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40上下的男人,開始考慮買台紅色跑車,或者開始跟快要能當自己女兒年紀的人交往。我們都會戲稱「中年危機」爆發了。中年危機在當代文化中很常被提及,但它的定義卻很模糊。〈中年之路〉一書,很細緻地為我們拆解「中年危機」到底是什麼,怎麼發生的。跟我一起來了解吧。
中年危機的訊號
當我們看到四五十歲的人開始與年輕人交往,或突然決定買紅色跑車,你是否也會下意識地認為這是典型的「中年危機」呢?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中年危機」的成因,你可以觀看影片或者繼續閱讀文字。
其實,中年危機遠不只是這些外顯的行為,它背後藏著更深層的自我探索與迷茫。對許多人來說,這段時期的挑戰在於,面對成就感的缺乏,或意識到成長變得越來越困難。這些都會引發當事者內心的震盪。一般定義的中年大概是四十到四十五歲開始,一直到六十或六十五歲。但我理解的中年,就是你已經沒有臉皮說自己是年輕人了,但身體各方面機能,都還算強健的那些日子。隨著現代醫學越來越進步,衰老越來越晚到來,中年期可能也會越來越長。
中年危機其實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單聽名字好像跟年齡有關。但真正重要的是「危機」兩個字,是一個人突然對自己生命感到徬徨、迷茫,突然有種不知所措的感覺。
與自己預設的地圖對峙
如果以為只是這樣,那我們就把中年危機想簡單了。中年危機的核心並不是簡單的自我崩潰,而是對之前「人生地圖」的信任感逐漸崩壞。過去以為可以順利到達的目標,如今卻發現與自己原本的預設差異很大。
隨著現代社會的變遷加速,這樣的危機已經不再局限於四五十歲,很多人在接近三十歲時就提前經歷了這樣的迷茫——一種「青年危機」也漸漸成為普遍現象。這兩件事,在本質上都是預設地圖失靈了,需要調整的訊號。
失落的起源
要理解這個失落,要理解為什麼人生地圖會突然失靈。我們要先來研究研究,那份人生地圖是怎麼被造出來的?
榮格心理學家 詹姆斯.霍利斯(James Hollis)在他的〈中年之路〉一書中提出,人一生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12~16歲以前的童年期,40歲以前的第一成年期,40歲以後的第二成年期。
又不是數碼寶貝進化,為什麼成年期要分第一跟第二階段呢?因為第一階段雖然我們肉體已經成熟了,但我們人格還沒完全成熟,第一成年期中我們的人格是一種不完全的臨時狀態。
所以其中只有童年期跟第一成年期的年齡比較明確,是因為他認為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進入第二成年期。所謂的中年危機,其實就是第一成年期正要過渡到第二成年期之間的陣痛,就像蝦子蛻殼一樣,如果脫殼失敗,那成長可能就到此為止了。
為什麼會這樣?這就要深入討論,我們是怎麼形成對自己與社會的認知了。
童年影響的延續
我們每個人內心的「地圖」在童年時期就已經開始構建。
父母的言行、對我們的態度,甚至是他們面對生活的方式,通通都深深影響著我們。這些童年時期的觀察,最終形成了我們對世界的最初假設,並且在中年時期被再度挑戰。
當我們剛出生,剛開始有意識與記憶時,我們都只是徬徨無助的小小孩。就算世界很大,但我們能力有限,能去的地方,能做的事情都很少。我們所有的一切,都要仰賴我們的主要照顧者,通常就是我們的父母。
在這段矇懂時期,我們所有的外部世界都是由父母為我們引入的。他們是向我們解釋世界的第一個權威,這段時期只要是父母說的我們都信。小時候就算爸爸跟我說西瓜是長在樹上的,我也都毫無疑問地接受過了呢!
小朋友是非常脆弱的,完全無法承擔跟父母分離的風險。所以我們會緊跟著大人,透過觀察大人來了解這個世界。在這過程中有三種常見的觀察方式,被我們用來建構對世界的想像。
第一,小孩會直覺地把跟父母間情感聯繫的感受,套用到對世界的假設上。例如:假設父母是有求必應的,那小孩會假設世界也是有求必應的,會對世界有一種確定感。如果父母是陰晴不定的對待小孩,那小孩對世界的假設也容易是認為,世界是變幻莫測沒有穩定性的。
第二,小孩會把父母的特定行為,內化為對自己的評價,不論有沒有道理。因為小孩的世界很狹隘,他看不到外在世界,也無法猜想父母的內心想法,小小孩只能理解表面。
他們會有一種表面式的解讀,認為別人外顯上怎麼對待我,我就是個什麼樣的人。所以如果父母都和顏悅色,他就會覺得自己是好小孩。而父母總是怒氣沖沖地跟小孩講話,他就會覺得自己是壞小孩,雖然父母的怒氣可能是來自外部世界,跟小孩無關,也未必是衝著小孩發怒的,只是自己在不高興而已。但因為小孩對世界的理解還很片面,容易認為所有的事都是針對自己。
第三,小孩目睹成人與生活抗爭的行為,會內化成他自己與世界的關係。如果父母對外界事件總是焦慮或恐懼,小孩就容易認為自己跟世界之間的關係是對抗的,外界都是要來攻擊自己的。反之,若父母在小孩面前處理外界事件,都是游刃有餘,這種關係也容易被小孩內化為世界是友善的假設。
這三種觀察大人的經驗,之所以會對小孩有重大影響,是因為小孩的思考方式還停留在很單純的「魔法思維」。
魔法思維與兒童的幻想
什麼是魔法思維?魔法思維就是認為我們的內心世界跟外在的現實世界是相連通的,相信這兩個世界是可以互為因果。
極端的例子就是小孩可能認為自己不能恨父母,因為他認為,若在心裡詛咒父母,父母會真的受到某種程度的傷害。他沒辦法區分內心的意念跟想法,其實與現實世界之間是有界限的,他不知道單靠意念是無法傷害人的。(可以用生活大爆炸謝耳朵想要用原力捏暴人的畫面?)
小孩的世界非常侷限,他看不到複雜世界的因果,也無法猜想成人內心的思考運作。小孩認為世界一切都與他有關,認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所有的一切都跟他的起心動念有關。世界有好事是因為我,世界有壞事也是因為我。
魔法思維,是一種幼稚且迷信的思維。有些小孩可能會因此發展出一些儀式,像我小時候有很長一段時間,相信只要我能快速扎眼七次,就能避免被父母揍的厄運。還有在我低年級的時候,同學間流行一種抓飛機吃的傳說,看到天空有飛機在飛,只要伸手抓起來放到嘴巴裡面,蒐集到100台就能實現一個願望。
小孩的世界就是這樣,所有的因果都因我而起。若我有願望無法實現,那一定也是因為有某些神秘的儀式我還沒有完成。
童年這三種觀察,我與父母情感連結的感受、父母對待我的方式、父母在我面前與世界互動的姿態。這三條通向世界的線索,會在我們心中一直累計,最後會形成一種情結,在我們長大後無意識的一直運作著。這些情結就這樣無聲地躺在那邊,等著被環境觸發。一旦情結被觸發,這些原始的假設就會誘使我們做一些無意識的反應。
例如,如果你從小習得的世界假設,是世界是充滿機會而且友好的,當你碰到一個挑戰時,你更可能迎難而上,碰到阻礙時也更可能尋求他人幫助。反之,若你認為世界是有敵意的,則會更傾向自己處理或者迴避難題。
對某些事物過度自責、過渡自信。逃避或偏好人際衝突,這些都可能是童年情結對我們形成的影響。
這個情結,本質上沒有好壞之分。因為父母也是有局限性的,所以情結的共通點就是它充滿了局限性,是對世界的一種片面捕捉。這種捕捉下來的假設,將形成我們人格非常基礎的成分。
英雄思維的誕生
這樣的魔法思維,是不會持續太久的。畢盡我們又不是真的會魔法,要轉職魔法師也要等三十歲對不對!
進入青春期,我們從「魔法思維」轉向「英雄思維」。
這個階段,我們自信且充滿力量,認為自己可以戰勝一切困難,成為生活的英雄。然而,這種思維也存在著局限,因為它忽略了世界的複雜性與不可控的因素。
雖著青春期到來,我們的身體越來越強壯,獨自跟世界接觸的機會也越來越多。我們在見識上、體力上、腦力上都有顯著的進步。也因為如此,我們很快就會迎來人生第一道門檻!那就是發現父母其實也不過是普通人,我們的第一任權威代表,變弱了。
我們看父母,開始怎樣都不順眼,父母看我們也是,雙方關係正式進入反叛期。我們開始認為,也許我可以比父母更強!我可以超越他們。但我們也不像童年那樣,分不清楚內在跟外在,我們對世界的因果關係理解更多了。我們自己吸收到的社會資訊也越來越多,我們更現實了。這讓我們獲得一種新的思維,那就是「英雄思維」。
英雄思維,對剛成年的人來說是非常有用的。英雄思維有更強的現實認識,但它還是對未來充滿期望。我們不會像孩童時那樣,用天真浪漫的想像當作目標,我們開始對自己的優勢劣勢有了認識。不會再張口就說,自己一定要當總統或者什麼宇宙大元首之類的。
成年後我們開始工作,我們開始學習某項專業,我們會在社會中獲得很多角色。這些角色會給我們力量,頭十年你可能在某項專業中累計很多成就。或者你在公司內表現良好,漸漸獲得晉升。
我們開始真的透過自己的力量去跟社會互動,並且從中得到各種回饋,不論是正回饋或者負回饋。我們都能從中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是能創造或者改變一些什麼。在這個互動過程中,我們也會更認識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擅長什麼。
英雄思維的目標更多仰賴我們對自己的認識,我們會希望在自己的專業或者強項領域內能幹出一些輝煌的成就。我們開始理解偉大的目標需要努力的付出,我們能把收穫成就的目光放在較遠的未來了。
而且,我們會從對前人的觀察中得到教訓,這也是為什麼,第一成年期的人,很容易認為自己可以比父母強的原因。
但英雄思維,有它的局限性。
它的希望只包含在一個有限範圍內,它幾乎不考慮世界總體的運作方式,也不考慮複雜性與機運對自己的影響。它理解目標前一定有障礙,但它同時也假設了,自己只要發揮自身的能力,那些障礙都是可以被克服的。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幾乎所有的少年漫畫,當男主角碰到困境的的時候,輸出全都靠吼。主角只要大喝幾聲,一定能從某處徵兆力量來解決眼前的難題。不論是打倒眼前魔王,還是贏得運動比賽。英雄思維的假設就是能力不夠吼聲來湊!只要願意燃燒生命,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人定勝天,天大的事情我用莽的都能莽過去。
英雄思維是必須的,如果年輕人剛出社會沒有這種衝勁,一出社會就躺平,沒有幹勁軟趴趴,那我們就完蛋了。有英雄思維的人才有可能去創業才有可能去冒險,社會也才會有活力。不過這種情況確實開始發生,這就是我前面講的早發性中年危機,也叫青年危機。
英雄思維也有發展過分偏向優勢的問題,我們會在自己的優勢領域內不斷發展。以工作來說,發揮自己的優勢,的確更有經濟效益。但以個人發展來說,全面的性格發展會優於偏向某個特長的發展穩定。這種不協調,隨著時間慢慢加劇,也是中年危機產生的原因。
迎接中年挑戰
當英雄思維與現實相遇,便引發了中年危機。我們曾以為只要努力就會有回報,然而現實並不總是如此簡單。我們可能在專業領域中努力多年,卻始終無法達到期望的成就,或者即使達成目標,也未必獲得滿足感。這些對於自我與世界的誤解,終究會被現實打破。
講到這裡,你應該也開始了解,為什麼說中年危機真正崩潰的不是自我,而是對世界的假設。
這個假設包含了童年期留下的情結,還有第一成年期,我們累計的一些信心,跟獲得的一些回饋。這容易讓我們有一種誤解,讓我們誤以為自己跟世界有締結一種合約,一種努力就有回報的正向契約。
但現實是,世界很複雜,現實從來沒有答應我們什麼。我們可能在某項專業上努力了十年二十年,但獲得的成就平平。也可能是我們得心應手的專業,因為產業環境突然改變,整個行業急速下滑。又或者我們真的如期的達到自己年少時設定的目標,但我們並未獲得當初以為的滿足感。
總有一天,現實會帶著這份問題來敲門,你一開門它就說「看吧!你長大了卻沒有成為那個自己吧!」
而這一切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們在童年期與第一成年期中使用的人格,大多是在我們無意識下形成的。這些早期童年跟第一成年期留下的人格,它只能陪我們到這邊了。接下來的成長,就要靠我們自己了。
轉機中的重新檢視
不用太難過!這就像火箭升空一樣,若我們想要再往上發展,有些東西我們必須拋下。中年危機,它可以是一個轉機,它提供我們重新檢視對世界的假設,重新檢視與他人的關係,以及最重要的跟自己的關係。
中年危機其實是一種訊號,是我們隱約察覺了自己需要作些改變的訊號。至於要改什麼?這一切的解答是什麼?會是紅色跑車嗎?還是超模鮮肉嗎?
下次我們繼續講,來討論中年危機怎樣變成中年之路,講講中年人首先要處理的議題「投射」。
掰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