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說閱讀使我快樂,也因為閱讀的習慣讓我發現自己能做不一樣的事。如果在我人生中沒有那段低潮,進而使我去接觸閱讀這件事,我想我很難走出那個困境。雖然當時我也做了很多不同的事情來轉移注意力,讓自己不陷入那種情緒中,但真的很難靜下心來!後來我開始閱讀,雖然平時也有在看書,但都是那種斷斷續續的。如果在書店翻一翻覺得有趣就會買下來,但沒有持續閱讀的習慣。後來接觸到了FB的社團,知道原來有電子閱讀器這種不同的載體後,我就開始了我的持續閱讀習慣。
我常說,如果不是閱讀讓我在困境中爬出來,我不知道三年後的我會變成如何。當時做的這個決定會帶給我三年後的什麼樣的結果呢?
我的改變先來自於心態。當時工作也並不太順利,從舊公司的紛爭中脫身離職,入職新公司要適應新的公司文化及工作型態,尤其是同事之間有一些爭強的心態。如果是之前的我,應該忍受不了,轉頭再找新公司。但是我開始想,只想把自己份內的事情做好就好了。也許在一件事二件事還體會不出來,但日久見人心。我一直這樣鼓勵自己:我不會比別人差!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總有一天大家會看見的!也是在《深閱讀》這本書中,作者說到「當我們必須做出判斷的時候,沉浸在書的世界裡,能讓我們跟目標對象拉開距離,這樣我們才有可能做出冷靜的判斷」。
當然,長期閱讀中難免會有不想再看下去的想法產生,所以在培養這個習慣的時候,我也會利用像作者說的那樣子構成「讀書+季節+地點」,這樣閱讀起來就相當輕鬆愉快,更容易記住書中的內容!
但更多的時候,我是利用碎片化時間來閱讀。例如,陪小孩到公園玩時,很多家長在這樣的碎片化時間應該也是拿出手機刷起來,但我則是拿出閱讀器開始刷。有時候當然也會刷刷手機,讓自己的大腦放空,因為看手機和短視頻時不用費腦。閱讀時,也會跟作者提到的「養成邊提問邊閱讀的習慣」相呼應,尤其是商管類的書,自己會自動代入那些準擇時會怎麼做,或是這類的準擇適合在那些時間地點實施,是否符合我目前的需求?
書中提到的三項讀書的需求:第一,是以獲得信息為目的的讀書。比方說,我們有時迫於工作或考試的需要,就不得不讀書;第二,是為了愉快且有意義地度過獨處的時間,促使大腦充分發揮想象力的讀書;第三,是為了鍛鍊自己、豐富精神而讀書。這三項其實我覺得很符合我自己為什麼要閱讀的主旨。
當然,這時很多人會提出要如何去閱讀自己適合且願意讀下去的書。我只能說去廣泛閱讀且不排斥。雖然很多人說書有好壞,但我覺得在自己廣泛接觸不同的書籍後,很容易就會找到自己喜歡的書,而不是我喜歡的就等於你喜歡的!就像書中提到的《啟動的活法》。該書指出,人類的基因有99.5%是完全相同的,而個體能力的參差不齊,是由每個基因的「啟動」程度決定的。接觸一流人物,就是啟動基因的一種手段。
在於自己要怎麼去接觸,然後啟動自己跟別人的不一樣基因!
因為自我個性的關係,我喜歡跟很多人分享帶給我快樂的人事物。因為閱讀使我快樂,所以我分享給身邊的人快樂。作者書中提到的「關鍵點:向他人表達自己的感想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我的讀後心得部落格也是有這樣一部分的原因。我開始向其他人介紹我的讀後心得,也希望透過我的讀後心得讓大家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