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目標-閱讀動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近發現好多書都愛用「原子」這詞,好像加了這詞就特別厲害似的。這讓我開始想,到底為什麼要把事情拆得這麼細?是真的有用,還是只是個行銷手法?


把事情拆細,到底好不好?

好處

- 感覺比較不會被嚇到,畢竟一次做一小步比較不會覺得壓力大

- 比較容易開始做,不會一直拖

- 做完一個小目標就有成就感,比較有動力繼續做

- 如果沒做好,比較容易找出哪裡出問題


可能的問題

- 有時候把簡單的事情搞得太複雜

- 太專注在小細節,反而忘記自己本來要幹嘛

- 為了拆解而拆解,搞得自己很累


拆解目標的三個關鍵問題:

1. 這件事真的需要拆這麼細嗎?

2. 拆完的每個小步驟都有意義嗎?

3. 我還記得自己最終要達成什麼嗎?


實際操作四步驟:

1. 先想清楚最後要什麼結果

2. 根據自己的能力來拆解,不要硬套別人的方法

3. 要保持彈性,如果發現拆得不對就改

4. 時不時回頭看看,確保方向沒走歪


原子目標不是要你把事情拆得超級細,而是要找到「剛剛好」的大小:

- 不會讓你覺得太難開始

- 做起來有成就感

- 能持續下去

- 真的對達成目標有幫助


與其糾結要不要把事情拆細,不如先想清楚:

1. 這件事對我來說難度如何?

2. 我需要多細的步驟才能開始行動?

3. 怎樣的節奏才能讓我持續下去?


重點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而不是盲目跟風。有時候簡單做就好,有時候可能真的需要仔細規劃,要看情況調整,不管是不是「原子」目標,重要的是要真的開始做,而且能夠持續下去。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才是關鍵!

avatar-img
6會員
3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ivy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本書深入探討了司法制度與一般民眾的距離。透過國民法官制度的推行,嘗試打破司法象牙塔的藩籬。書中羅檢討論死刑議題時提到「不知死,焉知生」,引發對生命價值的深刻思考。以及「罪疑惟輕」的真正意涵。整體而言,這本書展現了人性與法律間的拉扯,提醒我們沒有真正的勝利者,只有對正義的追求。
5/5誰是審判人
我對法律相關的內容一向感到吃力。除了一次車禍調解的親身經驗外,我的法律知識多來自媒體和電視節目。原本認為法律小說就是類似名偵探柯南的推理故事,但這本書卻讓我對社會案件有了全新的思考角度。
常看我部落格的人都知道,我很少涉獵文學類書籍,而光風是極少數我喜愛的作者之一。還記得第一次讀《眾神之島》時,特別欣賞她描寫那些看不見的力量時所帶來的溫暖感受,這與一般神靈故事給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作為同樣來自中部的讀者,她筆下的日常景象特別親切。就像太陽餅,雖然從小吃到大,卻從未認真思考過它
剛開始的第一篇文是關於地基主的,其實我也不陌生,因為從小的記憶中,媽媽都會在固定節日向著廚房拜拜。那天的午飯總是很豐盛,所以我並不排斥,甚至是期待的!
這其實是一個意識層面的問題。這種危機感往往只存在於具備成長意識的青年身上,也就是那些已經開始思考自我提升和未來發展的人。反觀現今的年輕世代,因為手機網路的快速發展,許多人沒有養成深度閱讀的習慣,反而容易被大量的碎片化資訊所佔據。
內容深入探討了閱讀和寫作的心態盲點。這段時間研讀多本寫作相關書籍,目前採取「邊採邊煉」的方式,已累積近50篇心得。透過反覆閱讀和寫作,不僅提升了溝通能力,也讓思維更加靈活。雖然AI工具普及,但我認為真正的學習在於親自消化和思考。在沒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善用AI作為輔助工具,持續保持學習進步的心態。
這本書深入探討了司法制度與一般民眾的距離。透過國民法官制度的推行,嘗試打破司法象牙塔的藩籬。書中羅檢討論死刑議題時提到「不知死,焉知生」,引發對生命價值的深刻思考。以及「罪疑惟輕」的真正意涵。整體而言,這本書展現了人性與法律間的拉扯,提醒我們沒有真正的勝利者,只有對正義的追求。
5/5誰是審判人
我對法律相關的內容一向感到吃力。除了一次車禍調解的親身經驗外,我的法律知識多來自媒體和電視節目。原本認為法律小說就是類似名偵探柯南的推理故事,但這本書卻讓我對社會案件有了全新的思考角度。
常看我部落格的人都知道,我很少涉獵文學類書籍,而光風是極少數我喜愛的作者之一。還記得第一次讀《眾神之島》時,特別欣賞她描寫那些看不見的力量時所帶來的溫暖感受,這與一般神靈故事給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作為同樣來自中部的讀者,她筆下的日常景象特別親切。就像太陽餅,雖然從小吃到大,卻從未認真思考過它
剛開始的第一篇文是關於地基主的,其實我也不陌生,因為從小的記憶中,媽媽都會在固定節日向著廚房拜拜。那天的午飯總是很豐盛,所以我並不排斥,甚至是期待的!
這其實是一個意識層面的問題。這種危機感往往只存在於具備成長意識的青年身上,也就是那些已經開始思考自我提升和未來發展的人。反觀現今的年輕世代,因為手機網路的快速發展,許多人沒有養成深度閱讀的習慣,反而容易被大量的碎片化資訊所佔據。
內容深入探討了閱讀和寫作的心態盲點。這段時間研讀多本寫作相關書籍,目前採取「邊採邊煉」的方式,已累積近50篇心得。透過反覆閱讀和寫作,不僅提升了溝通能力,也讓思維更加靈活。雖然AI工具普及,但我認為真正的學習在於親自消化和思考。在沒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善用AI作為輔助工具,持續保持學習進步的心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了解這麼多純粹問題,那我們回過頭來談,當你的閱讀量已經數十或破百,而且是讀書不是看書,有相當的累積,開始出現通透感,下一步呢?
我們都讀過不少書, 看過不少知識型影片, 成長過程中受到不少科學訓練 我們腦袋裡面其實裝了很多「知識」、「觀念」 包括:如何做筆記、 如何摘要書本重點精華、 如何學好一門知識、 如何讀出文章作者的言外之意、 如何探索自己的情緒與想法、 如何分析當下情況的優劣、 如何做好計畫時
Thumbnail
以前考試最愛買參考書,參考書的編排通常是重點精華+題目+詳解。 不愛讀課本,只看重點精華就去做題目,以為這樣可以節省時間,做題目的時候模模糊糊,A好像也對,C看起來也很像...,根本沒搞清楚基本原理,又要重頭念一次。 才發現重點要自己整理,整理的過程是釐清內容和鞏固記憶最重要的環節。 整理是一
Thumbnail
這篇來經驗分享,筆者怎樣將之分類,並逐漸融入的過程。首先,當然要曉得自己在讀什麼書,購買的時候都可以先確認,是屬於百科、導讀、科普、專業等等不同層次。像筆者自己出過的兩本《阿共打來怎麼辦》,依照分類屬於科普(軍普),絕不能真的以為你讀完就有專業能力,這本書非但不是專業導讀的層次,連當軍事百科都不行。
Thumbnail
上一篇提到,可以將一本書先概括性的做筆記,過些日子回過頭來,看完自己摘要後,重讀一遍時,每一章節都做短一點的筆記,然後就可以停,不需要進一步。不是說一定不要,你真的很愛,要反覆看,每一行的紀錄,也是個人自由,這邊講的是一般情況。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作者如何將書籍章節中重要的知識進行條理化整理,並提出效率化閱讀的方法,適用於任何領域的知識學習。
當你的事情有點複雜時,可能需要拆成三個部分來說明,接著在說明每個部分的開始時,開頭直接表明現在這個部分的重點是什麼,幫助對方進入狀況,也較容易記住你說的事情。 除此之外,你也可以加上一、二、三的數字表達,比如:「這件事有三個重點,第一是...」會更容易幫助對方理解。 「拆分主題法」就像是一個
Thumbnail
1.想要學得任何技能,第一步是要找到動機,而動機來自意義。 2.意義不會自動找上門,而是我們必須自己去發現。 3.尋找動機有四招 (1)靈魂拷問 (2)盡情探索 (3)工作塑造 (4)同儕影響 4.靈魂拷問時,問問自己,我學這個應用在工作/生活上的畫面是什麼樣子,並花20分
生活實驗 六五四 原來只要打開以後,開始翻閱, 然後閱讀的行為就會自然開始, 如果停下來、有想了一下就非常的值得。 有些書的作者只是花了很多時間、 斷斷續續講了幾番很長的話, 也沒有期待誰能一次聽完, 這種對話量大抵連編輯也會覺得吃力。 想通了以後,文字終於在我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了解這麼多純粹問題,那我們回過頭來談,當你的閱讀量已經數十或破百,而且是讀書不是看書,有相當的累積,開始出現通透感,下一步呢?
我們都讀過不少書, 看過不少知識型影片, 成長過程中受到不少科學訓練 我們腦袋裡面其實裝了很多「知識」、「觀念」 包括:如何做筆記、 如何摘要書本重點精華、 如何學好一門知識、 如何讀出文章作者的言外之意、 如何探索自己的情緒與想法、 如何分析當下情況的優劣、 如何做好計畫時
Thumbnail
以前考試最愛買參考書,參考書的編排通常是重點精華+題目+詳解。 不愛讀課本,只看重點精華就去做題目,以為這樣可以節省時間,做題目的時候模模糊糊,A好像也對,C看起來也很像...,根本沒搞清楚基本原理,又要重頭念一次。 才發現重點要自己整理,整理的過程是釐清內容和鞏固記憶最重要的環節。 整理是一
Thumbnail
這篇來經驗分享,筆者怎樣將之分類,並逐漸融入的過程。首先,當然要曉得自己在讀什麼書,購買的時候都可以先確認,是屬於百科、導讀、科普、專業等等不同層次。像筆者自己出過的兩本《阿共打來怎麼辦》,依照分類屬於科普(軍普),絕不能真的以為你讀完就有專業能力,這本書非但不是專業導讀的層次,連當軍事百科都不行。
Thumbnail
上一篇提到,可以將一本書先概括性的做筆記,過些日子回過頭來,看完自己摘要後,重讀一遍時,每一章節都做短一點的筆記,然後就可以停,不需要進一步。不是說一定不要,你真的很愛,要反覆看,每一行的紀錄,也是個人自由,這邊講的是一般情況。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作者如何將書籍章節中重要的知識進行條理化整理,並提出效率化閱讀的方法,適用於任何領域的知識學習。
當你的事情有點複雜時,可能需要拆成三個部分來說明,接著在說明每個部分的開始時,開頭直接表明現在這個部分的重點是什麼,幫助對方進入狀況,也較容易記住你說的事情。 除此之外,你也可以加上一、二、三的數字表達,比如:「這件事有三個重點,第一是...」會更容易幫助對方理解。 「拆分主題法」就像是一個
Thumbnail
1.想要學得任何技能,第一步是要找到動機,而動機來自意義。 2.意義不會自動找上門,而是我們必須自己去發現。 3.尋找動機有四招 (1)靈魂拷問 (2)盡情探索 (3)工作塑造 (4)同儕影響 4.靈魂拷問時,問問自己,我學這個應用在工作/生活上的畫面是什麼樣子,並花20分
生活實驗 六五四 原來只要打開以後,開始翻閱, 然後閱讀的行為就會自然開始, 如果停下來、有想了一下就非常的值得。 有些書的作者只是花了很多時間、 斷斷續續講了幾番很長的話, 也沒有期待誰能一次聽完, 這種對話量大抵連編輯也會覺得吃力。 想通了以後,文字終於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