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之路》30來歲,一定會碰到中年危機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當一個40上下的男人,開始考慮買台紅色跑車,或者開始跟快要能當自己女兒年紀的人交往。我們都會戲稱「中年危機」爆發了。中年危機在當代文化中很常被提及,但它的定義卻很模糊。〈中年之路〉一書,很細緻地為我們拆解「中年危機」到底是什麼,怎麼發生的。跟我一起來了解吧。

中年危機的訊號

當我們看到四五十歲的人開始與年輕人交往,或突然決定買紅色跑車,你是否也會下意識地認為這是典型的「中年危機」呢?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中年危機」的成因,你可以觀看影片或者繼續閱讀文字。

其實,中年危機遠不只是這些外顯的行為,它背後藏著更深層的自我探索與迷茫。對許多人來說,這段時期的挑戰在於,面對成就感的缺乏,或意識到成長變得越來越困難。這些都會引發當事者內心的震盪。

一般定義的中年大概是四十到四十五歲開始,一直到六十或六十五歲。但我理解的中年,就是你已經沒有臉皮說自己是年輕人了,但身體各方面機能,都還算強健的那些日子。隨著現代醫學越來越進步,衰老越來越晚到來,中年期可能也會越來越長。

中年危機其實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單聽名字好像跟年齡有關。但真正重要的是「危機」兩個字,是一個人突然對自己生命感到徬徨、迷茫,突然有種不知所措的感覺。

與自己預設的地圖對峙

如果以為只是這樣,那我們就把中年危機想簡單了。中年危機的核心並不是簡單的自我崩潰,而是對之前「人生地圖」的信任感逐漸崩壞。過去以為可以順利到達的目標,如今卻發現與自己原本的預設差異很大。

隨著現代社會的變遷加速,這樣的危機已經不再局限於四五十歲,很多人在接近三十歲時就提前經歷了這樣的迷茫——一種「青年危機」也漸漸成為普遍現象。這兩件事,在本質上都是預設地圖失靈了,需要調整的訊號。

失落的起源

要理解這個失落,要理解為什麼人生地圖會突然失靈。我們要先來研究研究,那份人生地圖是怎麼被造出來的?

榮格心理學家 詹姆斯.霍利斯(James Hollis)在他的〈中年之路〉一書中提出,人一生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12~16歲以前的童年期,40歲以前的第一成年期,40歲以後的第二成年期。

又不是數碼寶貝進化,為什麼成年期要分第一跟第二階段呢?因為第一階段雖然我們肉體已經成熟了,但我們人格還沒完全成熟,第一成年期中我們的人格是一種不完全的臨時狀態。

所以其中只有童年期跟第一成年期的年齡比較明確,是因為他認為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進入第二成年期。所謂的中年危機,其實就是第一成年期正要過渡到第二成年期之間的陣痛,就像蝦子蛻殼一樣,如果脫殼失敗,那成長可能就到此為止了。

為什麼會這樣?這就要深入討論,我們是怎麼形成對自己與社會的認知了。

童年影響的延續

我們每個人內心的「地圖」在童年時期就已經開始構建。

父母的言行、對我們的態度,甚至是他們面對生活的方式,通通都深深影響著我們。這些童年時期的觀察,最終形成了我們對世界的最初假設,並且在中年時期被再度挑戰。

當我們剛出生,剛開始有意識與記憶時,我們都只是徬徨無助的小小孩。就算世界很大,但我們能力有限,能去的地方,能做的事情都很少。我們所有的一切,都要仰賴我們的主要照顧者,通常就是我們的父母。

在這段矇懂時期,我們所有的外部世界都是由父母為我們引入的。他們是向我們解釋世界的第一個權威,這段時期只要是父母說的我們都信。小時候就算爸爸跟我說西瓜是長在樹上的,我也都毫無疑問地接受過了呢!

小朋友是非常脆弱的,完全無法承擔跟父母分離的風險。所以我們會緊跟著大人,透過觀察大人來了解這個世界。在這過程中有三種常見的觀察方式,被我們用來建構對世界的想像。

第一,小孩會直覺地把跟父母間情感聯繫的感受,套用到對世界的假設上。例如:假設父母是有求必應的,那小孩會假設世界也是有求必應的,會對世界有一種確定感。如果父母是陰晴不定的對待小孩,那小孩對世界的假設也容易是認為,世界是變幻莫測沒有穩定性的。

第二,小孩會把父母的特定行為,內化為對自己的評價,不論有沒有道理。因為小孩的世界很狹隘,他看不到外在世界,也無法猜想父母的內心想法,小小孩只能理解表面。

他們會有一種表面式的解讀,認為別人外顯上怎麼對待我,我就是個什麼樣的人。所以如果父母都和顏悅色,他就會覺得自己是好小孩。而父母總是怒氣沖沖地跟小孩講話,他就會覺得自己是壞小孩,雖然父母的怒氣可能是來自外部世界,跟小孩無關,也未必是衝著小孩發怒的,只是自己在不高興而已。但因為小孩對世界的理解還很片面,容易認為所有的事都是針對自己。

第三,小孩目睹成人與生活抗爭的行為,會內化成他自己與世界的關係。如果父母對外界事件總是焦慮或恐懼,小孩就容易認為自己跟世界之間的關係是對抗的,外界都是要來攻擊自己的。反之,若父母在小孩面前處理外界事件,都是游刃有餘,這種關係也容易被小孩內化為世界是友善的假設。

這三種觀察大人的經驗,之所以會對小孩有重大影響,是因為小孩的思考方式還停留在很單純的「魔法思維」。

魔法思維與兒童的幻想

什麼是魔法思維?魔法思維就是認為我們的內心世界跟外在的現實世界是相連通的,相信這兩個世界是可以互為因果。

極端的例子就是小孩可能認為自己不能恨父母,因為他認為,若在心裡詛咒父母,父母會真的受到某種程度的傷害。他沒辦法區分內心的意念跟想法,其實與現實世界之間是有界限的,他不知道單靠意念是無法傷害人的。(可以用生活大爆炸謝耳朵想要用原力捏暴人的畫面?)

小孩的世界非常侷限,他看不到複雜世界的因果,也無法猜想成人內心的思考運作。小孩認為世界一切都與他有關,認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所有的一切都跟他的起心動念有關。世界有好事是因為我,世界有壞事也是因為我。

魔法思維,是一種幼稚且迷信的思維。有些小孩可能會因此發展出一些儀式,像我小時候有很長一段時間,相信只要我能快速扎眼七次,就能避免被父母揍的厄運。還有在我低年級的時候,同學間流行一種抓飛機吃的傳說,看到天空有飛機在飛,只要伸手抓起來放到嘴巴裡面,蒐集到100台就能實現一個願望。

小孩的世界就是這樣,所有的因果都因我而起。若我有願望無法實現,那一定也是因為有某些神秘的儀式我還沒有完成。

童年這三種觀察,我與父母情感連結的感受、父母對待我的方式、父母在我面前與世界互動的姿態。這三條通向世界的線索,會在我們心中一直累計,最後會形成一種情結,在我們長大後無意識的一直運作著。這些情結就這樣無聲地躺在那邊,等著被環境觸發。一旦情結被觸發,這些原始的假設就會誘使我們做一些無意識的反應。

例如,如果你從小習得的世界假設,是世界是充滿機會而且友好的,當你碰到一個挑戰時,你更可能迎難而上,碰到阻礙時也更可能尋求他人幫助。反之,若你認為世界是有敵意的,則會更傾向自己處理或者迴避難題。

對某些事物過度自責、過渡自信。逃避或偏好人際衝突,這些都可能是童年情結對我們形成的影響。

這個情結,本質上沒有好壞之分。因為父母也是有局限性的,所以情結的共通點就是它充滿了局限性,是對世界的一種片面捕捉。這種捕捉下來的假設,將形成我們人格非常基礎的成分。

英雄思維的誕生

這樣的魔法思維,是不會持續太久的。畢盡我們又不是真的會魔法,要轉職魔法師也要等三十歲對不對!

進入青春期,我們從「魔法思維」轉向「英雄思維」。

這個階段,我們自信且充滿力量,認為自己可以戰勝一切困難,成為生活的英雄。然而,這種思維也存在著局限,因為它忽略了世界的複雜性與不可控的因素。

雖著青春期到來,我們的身體越來越強壯,獨自跟世界接觸的機會也越來越多。我們在見識上、體力上、腦力上都有顯著的進步。也因為如此,我們很快就會迎來人生第一道門檻!那就是發現父母其實也不過是普通人,我們的第一任權威代表,變弱了。

我們看父母,開始怎樣都不順眼,父母看我們也是,雙方關係正式進入反叛期。我們開始認為,也許我可以比父母更強!我可以超越他們。但我們也不像童年那樣,分不清楚內在跟外在,我們對世界的因果關係理解更多了。我們自己吸收到的社會資訊也越來越多,我們更現實了。這讓我們獲得一種新的思維,那就是「英雄思維」。

英雄思維,對剛成年的人來說是非常有用的。英雄思維有更強的現實認識,但它還是對未來充滿期望。我們不會像孩童時那樣,用天真浪漫的想像當作目標,我們開始對自己的優勢劣勢有了認識。不會再張口就說,自己一定要當總統或者什麼宇宙大元首之類的。

成年後我們開始工作,我們開始學習某項專業,我們會在社會中獲得很多角色。這些角色會給我們力量,頭十年你可能在某項專業中累計很多成就。或者你在公司內表現良好,漸漸獲得晉升。

我們開始真的透過自己的力量去跟社會互動,並且從中得到各種回饋,不論是正回饋或者負回饋。我們都能從中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是能創造或者改變一些什麼。在這個互動過程中,我們也會更認識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擅長什麼。

英雄思維的目標更多仰賴我們對自己的認識,我們會希望在自己的專業或者強項領域內能幹出一些輝煌的成就。我們開始理解偉大的目標需要努力的付出,我們能把收穫成就的目光放在較遠的未來了。

而且,我們會從對前人的觀察中得到教訓,這也是為什麼,第一成年期的人,很容易認為自己可以比父母強的原因。

但英雄思維,有它的局限性。

它的希望只包含在一個有限範圍內,它幾乎不考慮世界總體的運作方式,也不考慮複雜性與機運對自己的影響。它理解目標前一定有障礙,但它同時也假設了,自己只要發揮自身的能力,那些障礙都是可以被克服的。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幾乎所有的少年漫畫,當男主角碰到困境的的時候,輸出全都靠吼。主角只要大喝幾聲,一定能從某處徵兆力量來解決眼前的難題。不論是打倒眼前魔王,還是贏得運動比賽。英雄思維的假設就是能力不夠吼聲來湊!只要願意燃燒生命,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人定勝天,天大的事情我用莽的都能莽過去。

英雄思維是必須的,如果年輕人剛出社會沒有這種衝勁,一出社會就躺平,沒有幹勁軟趴趴,那我們就完蛋了。有英雄思維的人才有可能去創業才有可能去冒險,社會也才會有活力。不過這種情況確實開始發生,這就是我前面講的早發性中年危機,也叫青年危機。

英雄思維也有發展過分偏向優勢的問題,我們會在自己的優勢領域內不斷發展。以工作來說,發揮自己的優勢,的確更有經濟效益。但以個人發展來說,全面的性格發展會優於偏向某個特長的發展穩定。這種不協調,隨著時間慢慢加劇,也是中年危機產生的原因。

迎接中年挑戰

當英雄思維與現實相遇,便引發了中年危機。我們曾以為只要努力就會有回報,然而現實並不總是如此簡單。我們可能在專業領域中努力多年,卻始終無法達到期望的成就,或者即使達成目標,也未必獲得滿足感。這些對於自我與世界的誤解,終究會被現實打破。

講到這裡,你應該也開始了解,為什麼說中年危機真正崩潰的不是自我,而是對世界的假設。

這個假設包含了童年期留下的情結,還有第一成年期,我們累計的一些信心,跟獲得的一些回饋。這容易讓我們有一種誤解,讓我們誤以為自己跟世界有締結一種合約,一種努力就有回報的正向契約。

但現實是,世界很複雜,現實從來沒有答應我們什麼。我們可能在某項專業上努力了十年二十年,但獲得的成就平平。也可能是我們得心應手的專業,因為產業環境突然改變,整個行業急速下滑。又或者我們真的如期的達到自己年少時設定的目標,但我們並未獲得當初以為的滿足感。

總有一天,現實會帶著這份問題來敲門,你一開門它就說「看吧!你長大了卻沒有成為那個自己吧!」

而這一切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們在童年期與第一成年期中使用的人格,大多是在我們無意識下形成的。這些早期童年跟第一成年期留下的人格,它只能陪我們到這邊了。接下來的成長,就要靠我們自己了。

轉機中的重新檢視

不用太難過!這就像火箭升空一樣,若我們想要再往上發展,有些東西我們必須拋下。中年危機,它可以是一個轉機,它提供我們重新檢視對世界的假設,重新檢視與他人的關係,以及最重要的跟自己的關係。

中年危機其實是一種訊號,是我們隱約察覺了自己需要作些改變的訊號。至於要改什麼?這一切的解答是什麼?會是紅色跑車嗎?還是超模鮮肉嗎?

下次我們繼續講,來討論中年危機怎樣變成中年之路,講講中年人首先要處理的議題「投射」。

掰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秦客的烹讀筆記
0會員
40內容數
大部份會是閱讀與我互動的文字紀錄,可能會有少部分的影視觀賞紀錄,以及更少部分的電子商務經營感悟。有人說,書架上未讀的書是自己尚未完成的部份。我很喜歡這種浪漫的想法。但未完成的部分太多,就變成書債了!也可以將此視為一個積欠書債的人們聚集討論的地方。
秦客的烹讀筆記的其他內容
2025/04/10
讀完 J.M. Coetzee 小說《Disgrace》(中譯:可恥)我實在沒想到,連假讀完後到現在我盡然產生快一萬字的閱讀筆記。只能說我跟這個作者的頻率可能很合,相見恨晚。他的小說被我當成一面鏡子,照見我對羞辱、庇護、責任與現代文明的理解。 筆記太多又太雜亂無系統,可能只對也讀過的人有用,就
2025/04/10
讀完 J.M. Coetzee 小說《Disgrace》(中譯:可恥)我實在沒想到,連假讀完後到現在我盡然產生快一萬字的閱讀筆記。只能說我跟這個作者的頻率可能很合,相見恨晚。他的小說被我當成一面鏡子,照見我對羞辱、庇護、責任與現代文明的理解。 筆記太多又太雜亂無系統,可能只對也讀過的人有用,就
2025/04/07
今天我們要繼續探討中年危機如何變成轉機,並一起來了解「投射」這個重要概念。 我們將以榮格心理學者詹姆斯·霍利斯在《中年之路》中的解釋為主,來深入探討「投射」的作用。 上次我們談到,中年危機的核心在於,我們對世界和人生的預設地圖失靈了。這份地圖是由童年經歷和第一成年期共同塑造的。而要理解這
2025/04/07
今天我們要繼續探討中年危機如何變成轉機,並一起來了解「投射」這個重要概念。 我們將以榮格心理學者詹姆斯·霍利斯在《中年之路》中的解釋為主,來深入探討「投射」的作用。 上次我們談到,中年危機的核心在於,我們對世界和人生的預設地圖失靈了。這份地圖是由童年經歷和第一成年期共同塑造的。而要理解這
2025/04/01
分心,可以說是現代人的一生之敵。每天有數以萬計的資訊向我們湧來,要求我們的關注。它們多數是不重要的,但會耗費我們的注意力。解決分心問題,該怎麼對抗分心?今天的讀書筆記,有一些方法分享。 今天繼續聊我最近讀的〈人生4千個禮拜〉也是這本書最後一篇,我來聊現代人的一生之敵「分心」。 如果你把人生想成,
2025/04/01
分心,可以說是現代人的一生之敵。每天有數以萬計的資訊向我們湧來,要求我們的關注。它們多數是不重要的,但會耗費我們的注意力。解決分心問題,該怎麼對抗分心?今天的讀書筆記,有一些方法分享。 今天繼續聊我最近讀的〈人生4千個禮拜〉也是這本書最後一篇,我來聊現代人的一生之敵「分心」。 如果你把人生想成,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傳統觀念很多上了年紀的大老爺大姑娘們都喜歡穿灰暗顏色的衣服,覺得自己年紀一大把了還穿得花花綠綠的像啥樣~這就叫限制信念。 人生60才開始,人改命最好的時機就在中年,這年紀的口袋裡有錢,有錢有夢想,人生也開始新的規劃;例如:就像很多中年以上的男性,年輕時為了家庭奮鬥打拼而放棄自己的夢想,到了晚年
Thumbnail
傳統觀念很多上了年紀的大老爺大姑娘們都喜歡穿灰暗顏色的衣服,覺得自己年紀一大把了還穿得花花綠綠的像啥樣~這就叫限制信念。 人生60才開始,人改命最好的時機就在中年,這年紀的口袋裡有錢,有錢有夢想,人生也開始新的規劃;例如:就像很多中年以上的男性,年輕時為了家庭奮鬥打拼而放棄自己的夢想,到了晚年
Thumbnail
每個人都想過:我們不要成為「那樣子」的大人,你想過是哪樣子嗎? 中年之路是一本以榮格心理學為本,討論走過兒童期、青春期,成為一個「成人」,然後呢?有一份工作,養得起自己,過起還算有品質的生活,聽起來還不錯吧!或許結了婚、生了幾個孩子,或許一年旅行幾次、吃美食、買精品...然後呢? ▪️中年之路的
Thumbnail
每個人都想過:我們不要成為「那樣子」的大人,你想過是哪樣子嗎? 中年之路是一本以榮格心理學為本,討論走過兒童期、青春期,成為一個「成人」,然後呢?有一份工作,養得起自己,過起還算有品質的生活,聽起來還不錯吧!或許結了婚、生了幾個孩子,或許一年旅行幾次、吃美食、買精品...然後呢? ▪️中年之路的
Thumbnail
前言:中年危機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不是你沒做到什麼,而是人生和自己期待不同。 人愈到中年,愈不快樂?愈有危機感? 哲學教授基藍有答案:是的!確實如此。 如果你現在40-50歲左右(曲線最低區間),覺得日復一日壓力巨大、事情愈做愈沒意義、覺得自己不上不下,不知道在幹嘛、覺得自
Thumbnail
前言:中年危機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不是你沒做到什麼,而是人生和自己期待不同。 人愈到中年,愈不快樂?愈有危機感? 哲學教授基藍有答案:是的!確實如此。 如果你現在40-50歲左右(曲線最低區間),覺得日復一日壓力巨大、事情愈做愈沒意義、覺得自己不上不下,不知道在幹嘛、覺得自
Thumbnail
關於一個人從青年步入老年的生理心理變化,統整的報導和文藝作品卻很少。我們都不知道,一個人要如何變老?應該說,我們要如何面對變老的事實?
Thumbnail
關於一個人從青年步入老年的生理心理變化,統整的報導和文藝作品卻很少。我們都不知道,一個人要如何變老?應該說,我們要如何面對變老的事實?
Thumbnail
我已經接到超過五個人跟我分享中年危機的心情。 就在今年,我也正式邁向中年。 一個中年人聽著其他中年人訴說著焦慮,心情其實很複雜。 我聽到的焦慮大部分來以下:
Thumbnail
我已經接到超過五個人跟我分享中年危機的心情。 就在今年,我也正式邁向中年。 一個中年人聽著其他中年人訴說著焦慮,心情其實很複雜。 我聽到的焦慮大部分來以下:
Thumbnail
探討中年時期的自我探索與轉變,如何勇敢活出自己,走向唯一的天職與使命。
Thumbnail
探討中年時期的自我探索與轉變,如何勇敢活出自己,走向唯一的天職與使命。
Thumbnail
依照《牛津英語詞典》的定義,中年是在45歲到65歲之間階段:「是介於青壯年和老年之間的階段,約在45歲到65歲之間」。另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界定,所謂的「中年人」是指45 歲至59 歲的區段之間,不論何種定義,年逾五十的我確實已步入中年階段。對比年輕時期,體態外觀的變化,乃至體能精力衰退都
Thumbnail
依照《牛津英語詞典》的定義,中年是在45歲到65歲之間階段:「是介於青壯年和老年之間的階段,約在45歲到65歲之間」。另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界定,所謂的「中年人」是指45 歲至59 歲的區段之間,不論何種定義,年逾五十的我確實已步入中年階段。對比年輕時期,體態外觀的變化,乃至體能精力衰退都
Thumbnail
40歲可算是步入中年的開始,工作也發展到一個階段了,很多人在這個年紀已經有了另一半與小孩,父母也邁入退休的年紀了,可能很快的就要變成所謂的三明治族,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壓力很大。 我一看到這本書名的時候,就對這本書的內容非常有興趣,不管是關於子女、自己的健康、職場發展、人際關係與退休金的
Thumbnail
40歲可算是步入中年的開始,工作也發展到一個階段了,很多人在這個年紀已經有了另一半與小孩,父母也邁入退休的年紀了,可能很快的就要變成所謂的三明治族,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壓力很大。 我一看到這本書名的時候,就對這本書的內容非常有興趣,不管是關於子女、自己的健康、職場發展、人際關係與退休金的
Thumbnail
這是一本作者分享自己中年後對於生活和社會的感想的散文形式書籍。書中談到40歲是人生的折返點,開始關心健康、飲食、社會關係和孤獨感。作者也探索自己對於獨處和社交的看法,並分享一些關於老後生活和自由業的經驗和擔憂。
Thumbnail
這是一本作者分享自己中年後對於生活和社會的感想的散文形式書籍。書中談到40歲是人生的折返點,開始關心健康、飲食、社會關係和孤獨感。作者也探索自己對於獨處和社交的看法,並分享一些關於老後生活和自由業的經驗和擔憂。
Thumbnail
心靈不雞湯—30歲的他,最終活成了他想活的樣子嗎?
Thumbnail
心靈不雞湯—30歲的他,最終活成了他想活的樣子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