不悅。年少的我們也不懂得珍惜與長輩相處的時光,總覺得在外婆家看電視、聊天是種浪費。
隨著年歲增長,外公外婆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因長期服用安眠藥而有夢遊症狀,半夜會起床煮麵,隔天卻全然不記得。加上頻繁起夜,神智不清容易跌倒,送醫後就需要特別照護。雖然不需要孫輩在醫院陪伴,但我媽媽每天都得準備他們習慣的餐食送去醫院,來回奔波十分辛苦。
即使回到家中休養,行動不便的外婆仍想維持往日生活。最令人困擾的是她堅持要做一些大工程,比如醃製醬瓜。這可不是小規模的家常醃漬,而是要準備好幾袋醬瓜,需要許多人手削皮、切塊、醃製,還要分送親友。每次接到外婆要醃醬瓜的電話,全家就得放下手邊工作去幫忙,這讓我十分不解:為什麼行動不便了還要堅持做這些費力的事?
生前我常跟外婆開玩笑說:「阿嬤,您總說這個家離不開您,所以百年後是不是還會留在這裡當家神啊?」沒想到在她離世後,我反而在靈前懇求:「阿嬤,您就安心往生吧,不要再讓自己受困於這個家了。」
這些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當我們在談論「老有所依,幼有所養」時,往往過於重視「養幼」而忽略了「育老」的重要性。現在邁入中年的我,開始認真思考如何規劃自己的老年生活,這不僅關乎醫療照護,更是一門需要及早準備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