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恥,不是你做錯什麼,而是你知道了,還是無動於衷。J.M. Coetzee 小說《可恥》(Disgrace)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讀完 J.M. Coetzee 小說《Disgrace》(中譯:可恥)我實在沒想到,連假讀完後到現在我盡然產生快一萬字的閱讀筆記。只能說我跟這個作者的頻率可能很合,相見恨晚。他的小說被我當成一面鏡子,照見我對羞辱、庇護、責任與現代文明的理解。


筆記太多又太雜亂無系統,可能只對也讀過的人有用,就沒什麼好分享了。但我想可以分享一下,讀這本小說的過程,不太舒服,甚至有些時候讓我無言而引發出來的感想。正是那種無言語對,讓這本書也值得你閱讀,一起重新思考:到底什麼才是「可恥」?


Disgrace 是什麼?


「Disgrace」這個字,拆開來看是 dis-(否定)+ grace(優雅、恩典、體面)。它和 shame(羞恥)不同,shame 比較是內在感受,而 disgrace 是一種「被剝奪體面」的狀態,是社會性地被逐出、被標記、被否認。


這樣的 disgrace 必須牽涉到權力關係,要有個行動者與一個被施加者。也因此,「知恥」並不單純是自我反省,它還包含了一種對於他人視角與社會規則的覺察——你要先能想像「別人會怎麼看你」,才可能有羞恥感。


但尷尬的是,現代社會越來越複雜,群體倫理多元且碎裂,我們常常不知道自己是否跨界、冒犯,甚至「羞辱了誰」都難以分辨。因此《Disgrace》這本小說不只在講一個人的墮落,更在講一個社會的失語。


每個角色都在經歷「失庇護」


《Disgrace》裡的每個角色都在某種程度上失去了「庇護」。庇護不只是保護,還包括語言上的支持、制度上的接住、文化上的認可。小說中的主角,教授大衛因為和學生發生權勢性關係被學校開除,是明確的「失庇護」;他的女兒露西被侵犯後選擇留下、不報警,也是在拒絕原有體系的庇護。


我們會在小說中看到,一旦一個人失去庇護,他就會暴露在倫理的赤裸地帶。他要麼退化、要麼重組。大衛在失語之後選擇到動物收容所焚燒狗屍體,某種意義上是一種自我清算;露西則選擇成為部落家庭的一份子,把自己嫁進那個她無法逃避的土地秩序裡。


這些選擇都不「好看」,但它們都有一種道德上的韌性感。


「可恥的人」的定義是什麼?


我在閱讀過程中,一直在想:到底誰才是「可恥的人」?是做錯事的人嗎?是被揭露的人嗎?是那些拒絕認錯的人嗎?後來我給出一個暫時的答案:


可恥的人,是指那些在行動後,既無認識自己對他人造成的影響,也沒有承擔任何責任意圖的人。


而這樣的可恥,並不只發生在犯錯的當下,而是在失去選擇後仍選擇自我中心的人身上。


這讓我開始思考一件事——倫理的轉向,真的可以只靠「個人反省」嗎?


還是人只有在「系統介入」後人才會反省?


小說裡,大衛的轉變並不是因為他主動醒悟,而是因為他失去了語言權力、制度地位、親子信任、社會支持。他是被迫放棄語言,才開始學會勞動與責任。他不是被說服,而是被驅逐。


這讓我好奇:


如果沒有人抵抗他、拒絕他、審判他,他會改變嗎?

這是一個讓我不太舒服的答案:也許不會。那麼倫理的出現,是否其實是仰賴某種「隱性暴力」?文明的代價,是不是就是在說,倫理道德的背後總有制裁,不論是暴力制裁或者放逐?


當我們說一個人要知恥,要負責,我們其實也在說:「如果你不這麼做,你會被懲罰」。這個懲罰可能是語言、是孤立、是制度拒絕——但它永遠存在。


所以倫理從來不是一套溫柔的系統,它的底層可能就是權力、控制、分類、甚至暴力的可能性。


我們說要文明,但文明本身就是一套剝奪個人報復權、情緒權、主體敘事權的機制。你必須被納入體系,接受其語言與框架,你才能被「保護」。


但有些人,比如梅蘭妮,她可能並不想被當成一個受害者,但她要得到制度的庇護,就必須成為「那種人」。那種社會制度可以理解的人。當我想到這邊的時候,我想到震驚台灣的小燈泡事件。那時候我非常震驚,小燈泡媽媽因為沒有符合大眾對受害者哭天搶地的想像,反而遭到很多輿論攻擊。


那時候我甚至可以用驚嚇來形容,明明她就是受害者,為何要遭逢此對待?但就代表道德系統不是單純的輸出善而已,它實際上是在同化其內部的人,把他們都變成同一套可理解的符號。


但也許,這,是文明的代價。


另外我發現所謂的羞辱事件,更容易發生在服膺兩種不同價值系統的人互動時。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兩邊對某些事的道德認定可能不同。理論上,一個人不要跑到自己文化的邊界,可能就可以大幅減低這個風險。


但比較令人難過的是,我覺得小說再跟我說,女性在內部不斷被推往邊緣。因為小說中的男性自有一套價值觀,男性是權力擴充的、是滿足當下私慾的。這跟小說中女性的包容、涵蓋、豐富化的形象不一樣。這代表女性在自己社會內部就會碰到文化邊界。


而且因為男性的文化底蘊是掠奪的,而且在更大的社會框架下是強勢的。所以侵害總是發生在女性角色那一方。這讓人有點不寒而慄。我也很佩服柯慈自身身為男性,可以如此還原出性別的社會現況。


這種性別差異讓露西這個角色受害後處於非常令人難受的境遇。她是被代表原始的男性價值侵害,但她選擇接受現況與融入。這是整部小說中我認為最難定義也最有力量的行為。她拒絕報警,拒絕離開,甚至接受成為社群中的一份子。


她不再要求過去所屬的白人制度正義,也不尋求父親保護。這種行動本身,令人不安,卻也讓我重新理解什麼是主體。


就是她的選擇提醒我:女性不必走到社會的邊境,就會在文明中心被男性子文明不斷推往邊緣。 這不是流放,而是結構性內部壓迫。


而拒絕、沉默、留下,可能都是在這樣的結構中唯一能抓住的主體性碎片。但很哀傷。


所以倫理是什麼?誰能擁有它?


我們常以為倫理是知識、是內在良知、是勇氣。但或許,它其實是一種結構性能力:你能不能看到別人的視角?你能不能承擔行動的後果?你能不能在被奪去所有語言後,還選擇不逃跑?


倫理不是美德,是選擇。


而可恥,不是你做錯什麼,而是你知道了,還是無動於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秦客的烹讀筆記
1會員
41內容數
大部份會是閱讀與我互動的文字紀錄,可能會有少部分的影視觀賞紀錄,以及更少部分的電子商務經營感悟。有人說,書架上未讀的書是自己尚未完成的部份。我很喜歡這種浪漫的想法。但未完成的部分太多,就變成書債了!也可以將此視為一個積欠書債的人們聚集討論的地方。
秦客的烹讀筆記的其他內容
2025/04/07
今天我們要繼續探討中年危機如何變成轉機,並一起來了解「投射」這個重要概念。 我們將以榮格心理學者詹姆斯·霍利斯在《中年之路》中的解釋為主,來深入探討「投射」的作用。 上次我們談到,中年危機的核心在於,我們對世界和人生的預設地圖失靈了。這份地圖是由童年經歷和第一成年期共同塑造的。而要理解這
2025/04/07
今天我們要繼續探討中年危機如何變成轉機,並一起來了解「投射」這個重要概念。 我們將以榮格心理學者詹姆斯·霍利斯在《中年之路》中的解釋為主,來深入探討「投射」的作用。 上次我們談到,中年危機的核心在於,我們對世界和人生的預設地圖失靈了。這份地圖是由童年經歷和第一成年期共同塑造的。而要理解這
2025/04/03
當一個40上下的男人,開始考慮買台紅色跑車,或者開始跟快要能當自己女兒年紀的人交往。我們都會戲稱「中年危機」爆發了。中年危機在當代文化中很常被提及,但它的定義卻很模糊。〈中年之路〉一書,很細緻地為我們拆解「中年危機」到底是什麼,怎麼發生的。跟我一起來了解吧。 中年危機的訊號 當我們看到四五十歲的
2025/04/03
當一個40上下的男人,開始考慮買台紅色跑車,或者開始跟快要能當自己女兒年紀的人交往。我們都會戲稱「中年危機」爆發了。中年危機在當代文化中很常被提及,但它的定義卻很模糊。〈中年之路〉一書,很細緻地為我們拆解「中年危機」到底是什麼,怎麼發生的。跟我一起來了解吧。 中年危機的訊號 當我們看到四五十歲的
2025/04/01
分心,可以說是現代人的一生之敵。每天有數以萬計的資訊向我們湧來,要求我們的關注。它們多數是不重要的,但會耗費我們的注意力。解決分心問題,該怎麼對抗分心?今天的讀書筆記,有一些方法分享。 今天繼續聊我最近讀的〈人生4千個禮拜〉也是這本書最後一篇,我來聊現代人的一生之敵「分心」。 如果你把人生想成,
2025/04/01
分心,可以說是現代人的一生之敵。每天有數以萬計的資訊向我們湧來,要求我們的關注。它們多數是不重要的,但會耗費我們的注意力。解決分心問題,該怎麼對抗分心?今天的讀書筆記,有一些方法分享。 今天繼續聊我最近讀的〈人生4千個禮拜〉也是這本書最後一篇,我來聊現代人的一生之敵「分心」。 如果你把人生想成,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回到disgrace這個古老的單字本身。牛津字典解釋的重點在「失去他人的尊重」。是外部的,而非著重於內化的愧疚與恥辱感。若拆解這個字,是dis+gratia;gratia是源於十六世紀法國的拉丁字根,聖保羅說的「dei gratia」即是「By the Grace of God」,意味神的恩典。
Thumbnail
回到disgrace這個古老的單字本身。牛津字典解釋的重點在「失去他人的尊重」。是外部的,而非著重於內化的愧疚與恥辱感。若拆解這個字,是dis+gratia;gratia是源於十六世紀法國的拉丁字根,聖保羅說的「dei gratia」即是「By the Grace of God」,意味神的恩典。
Thumbnail
小說反映人生,表現時代與社會,好的小說透過藝術性的敘事手法,引起讀者共鳴,進而思索人生的意義,找到目標與方向,不再迷失徬徨。好的小說,無不蘊含真、善、美的元素。 讀者通常不會在乎作者選擇什麼形式來說故事,不論古典或現代,寫實或後現代,只要看得懂、看得入迷以及看得感動,就算是好小說。臺灣文學理論
Thumbnail
小說反映人生,表現時代與社會,好的小說透過藝術性的敘事手法,引起讀者共鳴,進而思索人生的意義,找到目標與方向,不再迷失徬徨。好的小說,無不蘊含真、善、美的元素。 讀者通常不會在乎作者選擇什麼形式來說故事,不論古典或現代,寫實或後現代,只要看得懂、看得入迷以及看得感動,就算是好小說。臺灣文學理論
Thumbnail
讀完了這本書,我最大的感想是,還好我國中時讀的是鄭華娟,而不是太宰治。 如同書名給人的印象,作為完全沒接觸過太宰治及其作品,這是一本不錯的入門書。
Thumbnail
讀完了這本書,我最大的感想是,還好我國中時讀的是鄭華娟,而不是太宰治。 如同書名給人的印象,作為完全沒接觸過太宰治及其作品,這是一本不錯的入門書。
Thumbnail
今天朋友轉發了王宏恩的一篇帖文,內容大致上是講耶魯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戴史翠發表了一本新書,被喬志健寫了一篇學術書評罵得體無完膚,其中更有「這本書無論是在概念上、方法上、事實上都是站不住腳的」等語句⋯⋯
Thumbnail
今天朋友轉發了王宏恩的一篇帖文,內容大致上是講耶魯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戴史翠發表了一本新書,被喬志健寫了一篇學術書評罵得體無完膚,其中更有「這本書無論是在概念上、方法上、事實上都是站不住腳的」等語句⋯⋯
Thumbnail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其實並不出自太宰治,但是還滿符合他的作品所表達的。
Thumbnail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其實並不出自太宰治,但是還滿符合他的作品所表達的。
Thumbnail
分享對作者李惠貞老師作品的喜愛,書中探討文學系畢業在社會中的掙扎,以及尋找自己位置的過程。強調接受真實的自我,找到個人的光。
Thumbnail
分享對作者李惠貞老師作品的喜愛,書中探討文學系畢業在社會中的掙扎,以及尋找自己位置的過程。強調接受真實的自我,找到個人的光。
Thumbnail
雖說這是經典作品,但我⋯咳咳⋯對其作者、內容或主題都毫無頭緒,甚至忘了當初購買這本書的原因,所以我本著「don’t know what to expect」的冒險精神翻開此書,結果這書還真令我驚喜。
Thumbnail
雖說這是經典作品,但我⋯咳咳⋯對其作者、內容或主題都毫無頭緒,甚至忘了當初購買這本書的原因,所以我本著「don’t know what to expect」的冒險精神翻開此書,結果這書還真令我驚喜。
Thumbnail
這幾天除了被家裡的人評價為「無用的廢人」專門讀「無用的書」因此陷入漫長的爭吵之外。我因為心靈被俗務所困,又回到《論語集註》的旅程中。 每每想起我這個讀者跟兩千年前的編者群間的落差,還有連文字本身可能都不是這樣的楷書,讀起書來不免覺得自己只是在閱讀自己的幻想。
Thumbnail
這幾天除了被家裡的人評價為「無用的廢人」專門讀「無用的書」因此陷入漫長的爭吵之外。我因為心靈被俗務所困,又回到《論語集註》的旅程中。 每每想起我這個讀者跟兩千年前的編者群間的落差,還有連文字本身可能都不是這樣的楷書,讀起書來不免覺得自己只是在閱讀自己的幻想。
Thumbnail
這本書是杜爺爺同名論文改編,之前也有跟風下載來看了幾頁就擱在一旁,不論是書還是論文,對我來說都太難讀了,因為裡面充斥著文言文,甚至中國先秦,殷商古文,根本是我的大苦手。
Thumbnail
這本書是杜爺爺同名論文改編,之前也有跟風下載來看了幾頁就擱在一旁,不論是書還是論文,對我來說都太難讀了,因為裡面充斥著文言文,甚至中國先秦,殷商古文,根本是我的大苦手。
Thumbnail
《作者: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譯者:郭騰堅》 〔推薦理由〕 我可能錯了,一本在2023年被各大平台推爆的書,不免使人好奇這本書,為何能使每位閱讀後的讀者,心甘情願的折服於他的魅力之中? 我選在2024年的年初詳讀,也成為作者智慧的粉絲,期許自己在新的一年,在沉澱心靈之後,具備勇氣面對全新
Thumbnail
《作者: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譯者:郭騰堅》 〔推薦理由〕 我可能錯了,一本在2023年被各大平台推爆的書,不免使人好奇這本書,為何能使每位閱讀後的讀者,心甘情願的折服於他的魅力之中? 我選在2024年的年初詳讀,也成為作者智慧的粉絲,期許自己在新的一年,在沉澱心靈之後,具備勇氣面對全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